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系列】菜市场

离我家开车几分钟的地方有个小区,都是五层小楼,是给本地拆迁农民住的。我们这片地方几年前还是青青的稻田,当时拿走农民的地,就地盖了小区当拆迁房,没想到几年下来像发酵的面包似的,这片地方一下子鼓起来了,这个小区周围包围了大学城、高楼住宅、仿古老街,因为交通便利,加上房租便宜,来苏州谋生的年轻人很多住在这个小区里,有音乐工作室的老师,有手工艺人,有中介,和曾几代在这里种地的苏州人住在一个小区里。
小区里有个菜市场,小区人很多,居民勤俭持家,不经常在外面下馆子,菜市场种类规模很可观,我家做饭的阿姨总推荐我去那儿买菜,在她眼里,我家小区附近菜场的菜又贵又不好,只能骗骗我们这些不太做饭的人。
我送完老二上学,就去那个小区的菜市场买菜,一进大门,就是卖蔬菜的摊位,满满当当,林林种种,当季的各种蔬菜和野菜都有卖,春天开始的时候,卖菜的摊主推荐新上市的荠菜、马兰头、金花菜和菊花脑,过了一段时间,蚕豆、莴笋和苋菜就摆出来了,买的时候,摊主会高兴的说一声:这菜今天头一天上市呢。
进门第一家卖菜的,女人很能干,招呼客人、递箩筐、拿袋子、称重、收找钱,同时招呼几个看菜、挑菜的阿姨也不显的忙,男人是个聋哑人,无声的在摊位间进进出出。菜场开门还早的时候,就拿了一把小弯刀,堆了一大堆菜在进门的墙角,削泥根、去枯叶子。平时也没有人管,扫地的阿姨只管把他留下的泥根枯叶扫掉,碰到有人来检查卫生什么的,他就不能在那儿了。有一次两个辅警催他把菜搬走,他只管低着头理他那一大堆菜,手里不停,脸上很平静,旁若无人,两个中年辅警一边抽着烟,一边有点得意有点无奈的催他,不时扫一眼旁观他们的人,表示哑巴听不到,他们没办法啊。 他老婆还在对面卖菜,看都不看一眼。
过了几个卖菜摊就是自产自销的摊位,那三个摊位菜只三、四种,数量又少,买的人也不多,卖菜的人大概卖自家种的一点菜,也不着急,也不招呼,就坐在小凳子上等着,有人来问,三个摊主一致的回答:小青菜两块五一斤。
再往前走,就是卖肉的,家家亮着一盏红灯,红色灯光照的肉色鲜艳。有一家是夫妻两人,女人圆圆脸,扎着马尾辫,男人偏瘦,常穿着黑色衣服,两人系着围裙招呼客人,男人手脚很快,女人切肉一半的时候,他就忙好他手头的事情了,就自然从老婆那里接手过去,把肉丝继续切好,再几下把大骨头啪啪剁开。
过了卖肉的,是卖鱼的档位,第一家卖淡水鱼,也卖基围虾,是兄弟两个人,长的很像,高挺鼻子,大眼睛,平头,很精神,我用支付宝付款的时候,是哥哥的账号,里面照片上哥哥穿着军服。有人买鱼,当哥哥的用苏州话问好,要是客人没反应,弟弟就说:哎,是外地人。哥哥改换普通话招呼。 有一次有人问他们是哪里人,弟弟说是徐州来的。今早,我买了虾,问他们要两个螺丝,因为老二幼儿园让男孩子们带小动物去学校观察,上次带了小蝌蚪没养好,死了,这次老师说螺丝也可以,而且好养。 卖鱼的哥哥大方的说,行啊。他从螺丝桶里捞了一把螺丝装在塑料袋里给我,弟弟还在后面说:挑几个大的。
隔壁卖鱼的主要卖海产,是个年轻女人,有时候还有一个老头,大概是她父亲,她家的皮皮虾精神的不得了,在鱼缸里直蹦跶,我买过,但是回家阿姨做了,壳老得像骨头,肉却只有一点,大概是养老成精的虾。 他家和再隔壁的也卖鸦片鱼,这是种海鱼,肉嫩皮鲜,苏州人很爱吃。买的时候,摊主从冷柜里拿出一大块出来,问你要切哪一段,我不懂,从头到尾都买过,觉得尾巴比较好吃。
卖鱼的旁边就是卖半成品菜、卖鸡鸭的了,再过去竟然是一家小小的服装店,里面铺着、挂着过时的衣服,谁会到菜市场去买衣服呢?
其他各种摊位,卤菜、早点、豆制品、蛋、水果、干货都有, 卖豆制品的摊位很小,两家把豆腐、百叶、素鸡什么的铺在一张板上卖,不知道的人以为他们是一家的,问价格的时候,一家的女人和另一家的男人一起答话。 豆制品对面是一家水果摊,是个年轻的女人卖的,女人很漂亮,眉毛自然的浓密,鼻子秀挺,鹅蛋脸,身材苗条,打扮的也很好,淡淡一层粉,嘴上一点胭脂红,两个样式别致的金耳环。不知道为什么,卖水果的女人长的都不丑,可能是水果吃的多?女人招呼客人并不热情,总是有两三个男人,可能是市场管理员或者辅警之类的,站在摊位旁和她闲谈,她就一句一句的应着。
菜市场角落里还有一个小房间,经常有几个男人在里面打麻将,东门外还有一个挂着“人力资源”牌子的房间,玻璃门,里面早上总是七八个很老的老头抱着茶杯坐在里面,你看我,我看你,也不说话。 菜市场南门外是一个小公园,放着一些健身的器材,天气好的时候,上面就晾着花花绿绿的被子。有时候,有两三个本地打扮的老太太趴在那儿健身和聊天,她们盘着稀疏的发髻,包着格子图案的头巾,上面别着红色、黄色的绒线做装饰。晃几下腿,聊一会天,算是健身完了,她们就走进菜市场去买菜。
我买好菜,就开车从小区东门出去,一出门就是拥挤的车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