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上海的老“洋房”不姓洋

这两天小克勒被电视剧《安家》里“鸠占鹊巢”的无赖一家气得不轻,上网一查,这故事争议可大着了,先是被说是根据一个网名叫灏泽先生2013年的真事改编,后又被“石锤”他的版本仅仅是个故事。
不过现实中类似的案件,还真就有,2015年的《今日印象》就曾做过实地采访报道。
其实小克勒原本并不喜这类题材的电视剧,结果……真香!
话又说回来,不管故事真相如何,随着这部剧的热播,一下子又把“上海老洋房”炒上了热搜,无论是动辄几亿的价格,还是“老洋房”本身那一砖一瓦写满的上海故事,生活在“老洋房”里是许多人的梦。
剧中的那幢“龚家花园”出自鼎鼎大名的建筑师邬达克之手。说起邬达克,我们“克勒门”的读者一定不陌生吧。
邬达克在上海真的很成功,他1918年来到上海,1947年离开,接近30年的时间里,做了50多个建筑项目,近百个单体建筑。
在近代建筑师中,他的知名度,堪称民国时的“网红建筑师”。

不过,邬达克是做得很好,但不见得就是最好的,当年的上海英才汇聚,邬达克只是很多优秀建筑师中的一个,如果说到当年的上海建筑你只知道邬达克,那可就把大好的风景挡住啦!

那个时代不止邬达克

那么,上海究竟还汇聚了哪些建筑师?外滩那么多号究竟是哪些人设计的?有没有中国自己的建筑师?除了邬达克,大家还知道其他人吗?

我们“克勒门”就曾做过这方面的深入挖掘,请来嘉宾乔争月,专门给大家解答了这许多疑问。

《上海日报》专栏作家、主任记者

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委员

邬达克的成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在里面。

在当年远东第一都市的黄金时代,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强大的朋友圈经营,让他赢得了许多华人资本家的认可。

邬达克设计的绿房子、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等等建筑,背后可都是中国业主

乔争月在研究邬达克时,从1931年的英文《大都报》上,发现了一篇讲一个叫威尔逊的建筑师结束环球旅行回上海的报道,篇幅竟然还比同时出现在报上讲邬达克欧洲旅行后返沪的文章更长。

1931.11.29 《大陆报》

这个威尔逊是谁?

如今,我们称他为“外滩建筑之父”。

1912年32岁的威尔逊,来到上海的第一个项目就一炮打响——外滩3号。

外滩三号

1916年竣工的有利大楼

他带领下的公和洋行事务所,可以说是“魔都第一事务所”。

外滩临江的23个建筑里,有9个都是公和洋行的作品。基本上是当时公共租界的一个大型主流事务所。

其中包括被称为“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间最雄伟的建筑”——外滩12号,1923年建成的汇丰银行大楼与和平饭店。

外滩12号  汇丰银行 1923年

和平饭店

这位威尔逊还是位很有情怀的人。他积极筹款并且免费设计,盖了亚洲文会大楼,也就是今天的外滩美术馆。当年的亚洲文会是一个西人组织的关于中国学的非营利机构,威尔逊是亚洲文会的会员。

外滩美术馆

乔争月在研究外滩建筑的过程中,又邂逅了一位邬达克的老乡——鸿达(C. H. Gonda),这位匈牙利籍设计师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外滩14号总工会大楼国泰电影院

国泰电影院

外滩14号总工会大楼

鸿达经常被拿来与邬达克类比,由于他们都来自东欧,不享受租界里的治外法权。如果跟中国客户发生纠纷,是要在我们的法庭上打官司的。所以他们都特别小心谨慎,也因为这个原因,赢得了许多华人客户,为他们的设计遍布上海,提供了有利条件。

鸿达

“买羽绒,到惠罗”的电视广告语在上海是几代人的回忆。惠罗指的便是惠罗公司大楼。

时间再往前推,1907年开业的上海惠罗百货可是“老四大公司”中曾经业绩排名第一的百货公司。

鸿达在1930年时,曾给惠罗公司大楼做过一个漂亮的改造方案,在当时的英文报上还刊登过他的手绘草图。

就像乔争月在沙龙说道:“这些年邬达克很红,但我们不应把他当做一片遮住了风景的叶子,而应把他当作一把打开上海建筑风貌的钥匙。

有情怀的中国建筑师

外滩的建筑,凝聚了全世界的优秀设计师,荟萃着世界各国重要的建筑样式。那么,外滩的建筑里,可有我们中国的身影?

中国银行

答案就是——中国银行。当时的外滩只有5栋楼是中国的业主,而其中只有中国银行聘请了一位中国建筑师

这位建筑师就是陆谦受,他英国留学归国,是中国银行的御用建筑师。

中国银行的许多大楼,从银行大楼到职工宿舍、仓库都是他的作品。

我们把近代上海开始出现的,像陆谦受这样的中国建筑师称为我国的第一代建筑师,他们大多从海外留学归来。因为中国古代只有工匠,没有建筑师这个概念。

回到我们开头说起的“上海老洋房”,许多都扎堆在一条被大文豪萧伯纳都忍不住发出感慨的马路——武康路。

武康路上如此洋气的房子,很多都是我们中国建筑师设计的!

1

我们从一位有四分之一美国血统的建筑师说起,他叫谭垣,美国著名的常春藤盟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

谭垣

后来在同济大学执教多年,很多著名建筑师都是他的学生。他设计的自宅就坐落在武康路12号。

这座现代风格的别墅外观“摩登”,有明亮的转角弧形窗和铸铁栏杆阳台,面向武康路的东立面点缀有小圆窗和通高两层的长窗,生动耐看。

别墅有一个精巧的庭院。照片右面当年谭垣坐的台阶,现在依然完好如初。如今这幢房子一楼是咖啡馆,二楼是家居店,都安静幽雅,大家有空可以去那儿喝喝咖啡。

谭垣的一生,如同当时一大批留学回国的知识分子一样,将毕生所学奉献于社会。他说:“我一生并没有什么积蓄,但是却有着别人没有的财富——我拥有众多的学生,从部长到普通建筑师,从七八十岁的老专家到刚入校的新同学,遍及全国全世界。”

当时的一批建筑师,都像谭垣一样,是非常有情怀的。

2

武康路4号,是丝绸企业家蔡声白的故居。

设计这座房子的,是留德归国的建筑师奚福泉。武康路111号也是他的作品。

建筑师奚福泉

除了这些,他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是位于复兴西路147号的柯灵故居

柯灵故居

但他最有名的,在上海建筑史上留下光辉一笔的作品,是虹桥疗养院

这座疗养院,最大的特点便是阶梯状的立面设计,能最大限度的利用阳光。奚福泉巧妙地把所有的病房设计在南立面,诊疗室和手术室都在北立面。这样疗养的人可以充分享受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既美观又实用。

这就是设计的力量。

3

武康路40弄1号,一幢西班牙式建筑,这里曾是维护中国外交权益、推进民主共和,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唐绍仪的故居

设计这幢小楼的建筑师,便是非常有名的董大酉。武康路40弄2号,也是他的作品。董大酉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

董大酉

董大酉的作品就更知名了。1930年有个“大上海计划”,其中最主要的作品便是他设计的。他的“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设计理念,把中国传统风格与西式建筑结构和技术融合在一起,大气磅礴。

董大酉设计的市府大楼

打卡圣地杨浦图书馆,其前身是旧上海市图书馆。如今改造成功的杨浦图书馆再现了董大酉的设计初衷,还原了他手绘图上的“两翼”建筑,完整再现其“中国复兴式”建筑的历史特征与建筑风貌。

再现董大酉设计原稿的杨浦图书馆

当年的旧上海市图书馆

4
武康路上的中国建筑师还有设计了117号的范能力、393号世界社的李宗侃,设计了65号的陈芝葆等等,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师正被大家一一挖掘出来,还有许多未被确认的中国建筑师,限于留存这些材料的英文报上只有他们的英文名等原因。

“上海的老洋房”可以说是上海海派建筑的代表,也是上海人的骄傲,每一幢都承载着一个当年上海滩的传奇故事。

老洋房蕴含的价值绝非房子本身的价值,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是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

关于上海的建筑
我们还曾挖掘过这些故事

十里南京路,一个大上海!那么,究竟是谁建造了南京路?

谁是“改变上海的男人”?

上海的第一张名片,可以带你穿越6000年!

特别感谢

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静安区文旅局

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

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