杜甫最后一首五言律诗,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凄惨

说起唐朝大诗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李白和杜甫,这两人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两人合称李杜。今天咱们就聊一聊杜甫吧。

说起杜甫,成都人都知道一个叫作“草堂寺”的地方,“草堂寺”其实就是成都人对“杜甫草堂”的别称。杜甫避难到成都,结庐浣花溪畔,写下了不少关于在成都生活的诗文。以前学生时代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感觉杜甫生活的好惨,“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可是,当最近小佛读到杜甫晚年漂泊湖南时写下的《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时,才意识到,杜甫在湖南的日子其实更惨。

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

水阔苍梧野,天高白帝秋。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大府才能会,诸公德业优。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

杜甫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这首诗是杜甫人生中最后一首五言律诗,目的是希望亲友们能送点盘缠。小佛首次读到这首诗后,心里就特别难受,当看到下面的注解之后再读这首诗,心中更是止不住的悲痛,出生名门望族的杜甫怎么去世那一年这么惨,到处找亲友要盘缠?

“水阔苍梧野,天高白帝秋”,这是点明杜甫写这首诗的时间的与地点——暮秋时节(白帝与白帝城没有任何关系,用在此处代指司秋之神)湖南江水边,这是一个远离故土的地方。

“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这两句诗是杜甫的自叙,自己如今生活非常困顿,毫无盘缠,心中十分忧愁与担心。如果放在以前,出现这样的情况,杜甫是会推己及人的,而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已经被现实的生活逼到了绝境当中,自己年老体弱,身体似乎已经到了快要撑不住的时候,再也腾不出空间去呐喊,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样的句子,生活,真的已经耗尽了杜甫的心力。

“大府才能会,诸公德业优”,这两句诗是杜甫在感谢长期照顾自己的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辛京杲以及其他亲友,杜甫能坚持到那个时候,众人的帮助是少不了的。

生活艰辛、朋友接济,他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有生之年返回自己的故乡,“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杜甫如果暮秋时节从湖南出发,返回老家时必然会经历一路风雪,可是生艰难的他如何置办得起能够抵御北方风雪的“貂裘”呢?这句诗其实就是杜甫在向湖南的亲友求助,希望大家能够帮助一下自己,让自己圆回乡之梦。

清代黄生曾评论这首诗的颔联和尾联说:“口角愈伤悲,身份愈高傲,由其气足以振之故也”,可是,小佛没有读到高傲,读到的只有伤悲。这虽然不是杜甫第一次向亲友开口求助,之前的求助中,杜甫不会降低自己才子的身份,哪怕是向身为朝廷命官的好友高适求助,杜甫那时也是认为好友拉一把自己这个落难之人,实在是理所应当,“为问彭州牧(那时高适正在今天的四川省彭州市出任地方长官),何时救急难”,诗句中带着对好友的嗔怪。

尾联中“谁悯弊貂裘”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谁来可怜可怜我”,这与乞求有何不同?活了一辈子,写了那么多佳作,最后为了带一家老小回乡,杜甫已经不顾上自己内心的“骄傲”了。可是,杜甫到死也没有回到故乡,写完这首诗没多久,杜甫在湘江潭州到岳阳一段江面上的小舟中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