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石 || 泉港谢家村:乐善好施见初心

泉港集镇,地处肖港(肖江)与赣江汇合口的大舜山坡上,东接泉山的于家村,西抵稂洲的大园村,北与泉港的彭家村相连,距丰城城区20公里,距樟树城区10公里。早前,泉港村旁的金鸡岭后有一泉眼,四季喷涌不歇,迂回流入肖港,因此有了“泉港”地名的来历。

泉港自古便是繁盛之地,在南宋期间便号称“千户之烟”(有一千多户人家),形成规模较大的“才埠集市”。南宋末年,谢氏由吉水县新里徙居于泉港陡角滩(赣江滩涂上),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陡角滩被江水冲毁,谢氏整体迁移至前坊(七甲)。其肇基之祖就是谢华卿。

谢华卿(1194-1252),名京行,号雪筠,嘉定九年(1216)中举人,丁丑(1217)中进士,任河南府同知。谢华卿有个弟弟叫少卿,任池州教谕。少卿退休回家时,在九江偶遇因忤逆上司被贬官的大哥华卿,二人同船结伴南归,路过肖港入赣江的洲嘴上时,船只被狂风巨浪掀翻,所有行李财物均落入江底,兄弟俩无法回家,与此前在泉港经商的堂兄弟贵卿合为一处,在泉港寓居下来。

在人文鼎盛、商贾云集的泉港,谢姓族裔逐渐形成包容大气、精明强干的性格,养成家敦礼义、人习诗书的风气,很快脱颖而出,人丁不断兴盛,家族日益显达。华卿生子二人:仁仲、仪仲,仁仲后来为泉港上三老(角里上、庙边、溪头)之祖,仪仲为泉港下三老(八甲、店场上、前坊)之祖,泉港村即是两支六村的总称,华卿被尊为泉港村谢姓始祖。少卿之孙正甫,由泉港徙于檀溪,成为檀溪谢姓始祖;贵卿曾孙伯先迁于溟塘,成为溟塘谢姓始祖。三兄弟并称泉港谢氏三大宗,又各自繁衍分迁,成为丰、樟、高及周边地区大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古代读书人的亘古信条。清代初年,泉港谢庆余(名良谟,号庆余)久试不第,便捐了个州同的官衔。因迟迟没有补任,颇有怀才不遇之憾,便绝了出仕的念头。庆余先生满腹经纶,为人豪爽豁达,十分热心。康熙末年,施行仁政,很多人乘机偷逃赋税,有的甚至十多年不交。到雍正登基,下旨命令各地补缴多年积欠,各级官吏借机索拿卡要,中饱私囊,百姓苦不堪言。庆余先生主动替一些生活穷困的百姓交缴税赋,好不容易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康熙丁卯年(1687)发生灾荒,很多人家穷得揭不开锅,庆余先生拿出上万石粮食,借给百姓,周边包括高安、清江(樟树)在内的很多人得以度过灾荒。庆余先生还把借据烧掉,后来人们拿着粮食前来还贷,庆余先生以没有字据为由不收。

谢庆余第三子谢芳,字远章,号退斋,自幼聪敏过人,从小被送到县城,师从南湖望族李裕裔孙李景运(字会可),并入为东床快婿。康熙五十七年(1718)李景运考中进士,任广东揭阳知县,带着家眷上任,谢芳主动要求同往,与李之子李陈训伴读。后来李景运丁母忧回到丰城,谢芳一起回来,不久后参加科考,屡试不偶,于是绝意进取,杜门课子,教育子孙“凡事每作退一步想”,足见其人情练达,世事洞明。

谢芳之子谢望(学名家树),号宝林,四岁时就能做到过目不忘。有一回,私塾先生以“鸟宿池边树”命他对个下联,他脱口说出“蛟腾海上云”,令塾师惊为天才。谢望文章雄健有奇气,性格慷慨豪迈,与县城唐履青、侯塘熊雨田等一班青年才俊义结金兰(后来唐、熊先后登科入仕)。不料,有一位邻居受人诬陷入狱,邻居的父亲便请才高八斗的谢望帮忙写讼状,并连夜雇一叶扁舟赶往县城去申诉。没想到划船的人不谙水路,在江心触石翻船,年仅二十七岁的谢望溺亡。其好友高安谢梧冈、邹帝文等人将其生前文章结成集子,取名《宝林遗稿》,以示怀念。

伴水而居,渡船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泉港人对此有着更深的理解,自古以来便热衷于义渡的维护,由此衍生出三代人共护义渡的佳话。谢继明,字福祥,号亮斋,是一个温文儒雅的生意人,而且宅心仁厚,古道热肠。其时,由于战乱不休,渡船被毁,当地百姓为了渡河,不得不用小木船载客,每次只能容载二三人,而且摆渡时间长,风险大。加上码头上连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也没有,严寒酷暑,旅客们站在露天里等候过渡,非常不容易。

谢继明感同身受,决心重建义渡。他主动出资建造三艘大船,又在码头上搭建永久性厂篷,所有旅客过渡全部免费。又把位于集市上两个店铺的收入捐出来,作为渡船维护和摆渡人工资之用,其善举感动无数人。时任代理丰城知县唐先霖将其事迹整理上报,江西巡抚刘坤一亲书“好善好施”匾额,请封奉直大夫,以示褒奖。

谢继明之子谢翱(字燮臣),乡试名落孙山后,正好遇到光绪辛丑年(1901)“新海防捐”,于是捐了个知府,分发湖北。1902年到湖北听候分配,不巧总督张之洞奉召入京。代理总督端方拿着谢翱的名帖,笑着对左右说:“这个人的名字和宋末谢皋羽(散文家,诗人)的名字相同,看来也是个蛮有学问的人,可以委以重用。”不久张之洞回任,正要给谢安排实职,恰好正在筹建南九铁路的李有棻(江西铁路大臣,南浔铁路缔造者)来向张之洞要人,希望把谢借过去,张之洞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谢翱被安排到湖南负责筹款集股,进展非常顺利,完成任务后回到武汉。1907年,张之洞调京就任军机大臣,湖广总督由赵尔巽接任。赵命谢任总督署承审(法官),深得赵信任。不久谢回家丁母忧,三年后服满再出,赵已调他任,谢颇感失望,悻悻而回,自此再不复出,捐出部分家产继续维护义渡。民国二年(1913),曾有人劝谢翱参选议员,被他婉拒。1916年,谢翱忧郁而终,享年54岁。

谢翱长子谢伯孚曾出任湖南宝庆府亚细亚洋油公司总经理两年,因军阀混战辞职。回到家乡以后,继续接过祖父、父亲呕心沥血经营多年的义渡,成为新的义渡守护人。

泉港谢姓热心大度,乐善好施,成为一种传统。解放前夕,谢连禄(字有干)曾在泉港开设“怡和隆”六尘行(农产品商行),拥有非常雄厚的资本,还有店面、库房、晒场等巨大资产,业务范围远涉上海、广东、唐山等地,是当地著名的富商。谢连禄十分热心公益事业,曾多次出资修建、重建村里的庙堂、桥梁等公共设施。1935年发生灾荒,泉港及周边地区贫困农民无米下锅的十之八九,谢连禄开仓放赈发谷300余石,救济灾民无数,成为闻名一时的大善人。

在泉港,有“唐一千,谢八百,鄢姓无底格(数不清)”的民谚,是说唐、谢、鄢三姓都是泉港人口大姓。在泉港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们亦耕亦读,重文尚礼,用一点一滴的善举,延续传统美德,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延续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奇。

资料来源:泉港《谢氏宗谱》、1985年《泉港镇志》、同治《丰城县志》等

(0)

相关推荐

  • 泉港之歌

    下午站得很高 你要望见太多 玉米 她们像梦中的另一个 白日梦 缠绕着水,蛇.女神.教义.天书 行走的尘土溅起光线 她露出一点渴意 而雨下个不停 而她仍呼喊干涸 多么美的秋日长卷铺陈绿比绿浓的无比恨意 ...

  • 瘦石 || 泉港于家村:耕读渔商才步墟

    丰城于姓,据说始于周武王第二子邘叔(又名姬诞).武王灭商后,封于邘地(今河南焦作沁阳北部),建立邘国.后去邑为于,于是便有了于姓. 于定国画像(网络图片) 传至西汉时,有一位叫于定国(?-前40年)的 ...

  • 瘦石 || 尚庄宋家村:人与梅花气味同

    尚庄中学旁,有宋氏居住,已逾千年之久.虽然置身繁华集镇里,许多高大的建筑不断挤压着古老的空间,但居民们总是喜欢聚集在老旧的祠堂门前,一边闲话家长里短,一边旁观浮华现世.而每每说起先世往事,则人人眉飞色 ...

  • 瘦石 || 上塘曹家村:春坊司谏曹曼龄

    上塘村是上塘镇机关所在地,也是原丰城矿务局机关所在地.曹家村便位于上塘集镇的南侧,隶属于上塘村民委员会. 曹姓据说出自上古时期的颛顼.颛顼元孙(五代孙)陆终第五个儿子名叫安,被大禹封于曹地,故此以曹为 ...

  • 瘦石 || 泉港鹏洲村:杨梓洲畔太子庙

    从泉港集镇向东,沿赣江堤行约九公里.江堤内侧矗立着一棵一分为五股的樟树,叫九股樟.顾名思义,九股樟原先共有九股,后来随着年长月久,逐渐枯萎,只剩下现在的五股.但当地村民仍然以"九股樟&quo ...

  • 瘦石 || 段潭横塘村:儒素家风传佳话

    小时候读过的唐诗中,记得有一首崔颢的<长干行>(<长干曲四首·君家在何处>):"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诗文虽然短小简洁,但读来意 ...

  • 瘦石 || 隍城大屋村:人文仙迹多胜游

    松湖镇,自古便是锦江流域商贸集镇和航运码头,又是通往省城南昌的重要通道,在丰城河西地区鼎鼎有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松湖街还是一个热词,虽说松湖镇隶属于新建县,但在集市做买卖经商的却多数是丰城河西地 ...

  • 瘦石 || 白土齐园村:温情悠悠传话厦

    初秋时节,秋老虎依旧肆虐,炎炎烈日晒得皮肤灼痛.好在一路山色青翠,稻田碧波万顷,虽然久旱未雨,满眼的绿色足可养眼怡心,内心的浮躁稍稍有所平静. 华平兄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多年,是地地道道的白土通,说起白土 ...

  • 瘦石 || 筱塘北下村:古村深巷大宅门

    顶着炎炎烈日,走进甘棠腹地.进入北下村的时候,被几个古老的门头吸引住.门头后面巷道笔直,巷道里的麻条石发出青幽幽的光,心里禁不住一阵激动.凭直觉,这里是一个非常有看头.也非常有人文底蕴的地方. 北下村 ...

  • 瘦石 || 袁渡王洲村:此洲地胜黄州地

    袁渡镇王洲村位于抚河中游西岸,是"三府(抚州.宜春.南昌)四县(临川.进贤.丰城.南昌)"交界处,东临抚河,西接三江口镇,南面有株山,北座温家圳.这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墟,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