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艺家在线】蔡一鸣留给岭上乡的历史遗产丨古梁

蔡一鸣留给岭上乡的历史遗产

文/古梁

武义新宅镇,在抗战时期称为岭上乡。

1942年5月,日军发动“浙赣战役”,金华失守。5月23日,武义县沦陷。1942年6月,蔡一鸣临危受命,接任武义县县长职。其时武义县政府已迁岭上乡新宅村。

蔡一鸣在岭上乡三年多时间里,留下了许多历史遗产,有些历史遗产,至今在新宅村口口相传。

蔡一鸣首先是一个军人,他长期追随冯玉祥将军,在西北军历任各种重要的军事职务,参加过多次重大的抗日战争。其次他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写下了二千多首爱国诗词,其中一部分诗词是写岭上乡当时抗战的真实状况,为岭上乡留下了一笔抗战民族大义的遗产。

蔡一鸣受战时民国省政府黄绍竑省长任命,虽然他是一位农工党重要骨干,他不分党派,排除异见,欣然临危受命,留下了国难当头义不容辞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遗产。

在岭上乡,他力排国民党党部的重重干挠,重用共产党员倪云腾,于1942年7日28日,蔡一鸣委任倪云腾为阳山办事处副主任。自此,中共武义党组织以阳山办事区名义组建了“武义抗日游击中队”,开展敌后游击战。蔡一鸣此举,留下了与共产党人在战争中并肩战斗的一种相信并热爱共产党的宝贵精神遗产。

由于战争,武义唯一的高等学校“筒师”停办,蔡一鸣力主复校,亲拨粮款,亲任校长,他的此举为岭上乡留下了支持并热爱教育事业的遗产。去年最后一个简师毕业的顾先生以93岁高龄辞世,从此武义筒师成了真正的历史遗存。

当时的岭上乡,涌进了不少全省各地的难民,有绍兴人,徽商,兰溪的药商,蔡一鸣招抚他们,安定人心,为地方作事,极尽心力,蔡一鸣的这一行为,为岭上乡留下了一笔关爱民生的遗产。

时武义各地文化精英追随蔡一鸣来到岭上,蔡一鸣建起草堂,与他们吟唱,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抗战文化的遗产。

蔡一鸣主政期间,建立为国捐躯的忠烈碑,寄抗战胜利的击壶亭,在回龙庙培训抗战干部,他亲自上课培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抗战精神遗产。

三年多时间内,他关心岭上的农业生产,每每至田间地头,询问老农,写下感人的诗句,留下了关心农业生产的遗产。

他组织军事力量,亲自上前线指挥战斗,他留下的是军事遗产。

还有他的亲民遗产;

不忘为农工党建党的遗产;

还有他在新宅村、周弄村留下的生活、工作、战斗的遗址遗产……

蔡一鸣留给岭上乡的遗产是宝贵的,是武义抗战时期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一个永恒可以研究的抗战文化的课题。

岭上乡是可爱的,因为历史上,他们那里有一个蔡一鸣和他留下的遗产。

2021.4.24.凌晨随笔

作者简介:古梁,原名邬浩良。当代诗人、地方文史学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