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落榜”怎么办?走对三条路,照样飞黄腾达!

据统计,自隋唐开科取士,一直到晚清废除科举,在这漫长的1300多年里,中国总共才录取了10万多名进士,平均下来每年只有76人。唐玄宗时录取比例更低,每年进士“及第”的人不超过27人。如此之低的录取比例,可比今天高考的难度大多了。

问题是,古代的学子也不少,他们落榜之后都有什么出路呢?对大部分学子而言,他们都是“落榜不落志”,今年考不上,大不了从头再来,接着考呗。万一哪天中榜,那就可以锦衣玉食,光宗耀祖了。不过,除了埋头备考之外,“落榜生”还有其他的一些出路:

第一:当师爷。对于“落榜生”而言,“师爷”这一行是他们能够从事的职业中,最体面也是最能发挥才能的一个职业。虽然师爷没有政府编制,但他们作为官员的参谋助手,既能用自己的知识建言献策,又能获得不菲的收入,关键还能备考“公务员”,等待下一次科举考试。

不过,能当上师爷的也绝非等闲之辈,光会死读书、不懂人情礼节、缺乏社会磨炼的愚钝书生,是不会有官员聘用的。

当年,左宗棠“三试不第”,心灰意冷之下想回家务农,幸得好友鼓励,在湖南巡抚张亮基麾下当了一名师爷。由于才华横溢,很快赢得巡抚信任,后来湖南的军政大事几乎都由他裁断。师爷如此,也算是人生巅峰了。

第二:当枪手。虽然师爷这一行也不错,但对大多数学子而言,门槛还是高了点。因为这一行的录取率,比科举也高不到哪去。因此,一些人就退而求其次,通过当“枪手”实现人生价值。

比如著名的诗人卢照邻、孟浩然、贾岛等,都曾给达官贵人当枪手,赚点润笔费。他们满腹经纶、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写篇文章算多大点事,过上小康生活完全不是问题。

第三:自主创业。有些落榜生不愿意给别人打工,而是选择自主创业,比如开个私塾,当个民间教育家,传播文化的同时,还能收取学费养家糊口,两全其美。

还有的人投身商海,比如明朝著名的沈万三、清朝的伍秉鉴等,他们都是科举落榜生,实在考不上才转行做起了买卖。沈万三后来成了明朝有名的大富豪,伍秉鉴更是巨富,顶峰时期拥有2600万银元,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所以说,即使科举落榜,这些学子们也有很多出路。现在,高考正好结束,我也送给学子们几句话: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自然值得高兴,考不上的也不要灰心,大不了从头再来。况且,人生道路千万条,无论哪一行做好了,都可以飞黄腾达。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学习,脑子里有货,才是你成功的前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