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罗山这处摩崖题刻,记录温州史上最大水灾!王木亭因此而建

在龙湾永中坦头村峰门山,背依大罗山的一处山坡石壁上,有一处特殊的摩崖石刻:

画面简单古朴,上面是一艘帆船形状的图案,下刻“乾道二年水满到此”八个字。

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温州曾发生一次严重“海溢”。这处被认为是温州最早水文记录的摩崖石刻,告诉后人,800多年前温州曾发生过一次史上有记载的最大水灾。

与峰门山摩崖相呼应,瓯海茶山潘山村的一处山坡石壁上,至今还存有一个据称是当年用于撑篙系船的窟窿。相传乾道二年大水,整个温州城淹没时,唯有居住在潘山(原称泮山)木姓和谷姓两户人家因地势高而幸存。

上期,三十六坊君说到温州经历第四次海侵的过程。乾道二年的这场大水灾,与南宋乾道年间,海岸线距离城区仍然较近,也不无相关。根据记载,当时瓯江南岸的岸线到达今龙湾区的永中镇、普门以东。

◎温州东门华盖山到巽山

这次水灾不但造成了巨大损失,甚至改变了温州的人口结构:

水灾过后,温州出现了严重的人口危机,知州多次传檄福建要求移民补籍,并由此出现福建民众迁入温州的移民大潮。这也是温州历史上多次移民潮中,闽人入温规模最大的一次。不少温州人的先祖,就是此时从福建来温繁衍生息的。

夜半大水入城

海溢,也就是海啸,古人亦称“海吼”、“海唑 ”,台风、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海啸

据技术人员测量,峰门山这处记录水位的帆舟距地面高程69.68米,即海啸引起的洪水位达到65米处。结合史料记载温州城外“水满城池”,水位大约10-14米,由此推测,当年沿海龙湾水位达15-25米甚至更高,浪高可能达40-50米,差不多有今天的13层以上高楼的高度。

站在峰门山朝海望去,当超过40米高的海浪迎面而来,是怎样的一场灾难?

◎叶适像

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曾撰文提及乾道二年的大水:

玉环岛上的天富北监,是当时温州重要盐场之一,那是农历八月十七日晚,正值秋分,月色澄朗。人们快要解衣休息时,突然厄运降临——风雨大作,潮水暴涨,“闼启膝没,及霤荡胸,至门已溺死”,只一顿饭的工夫,溺死“数万人”。

《宋史》中,也有“(乾道)二年八月丁亥,温州大风、海溢,漂民庐、盐场、龙朔寺,覆舟溺死二万余人”记载,温州谚语至今尚有“乾道二年发大水,水漫温州城门柱”之说。

农历八月十七日正值天文大潮,遇上风暴潮三碰头,引发严重海啸灾难,永嘉、瑞安、平阳、乐清等地也都受灾严重。

温州各地方志对此次海疫都有记载,如瑞安旧志载:“宋乾道二年,大水夜半入城,民多淹死,仅仙岩赖姓及大镬万姓存焉”。

损失史无前例

这一次灾害给温州造成极为惨重的损失,无论人口、财产、水利设施均遭受史无前例的损失。

◎瓯江帆影

《宋史·五行志》记载,温州沿海仅仅因翻船而溺死的人数便达二万余人,正在江边来不及逃生而死亡的也有七千余人。今苍南民间尚有“乾道二年,水满炎亭坳,江南只留十八家”之语。

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以永嘉任洲言之,一村千馀家,家以五人为率,计五千馀人,存者才二百人,馀可类推。”

◎《温州府志》

具体人员损失,在《宋会要辑稿》有一个准确数字,乾道三年四月十八日《销欠温州逃移死绝人丁所纳绢诏》有:“温州永嘉、平阳、瑞安、乐清四县逃移、死绝人丁共一万四千七百九十五丁。”有学者分析,这只是统计承担交纳身丁钱的二十至五十九岁的男子,若算上老弱妇孺,去掉逃移人数,估计死亡总人数应当在七万人左右。当时温州不过只有七十万人口左右,这次灾害导致温州人口十分之一死亡,其损失之惨重可想而知。

其他财产损失和水利设施破坏也非常严重,如玉环天富北监,叶适记载:“老子长孙,无复安宅四十年”。连江心屿的龙翔寺、永嘉大若岩陶公洞,均为乾道大水淹没。塘埭斗门闸被毁者也是不计其数。

名人齐力赈灾

温州灾情发生后,温州知州刘孝韪一面会同司农少卿陈良弼,将5万石存谷分赈灾民,同时上书朝廷,但一开始并未引起关注。

据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季宣记载:“……孤单之族绝者五房,亲戚故人半入鬼录,而又家乏粒食,漂泛无复遗余,妻啼儿号,日日相似,虽无佳况,然视死者将十万辈,其亦厚矣!”

如此惨重的灾情,当时温州的各界名人纷纷参与到救灾中。

南宋进士、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郑伯熊时任国子监丞,他便联合温籍官员向朝廷奏请赈恤。两位温州状元王十朋、木待问也响应郑伯熊倡议,联名具疏向朝廷提出救济温州老百姓建议,终获救灾物资及减免税赋等政策。所以,民间传说乡人感恩,集资在四顾桥道司考棚东南(今温八中附近)建造了王木亭。

◎王木亭

大水过后第20天,温州获得朝廷遣官赈恤救援。官府还提前释放部分服刑人员,增加救灾劳动力;又令内藏库支钱二万贯,修复温州堤塘陡门。

大量闽人入温

这次水灾后,温州城“所余黎民靡有子遗”,沿海地带人口剧减,劳动力缺失,土地荒芜。

因此,多任知州“奉诏徙福建民实其郡”。于是引发了福建民众迁入温州的大潮。

◎温州城西

据《温州志人口》中介绍,知州知府传檄福建,要求移民补籍。此后几年内,大量的闽人相继入温补籍,繁衍生息,形成继唐末五代之后的又一次移民潮,也是温州历史上,闽人入温规模最大的一次。

古代温州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移民:魏晋时期的衣冠南渡,北方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唐末、五代移民避乱,北方移到福建的移民大批迁入温州;宋室南迁后,大批移民进入温州,其中较为集中的,一是建炎四年(1130)宗室臣僚余部留居温州,还有一次就是乾道二年水灾后的闽人补籍。

徐定水先生的《温州历代迁入人口姓氏考述》,在列举了大量迁入人口姓氏之后,得出结论认为:温州历代迁入人口,以宋代为最多,其余依次为五代、唐代、明代。

今天,温州沿海各县人们的许多家谱中,都提到祖宗是在南宋乾道二年以后从福建迁入温州垦种,也正是出于这个背景。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据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等资料统计,宋代迁入温州四十三族,三十五族来自福建。

据传世的温州沿海地带的家谱中,有不少乾道时村庄遭到毁灭性破坏以及灾后外来人口迁入的记载:如永嘉张氏,始迁祖悦庵,宋乾道间由福建赤岸迁瑞安汀董乡。瑞安林氏,宋乾道间迁入东山乡大路村。池氏,宋乾道三年后由福建赤岸迁瑞安四都前池。应氏,乾道后由闽赤岸迁入瑞安。平阳张氏,乾道间由福建迁居。泰顺王氏、池氏、郑氏、应氏、缪氏、杨氏自长溪,何氏自福鼎,曾氏自晋江,蔡氏自兴化,单氏、周氏、尤氏、戴氏、程氏、苏氏、张氏、陈氏、郭氏、徐氏、胡氏、柳氏、邱氏、邹氏、季氏、吕氏、林氏、施氏、钟氏由闽,包氏由合肥,马氏由河南迁入瑞安。

◎张璁

温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86年6月,在张璁祖祠内所立的《张璁宗祠说明》石碑中介绍:张璁,字秉用,号罗峰,赐名孚敬,更号罗山。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系明嘉靖朝内阁首辅,祖籍为福建莆田赤岸。

◎郭公山下白莲塘旧照

乾道二年水灾以后,温州各地都加速了兴修水利,特别是海塘的步伐,水利网日臻完善,虽然温州此后也经历过多次狂风大雨大潮,却很少发生类似南宋乾道二年大水灾那样的浩劫。

(0)

相关推荐

  • 为重建石岗陡门操劳,“铁面御史”赵抃还为这件事来访

    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4),王开祖.林石和丁昌期三位温州学者,率先在温州播种中原文化种子,开"东南邹鲁"之先河,被称作"皇祐三先生".其中王开祖被誉为& ...

  • 2021年6月16日温州瑞安志愿者接到举...

    2021年6月16日 温州瑞安志愿者接到举报, 东安村极其偏僻河畔农田旁, 疑似有两个杀狗窝点 -- 志愿者配合当地执法部门成功救获 三十多条生命! 这些狗狗现已被安置在某姐救助基地, 绘当地执法部门 ...

  • 温州大罗山龙脊骨

    温州大罗山龙脊骨

  • 瑞安历史上曾发生过特大饥荒,百姓卖儿卖女换口粮,幸而有他……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抢救无效确认逝世. 这一天,这位传奇人物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 在沉痛悼念袁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长河中,曾经因为 ...

  • 1932年哈尔滨水灾

    1932年7月,哈尔滨连续降雨27天,加之哈尔滨上游嫩江.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流域连降暴雨,形成了哈尔滨洪水. 8月7日,松花江决堤,道外区大部分受淹.8日,顾乡.道里部分地区受淹,街市可以行船.12日 ...

  • 【原创】石淙河摩崖题刻,武则天石淙会饮之处

    河南登封观星台向东不远处有有条石淙河,沿河而上,拐过一个弯,地貌忽然发生了变化,原本周围都是黄土,这里忽然出现一片石林,石淙河石林中穿过. 武周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两次来到石淙河,在石林中会宴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绍兴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

    绍兴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桥镇柯岩村西北1公里柯山南麓一巨形弧岩内.现在属于绍兴柯岩风景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柯岩造像佛像雕凿在一巨型孤岩内,属弥勒造像.  柯岩造像高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丽水青田石门洞摩崖题刻

    丽水青田石门洞摩崖题刻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高市乡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旗鼓山处.距通济堰东53.4公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洞摩崖题刻于旗鼓山16处,月洞64处,碑刻25通.其中南朝宋2处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丽水南明山摩崖题刻

    丽水南明山摩崖题刻位于浙江省丽山市莲都区城南1.5公里的南明山上.距石门洞摩崖题刻西北40.8公里.与城区隔瓯江相望.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南明山上寺阁掩映于丛林,古迹隐现于丹崖,素有&qu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 鼓山摩崖题刻

    鼓山摩崖石刻位于福州晋安区鼓山公园 宋庆历六年至当代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话儿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题刻留名自古有之,乃至今日,仍有人随处留下"到此一游".前者叫摩崖题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丽水 南明山摩崖题刻

    南明山摩崖题刻位于丽水莲都区南环路南明山上 东晋至民国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明山地处丽水近郊,在百度上查到,从市区有公交车可到,但后来发现公交线路已经改了,没有车到那里.只能就近下车,走上一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丽水 石门洞摩崖题刻

    石门洞摩崖题刻位于丽水青田县高市乡石门洞风景区 南北朝至现代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洞旗鼓两峰壁立,对峙如门,唐代列为道教第十二洞天.据说刘基就是从这里出山,辅佐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 石门洞 ...

  • 颐和园中的“画峰”“夫王之”“碧鲜”摩崖题刻

    乾隆皇帝御笔"画峰""夫王之""碧鲜"摩崖题刻置于颐和园万寿山西侧小有天.斜门殿和穿堂殿等建筑东侧的山石上. 据说,"画峰&quo ...

  • 图说|邹舟 福州鼓山摩崖题刻比比皆是

    图说丨邹舟 成都人民公园来碗盖碗茶,感受都市慢生活 图文/邹舟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生活把我们个子最娇小的兰逼成了女强人,所以陪我们游玩之余还得回公司处理事务,商量的结果,她驱车把我们丢在鼓山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