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行五十五事。戢在心怀无令漏失
相关推荐
-
仁德上人 明理透事歌
明理歌 要在事上空无事,要在相上不着相. 不着幻相空无事,无相无事心空荡. 身心空净无一物,妙用身心事无妨. 起心动念并无情,错在爱憎着幻相. 一切事物无好坏,是非皆因着幻相. 一切境缘无好丑,善恶皆 ...
-
心即是佛,佛即是道。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心即是佛,佛即是道.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利其器,必先善其心. 如何训练心?如何让它日渐细腻.周密.忍耐.担当.开阔? 心的训练,要直接从心上开始.于是用心做事,于事上见心.事做不好,不外乎粗心 ...
-
奉行五十五事。戢在心怀无令漏失。
执志.虽至忍界即当奉行五十五事.戢在心怀无令漏失.何谓五十五事.施与不施等.于戒犯戒等.忍对不起等.进退强意等.乱心禅定等.深智浅愚等.怨储二亲等.见骂若空等.三乘无高下.亦无若干想.亦不见善亦不见不 ...
-
“五十多欲,多半无福”,人过四五十,尽量少做这2件事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在人生百年的生命中,50岁是个重要的分水岭.50岁前,可以为生活,为自己拼命,但50岁后的人生,更多还是寻求安稳的幸福.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提到:"四十多 ...
-
《孙大圣之东海荡寇》第五十二章,天庭无路你们偏闯进来
上回书说到总督胡宗宪倒台了,孙大圣和朱啸能这边又要被召回天庭,剿灭倭寇的大业能否继续呢? 孙大圣听朱啸能说师父召唤他俩回天庭,一愣,说:"你从哪儿得来的消息?" "是师父 ...
-
泪痕春雨漫评春秋战国(五十六)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吴国狂揍楚国时,周边的国家都是幸灾乐祸的观望着. 看到楚国倒地上哀号时,大家内心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看着经常欺负自己的楚国,被吴国按在地上狂揍,中原小国肯定都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但是也有一种说不 ...
-
王阳明:五十多“欲”,多半无福,人到五十,就要少做某样事
人一旦到了50岁,就意味着自己已经步入一道非常重要的分水岭,也意味着我们要褪去自己的稚嫩和变得更加成熟稳重.那人到五十,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中国古代有一位非常厉害的"心学大师" ...
-
王阳明:“五十多欲,多半无福”,人到中年,尽量少做2件事
人到五十岁,基本上就过了生命的一大半了,褪去了年轻时的青涩和冲动,变得更加沉稳内敛,很多事情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决断. 王阳明也同样经历过这样的转变,年轻时的他因为得罪权臣刘瑾,而被贬到龙场,甚至在路 ...
-
第五十五战:失街亭(5)《出师表》流传千古之因,蜀汉无史官之谜
227年,丞相北驻汉中,临行前,留下千古名篇<出师表>. 很多人看完之后觉不出来牛在哪,甚至抵触心理非常强. 因为当年需要背. 咋说呢?有些文章,十几岁的孩子是品不出味道的. 看早了,认为 ...
-
人到五十最大的失败,不是无钱无势,而是活成这5个“落寞”样子
每个年龄层都有它该有的使命,这是人所无法摆脱的宿命. 当你还年轻,二三十岁的时候,你的使命就是去探索世界,哪怕是被人踩成脚底泥,都是人要接受的. 当你有所经历,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有些事情 ...
-
王国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在90年前的今天,1927年6月2日 ,国学大师王国维投湖自尽. 王国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877年(清光绪三年)12月3日生.清末秀才. 1901年在罗振玉主持的农务学堂译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