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上生活手札—如何成为优秀的候鸟
我家的大人们翻越海岛,渡过海峡,横穿大陆,历时五天半,终于回到阔别半年的家,候鸟还巢。
去海南时我们是三个人,我爸负责开车,我订酒店导航,我妈…拍照发朋友圈。从岛上回来还是三个人,我爸设计路线,和三姨轮流开车,我妈一路手机导航,除了凤凰的房间是我帮着订的(大人们要求住在沱江边的吊脚楼枕水而眠),其他的房间以及沿途景点门票都是我妈在手机上订的,她在微信上和客栈老板旅行社职员讨价还价,还拿到不少折扣。一路上吃得香住得好,没走一点冤枉路。
出门在外果然锻炼人,这半年我家两位大人在海岛上成长为出色的候鸟。
作为一只候鸟,首先请忽略年龄。
从北方来到岛上过冬的候鸟们,已经退休的居多。我不想用老人这个词,多少岁算老?六十岁?六十五岁?我爸妈马上六十五,依然精神饱满东奔西跑。岛上的邻居们比爸妈年纪大的大有人在,有开荒种地的,环岛自驾的,每天在江里游泳的,唱歌跳舞弹琴长跑的,各个精神头十足。我们的一位邻居八十多岁了,开了公众号写文章,写岛上的生活,写年轻时援助非洲的经历,写亲情友情,有这样的榜样,我才能每周一篇坚持写下来。
年纪大又如何,一样玩一样笑一样过想过的生活,没有规定说到了什么年龄一定要做什么事,六七十了一样可以high。再说都这把年纪了,干嘛不活得开心自在。
我爸纵横江河水库没日没夜钓鱼,我妈和一群手作爱好者整天研发新产品,我们家有N条长裙快凑够七个颜色召唤神龙了,凡是来我家的女性亲友去海边拍照都穿一条作为标配。
既然作为候鸟到了岛上,就忘记年龄,放飞自我。千万别把海岛当做敬老院,这里更像游乐场。
候鸟的习性是迁徙,入乡随俗是必须的。
愉快享用新鲜果蔬时,也要接受蚊虫多这个现实;能在十二月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也要在三月扛住夏天的炎热(不过很多候鸟这个时候都返程了);喜欢没有雾霾的蓝天,也要经历突如其来的台风暴雨。
我家的候鸟们适应的挺好,吃自然成熟的水果,蒸椰子饭,品尝五花八门的野菜,研究江里海里水库里各种鱼的做法,参加黎族人民的三月三节日,与当地居民相处愉快。
但是,入乡快,随俗快,回北方反倒不适应了。邻居们回来后都抱怨空气差,出门恨不得口罩帽子全副武装;爸妈回到陆地上一直觉得气候干燥,每天吃大量水果蔬菜都缓解不了;肥仔在岛上光着屁股满地爬,回到郑州后要求继续保持良好习惯。他爸妈只好给他包上小手(地上太凉),穿上皮裤(耐脏不用天天洗),爬行吧,少年!
一只优秀的候鸟,能够不断学习新的技能。
我春节上岛第二天,就去拍候鸟俱乐部组织的春晚。晚会三十多个节目,将近四小时。拍完后我把视频文件拷给了一位美女邻居,这位美女晚上失眠,索性起来把晚会给编完了…编完了…完了…
这位美女编辑上传的片子点击率颇高,经常被视频网站放到首页推荐。在她的指导下,我妈学会了手机视频编辑软件,走上了编片剪辑不归路。
在家人面前,我绝不敢说自己效率高。姑姑从海南回郑州飞机晚点,等机时就编春节海岛游的片子。飞机还没有起飞,我们已经看到姑姑编好上传的两个短片了。好想请快手大神们替我干活…
在岛上,候鸟们互相学习,点亮各个技能。我爸学会了种植果树蔬菜,掌握了各个水域的钓鱼技巧(曾经一晚钓上十六斤鱼);我妈学会了视频编辑,用岛上的芦苇棕叶鸡蛋花制成手工作品;邻居们学会了布艺制作,酿米酒,腌酸菜,用艾草和糯米粉做青团……每次看到候鸟们的新成果我都感慨,比你年纪大的人还在努力学习新技能,你有什么理由不学习?
候鸟在异地他乡生活可能会遇到不少困难,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有次我和爸爸去找离家近的木瓜园,车开过香蕉林,穿过茄子地,挤过乡间小路,躲过不守交规的溜达鸡小花猪,在我快绝望的时候,转个弯,一大片木瓜林出现在眼前。岛上很多美丽的风景都是在不经意间偶遇的。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路口会出现什么样的风景,会有怎样的偶遇,所以千万不要停滞不前。既然选择了远方,成为一只候鸟,就去勇敢尝试体验,把所有遭遇的艰难险阻当做飞翔的助力。
我们的候鸟邻居们陆续飞回,岛上建立的深厚友谊在陆地上延续。梳理羽毛,养精蓄锐,秋冬时,我们再一起飞回岛上,赴蓝天白云的温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