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

“这是最后一次随笔了吗。”
“是啊。”
“暑假也没有了吗。”
“没有了哦。”
“噢,这样啊那真是有点遗憾呢。”
听闻这个消息时,着实有些惶恐,有些惊讶,怔怔的盯着眼前翻开的语文书。有解脱吧,有的。我记得那些我咬牙切齿憋不出来随笔的日子,记得我一共水了的3篇随笔,记得在本就不充裕的放假时间里,还有随笔来锦上添花。有怀恋吗,有的。我记得我从早上9点一直修修改改到下午四点,记得脑海里喜欢胡思乱想的情节变成了学校鸭屎绿上的铅字,变成了三百多页随笔文集的一部分。有遗憾吗,有的。还有许多许多的想法在我脑袋里孕育,还没来得及诞生就被宣告了计划生育。怀抱少年气的写作,这大抵是最后一次了吧。
不如顾总风格“鸿篇巨制”的小说,也不如KIKI一贯风格的科幻,更不如zw的好骂好骂。我的随笔大概像多数人一样的反复横跳,有过讽刺,却不如zw骂的那般顺畅痛快,有过小说,描写和情节构思却差一大截,没有丝毫的画面感,如干瘪的豆子,平面暗淡。有过议论,逻辑不清,有过记叙,拖沓重复。时评呢,至今没有打破0的记录。这是我用了一晚上努力回忆着从高二到现在随笔写作顺序,读完所有文章后的感受。
不能说我过于苛责,虽不敢自比村上春树,也好歹陪跑过几次,也曾期待着拿到那本印着小树的薄薄文集,迷途知返了,我不知从哪一次的随笔开始,(可能是第一写水笔开始?)已经完全不在意了。
至于原因嘛,我想其中最大的那个,大概是强大的自省能力吧。“技不如人自然自愧不如咯。”我也从来不奢求自己从不配得到的事物,回想之前,琢磨组长的喜好“噢,她之前经常写小说那我这周也就写一写小说试试。”兢兢业业不敢水上任何一次,完成后自己先读它个三道五遍。大改,砍胳膊卸腿的,然后请家父和母上提出前一辈的意见。又改。最后到点开组长的推荐表格简直跟开彩票刮刮乐一样。现在想想,真的好累,又是何必?为了同学羡慕的看着走上台,接过本子?拥有一本别人的思想感悟去折磨自己的思维,努力去迎合大众口味,真的值得吗?写随笔到底是为了什么,别人的肯定还是记录自己的思想?希望自己的文章在班上传阅,很自然,我也想。可这不是我的目的,我认为文字有些时候是比裸体更为隐私的存在,写随笔更像是记录一段思想,不需要别人懂,不需要别人喜欢,我冷暖自知,却也够了,如果有人能理解,我表示开心,没有?就罢了呗,最少我的随笔有组长一个读者,也够了。
我很早以前便问过我自己“为什么你每两周就要花起码4个小时写随笔呢?”我是个写文章很慢的人,喜欢写这句看上句删上上句,全文的挣扎,全文的好像不是我要的效果,但我也不知道我要什么效果我也写不出来,所以我写出了上一次的随笔《幻想森林》作为一次结实的反抗,组长没懂?没有关系,我懂,一个一个意象的铺成都有各自的含义,我不想不愿不必去解释,只是希望三十多岁时还看得懂,或者不懂也没事,那我也用随笔给以后的自己留下来一个一个的谜语“你当时在想什么?”“你当时想要表达什么?”让以后的我去猜,好像,也蛮有意思的。
写随笔不能有太大的功利性,比如就在周四的语文限时训练上写到,若是越忙越急就越写不出好文章,人各有志吧,其实正向激励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大家拼命写随笔看到多种思想也是很棒很棒的,不过我更喜欢“躺平”罢了,毕竟如果你躺下了,手指就可以插进路边的草地,眼睛也可以望向你很久都不曾注视过的夜晚的星空,也不赖吧。
要到了结尾随笔的结尾了,只有不舍不舍还是不舍吧,如第一段所提到的,如此纯真淳朴纯粹的写作可能都到此为止了吧,一篇篇随笔,是我思想的碎屑,是我高中的碎璧。
那么,再见。
【推荐语】看过挺多篇姝琪的随笔而且一直有印象,一直在尝试,包括不同的题材,文体,风格,也看到了姝琪的成长。所以这次看姝琪有一种听老朋友讲故事的感觉。娓娓道来又寓意深长。(刘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