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响起敲门声 | 杨华专栏

夜半响起敲门声

杨华

这是一个寻常的夜晚。有些许秋后的闷热。自制了一份干果什锦龟苓膏甜品,很是自得地让娃解暑。

清洗退凉把脏衣放进洗衣机,擽捋烟火红尘的琐屑,在凉爽轻盈洁净中,抓紧时间写完头晚余下一半的《星巴克少年》,已是夜深,近凌晨。

沉浸在文中,为那些认知的混沌而思绪芜杂,难以入眠。黑洞洞的世界,有路灯光在窗幕晦涩。沉寂的夜,偶有汽车声在隐约飞驰。

突然,听到敲门声。“砰砰砰,砰砰砰……”寂静的夜中,感觉有千钧重物,一下紧接一下,急剧捶在小小心脏上。又似清厉裂帛,一声不赶一声,尖锐落在薄薄耳膜上。

本能拉过薄被,蒙在整个头上,意欲隔绝这从天而降的夜半惊魂。

“咚咚咚,咚咚咚……”闭门塞听不仅未能减轻声响,反而变本加厉由敲转为捶,伴随着一个粗重急促的女声,“开门,开门,开门……”

惊懵中,完全无法反应,这是遇到了何种意外?

稍一愣神:强盗来了!

门哪敢开!战战兢兢从被中钻出来,冒着震天巨响,蹑手蹑脚来到客厅,眼前一阵亮光乱晃,更加惊悚!

无处可逃,定睛细看,光是从未封玻璃的生活阳台打来。敲门声、晃灯影,俨然形成前堵后追的夹击之势,哪怕真是明抢暗盗,看来不接招也是躲不过去了!

求生本能,来到后边的生活阳台,见对面走道几个人影晃荡。

豁出虚胆叱问,“大半夜的,你们干嘛那么大动静?”

终于听见发声,对面的手电亮光齐刷刷向我射来,“是不是你刚才扔的垃圾?有剩饭,乱七八糟一大堆,恶心死了!把我们的东西都砸坏了,差点打到人,干嘛这么缺德?!”七嘴八舌的恶言相向,终于找到罪魁祸首的群情激愤。

“我怎么会从楼上扔垃圾?我们都睡觉啦!况且饭都几乎没做过,哪来的剩饭?!”知道好歹不是强盗,心里少许踏实,言语不自觉间多了些底气,心情换成躺枪的郁闷。

“就看到你家没封阳台,不是你们是谁?!”大半夜的惊扰,竟然出自这样的逻辑。

“我是租的房子,房主没封窗户。我真没扔垃圾!这么晚了,你们如此吵嚷,多吓人啊!把娃都给吓着了!整个楼,大家还怎么睡觉啊?!别吵了,明天再查吧!”知道事情的原委和走向,只能好言相劝。

“你最好没扔!我们也没办法,半夜被吓一大跳!不知是谁,这么没人性!”可能看咱这胆小怕事样儿,不像是干出如此恶毒事之人,对方骂骂咧咧,光灭人走。

下楼声,和着断断续续的谩骂声,隐入无边的黑暗。

朦胧的睡意,被这一折腾,早已吓到九霄云外。无端的气恼,充塞着看不见的空间。

夜半惊魂者,本是受害者,转眼却变成害人者!从“受害”到“施暴”,距离有多远?头脑愈加混沌!犹如十万个为什么,游弋在苍白无解的思维中。

不由想起,前不久的地震灾难,被导游拼死救出险境的游客,平安之后,有一部分人,却对旅游公司提出非常不通情理的赔偿要求,引起公愤一片,为人心的欲壑冷漠,不懂知足感恩。本是大自然的受害者,受人同情的弱势者,转身,却变成面目狰狞的添乱者!这究竟是为何?

无论是横遭人祸的邻居,还是惨遇天灾的游客,本都是令人同情的受害者,被动陷入可怜的困境,很是让人悲悯。可他们在面临突如其来的不同灾祸时,却不约而同表现出共同的特质——戾气,前者是:“己所不欲,却施于人”,而后者:“我为你雪中送炭,你却恩将仇报”。

被戾气撕裂和控制的灵魂与理智,使原本的柔弱、良善和痛苦,转化为狷狂、仇恨与泄愤。转眼之间,“受害者”摇身变为“害人者”,面目可憎,人神共嫉!

这充斥于身边的不同形式的戾气,究竟来源何处?

带着如此的困惑,去理性世界寻找因由。得见《这个世界不欠你》中的哲理闪现,“戾气生于怨气,怨气源于不公。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规则是消弭戾气最有效的手段。”

原来,戾气与整个社会结构的撕裂和失衡必然关联。社会越是不公正,越是不平等,怨气越是高涨。在一个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扩大的社会结构中,弱势群体更容易被抛到社会的边缘,受到社会结构性暴力的伤害和侮辱。怨愤不泄,戾气不消。而强者受到的庇护更强,因此,这样的怨气,更多会被转嫁到同样的弱势群体,导致社会底层之间的相互倾轧尤其严重,从而将对不公平的仇视转化为对整个社会的磅礴恨意。如此长期的精神暴力与灵魂撕裂,会扭曲个体的心智,直至心理变态。当报复社会成为一种群体性泄愤心理,每个人都会成为潜在的受害者。

了解到被惊扰的根源,再一次无端惊心。

不知你的生活中,是否会响起如此惊悚的敲门声?不知我自己,是否会沦为夜半的敲门者?!

杨华,女,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曾执教。陪娃一道读书、写作,写成《西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在文字中现实苟且,在烟火中诗意欢颜。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小说家专辑

(0)

相关推荐

  • 观点‖ 35年杀害93名女性,隐形的罪恶,就藏在我们身边!

    一个变态的人到底疯狂到什么地步?这个命题令具有正常思维的我们真的是无法想象. 也许他(她)和受害人是夫妻和恋人,也许是一个平时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的好朋友,或许是一个与其毫无瓜葛的路人. 就因为一件普通 ...

  • 所谓戾气,都是怨气结的果

    所谓戾气,都是怨气结的果

  • 真正伤害你的是那股怨气

    真正伤害你的是那股怨气

  • 风从寒中来 | 杨华专栏

    风从寒中来 杨华 从挥手如阴的地铁中挤出来,回到地面,吞吐一缕寒风的泠冽,五脏六腑都透亮起来.少有的,对冬的另眼相待. 每年,都有这样一段光阴,煎熬生命的阴冷,晦涩. 此季尤盛. 天然体弱,气管易发炎 ...

  • 维生素的救赎 | 杨华专栏

    维生素的救赎 杨华 傍晚,从缺氧少气.憋闷拥挤的地铁中逃出来,重生地面,犹如地狱回到人间. 照例深深呼吸一口冷冽的清风,挤出肺部填塞的一干废气.慢悠悠走回暂寄的蜗居,恨不能尽吸一路的新鲜空气.进得家门 ...

  • 行素文,守初心 | 杨华专栏

    寒炉温暖汤 杨华 "即使活得匆忙,也要看看天空和大地."读到这句子时,已是夜半更深露重.莫名的感动,氤氲在初冬的寒凉中. 这一日,奔走于红尘嚣嚣.极度疲累,带来浑沌厌弃的情绪.在动 ...

  • 寒炉温暖汤 | 杨华专栏

    寒炉温暖汤 杨华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在满室暖阳中,迎来立冬. 古人真是风雅意趣.一年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都有仪式,都有讲究,都有诗意. 立冬,有天子赐群臣冬衣.矜恤 ...

  • 紫色的洋桔梗 | 杨华专栏

    紫色的洋桔梗 杨华 "深秋柳陌露凝霜,衰草疏疏碧水凉."霜降后,总是秋雨缠绵.阴冷,萧索,一年中最忌悸的时节. 周六晚.外出补习功课的娃,满面风寒回家,抱回一束从不曾见过的洋桔梗. ...

  • 我相信你 | 杨华专栏

    我相信你 杨华 "我相信你!"一句朴实的话语,让这个周末的我,处于热气腾腾的奔忙漩涡. 周日,秋雨连绵.在萧瑟的秋风中穿梭. 去附近不远不近的超市买菜.踏着满地泥泞,上了路旁的一辆 ...

  • 霞浦的霞光 | 杨华专栏

    霞浦的霞光 杨华 去霞浦,是被那里的霞光牵引. 网络得见的,照片中的光影.线条.色彩,让你以为,所有的霞光,都在这里流淌,所有的美丽,都在这里绽放.舟与竿的对话,浪与滩的缠绵,天与海的呢喃,如诗如画的 ...

  • 偶然的冰糖芋泥 | 杨华专栏

    偶然的冰糖芋泥 杨华 到福州,是这次假期出行的偶然. 从未与此有过交集.匆匆选了该线路,是像躲避重负般的临时出逃,难以定住宿和机票,于是挑了这小众旅行点. 在漫长等待的候机中,在一路颠簸的云层中,偶然 ...

  • 葭,摇曳成花 | 杨华专栏

    葭,摇曳成花 杨华 看到微友圈的那张照片,是秋日的黄昏后. 一轮溶金的落日,远远挂在黛灰的天空,金乌西坠,洒下半江余晖.几枝芦苇,映衬着如此背景,在江畔依稀摇曳.透过斜阳的霞光,纤柔的白褐色花穗,怀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