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289年,清朝268年,都没超过300年,为何周朝却能存活800年呢

在我国历代朝代里,唐朝和清朝谈得上最长的朝代之一,可是这两个朝代均没有超过300年,反而是超级久远的周朝可以存活800年之久,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来看为何唐朝清朝没有超过三百年。

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提起过一个概念,叫做“历史周期律”,这条历史定律具备三种现象,一是周期性,二是普遍性,三是迅疾性。就是说,历史周期律是一条周而复始的历史定律,一个朝代灭亡就有一个朝代兴盛,循环不已;古代如此多的朝代,没有一个跳出历史周期律,而且大多数都是迅速兴起迅速灭亡。

历史上的朝代,在快速的兴起之后进入鼎盛时期,然后通过种种手段,让社会达到相对的公平,紧跟着,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不公开始加剧,百姓在无法忍受极端的不公之后开始起义,推翻这个朝代,建立新的朝代,再达成新一轮的公平。

唐朝和清朝能赢得200年以上的统治时间,就已经是很长了,但是依旧没有跳出历史周期律。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漫长的五千年中有一个奇葩,那就是周朝。周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存在最长的朝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周朝的统治并不像秦朝以后的朝代一样中央集权,而是采用了分封制,也就是说,普天之下,莫非王的亲戚之土。商周时期都是这样,将天下分封给自己亲戚,功臣。诸侯们在自己的封地享有极高的自主权,除了军事支援外,每年只要纳贡就可以了,统治者就相当于整个王朝的精神领袖,除了“天下共主”的名头外,其实也就没啥了。

周朝其实也并没有跳出历史周期律,虽然靠着分权延续了统治时长,但是其剩下的五百年严格意义上天子就是废的,除了名头,没有诸侯愿意听从天子的命令,楚国甚至直接可以问鼎,但是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甚至还承认自己的诸侯身份。

周朝最后的灭亡,原因还是离不开人地矛盾。前期人口少,大家可以和睦相处,后期人口增加之后,诸侯国原有土地并不能满足需求,导致诸侯国不得不扩张,在数百年战争后摧毁了周王朝,建立起了新王朝。

所以,周朝存活近八百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分封制。

马克思说,一切社会形态的变动的本质都是生产力的变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由慢到快的过程,早期的时候,劳动不足,生产力水平不高,所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变更比较慢,到后来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需要改变,所以对应的国家形态也需要改变。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封建王朝结构下的国家所不能容纳的,所以只有推翻旧的王朝建立新的,这种节奏越来越快,一直循环。但是到了今天,生产力发展日新月异,每一天都在发生着极大地变化,但是我们的国家结构具有很大的张力,能够随之改变。这就是现代国家和封建国家的不同。

唐朝289年,清朝268年,都没有超过300年,是因为有一个王朝周期律的存在,即封建时代土地兼并的周期律,这个周期律按照经济学家的测算,就是300年左右。王朝建立初期,无主荒地比较多,因此百姓都能各安其安,政治也比较清平,一般一代两代积累就会出现盛世。而到了王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社会上下流动减少,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暴乱,朝廷收不上税,百姓不堪其扰,既得利益集团尾大不掉。底层优秀的人没有上升空间,这个时候就会出来造反。

周朝之所以存在800年,还有楚国800年,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人口比较稀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所以人地矛盾没有那么尖锐。同时因为周公之道,以德治国,分封制,协和万邦,所以短期内倒也是相安无事。只是到周朝后期,随着生产力技术的革新,贫富强弱分化加速,上层建筑的割据随之改变。

也有人认为:唐朝289年,乘以2.618为,等于757年,和周朝的790年,是非常接近的,清朝267年,乘以2.618,再乘以2.618,等于1830年,远远长于周朝的历史稳定持久性。

为什么要这样乘呢?道理很简单,我们是否能够用1分钟划分所有历史呢?在今天的时代,是可以的,在清朝就有些勉强了,在唐朝,就几乎不可能,在周朝绝无可能。如果追溯到300万年前,用一份钟划分历史研究历史定性历史,就是谬之千里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历史用相同时间评价是没有意义的,但历史有确实可以加以比较,比例法是一种方法,如果细致观察,比例法是最准确的划分方法,可以达到十万分之一的精确度,这种哲学比较方法统一了哲学和科学,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过去和未来。所以,我说,清朝的历史延续性远远强于周朝。

按照我国历史考证,周朝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至公元前255年秦国攻入雒邑,周朝历时850余年正式灭亡。但是周朝实际上分为三个阶段,东周时代王室已经名存实亡,春秋和战国也大不相同,中原最主要政权晋国也分崩离析,周边小国也兼并殆尽,谈不上稳定的国家政治体系。可以说,这个时代大致仍然符合中国朝代300年定律,只有西周略长一些。

那么原因是为何呢?

作为历史门外汉,有些不成熟的看法,没有具体历史数据考证下,笔者认为这源自于人口爆发与落后生产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土地资源难以承受人口负荷时,激变就会导致政权更替。

这种理论,似乎接近于电影复联3灭霸的平衡理论,也就是英国人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不能限制人口规模,那么危机就会出现。这种思想,也在很长时间内指导了当朝基本国策...

现在我们知道,除了计划生育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改革生产力等途径提高资源负载能力,例如提高单位产量、开发新的谷物品种,例如土豆、玉米的大面积种植就极大的缓解了资源危机。

工业革命之前,生产力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但是人口却极容易爆炸式增长。例如秦末长年战乱,汉朝建立时人口不足1300万,但是经过文景二帝的修养生息,武帝时期人口已经突破3600万。多出来的人口,如何安置就成了巨大隐患。唐初、明初、清初都是人口急速增长的阶段。夏商周能够维持更久,我想与人口增长较慢有一定关系,当时人类平均寿命偏低,人口与资源矛盾不明显。

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是根本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无非两种手段,一种是对外扩张抢别国的地盘,事实上,匈奴、突厥、契丹、蒙古、女真族也是这么干的;一种是对内兼并抢自己人的地盘,这种事干起来似乎更加容易。豪强兼并土地,就会导致社会不安定,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即可点燃怒火。

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会出现分化,中央集权与地方利益的冲突也会越来越明显。因此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几乎都是百年创业、百年挥霍、百年玩完的模式走不脱。事实上,西方也差不多,别看罗马帝国前后1500年,实际上不同阶段内在完全是不同政权,就像中国的两汉、两宋其实都算不上一个王朝,只是名义上咱都是中华帝国而已。

参考资料:《两西周和两东周》、《周朝的故事》、《中国历史周期律》

大别山神话,发布文学作品,传播历史知识,展示搞笑视频,关注,会有更多精彩哦!小编:宋高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