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nm!欧洲19国联合签署声明,加强芯片制造实力

(0)

相关推荐

  • 将在日本建设芯片工厂:再续"芯片霸主"神话

    [3月4日讯]相信大家都知道,台积电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巨头,在芯片制造技术.市场份额等各方面都处于全球遥遥领先的地位,所以全球很多国家都对台积电发出了邀请函,希望台积电可以在当地建设芯片制造工 ...

  • 不只加入美半导体联盟!两大巨头做出最后决定,华为依然冲击3nm

    芯片禁令的实施,让全球正常运转多年的半导体行业出现了巨大波澜,全球性的缺芯现象也是愈演愈烈!这让不少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有了自己的"芯事",纷纷以不同形式加码芯片制造,都想要在芯片行业 ...

  • 重磅!英特尔200亿美元重金建厂,新增代工服务

    在台积电.三星成为先进制程晶圆代工双子星之前,英特尔一直是该领域中领跑者. 在自身研发不力等因素的影响下,英特尔不断被台积电和三星赶超,发展到如今,英特尔甚至不得不将部分产品外包给台积电代工来维持产品 ...

  • 再次突破半导体极限,IBM抢先首次推出2nm工艺芯片

    与IBM合作的三星,或许将成为最大赢家. 作者 | 来自镁客星球的家衡 就在台积电和三星角逐3nm的白热化阶段,蓝色巨人IBM再一次走在了前列. 据报道,曾担任IBM半导体技术和研究副总裁穆列什·哈雷 ...

  • IBM发布全球首个2nm芯片制造技术,“蓝色巨人”是如何做到的?

    (图片来源:IBM官网) 蓝色巨人终于开始发力. 5月7日消息,IBM公司周四宣布,其在芯片制程工艺上取得重大突破,声称已打造出全球首个2nm芯片制造技术,为半导体研发再创新的里程碑. IBM在新闻稿 ...

  • 汽车、手机、医疗设备…芯片短缺,全球多个行业“芯”急

    (央视财经< 天下财经 >) 近日,美国芯片产业敦促拜登政府和国会采取行动.提供资金支持.芯片短缺蔓延到哪些领域.什么时候才会缓解呢? 财经观察员 陈茜: 由于美国疫情的关系,所有员工现在 ...

  • 斥资超3万亿,美、韩联手抢夺“新石油”!

    5月21日,美.韩两国总统在白宫举行会谈,并发布<美韩领导人联合声明>.   众所周知,在中美这轮角逐中,韩国谁也不想得罪一直保持中立态度.而拜登政府此次邀请文在寅访美的核心目的,就是要逼 ...

  • 芯片产业上的那些概念股

    --中兴通讯澄清专注于通信芯片的设计-- 中兴通讯20日发布澄清称,我们注意到近期多个自媒体针对中兴通讯7nm芯片规模量产,5nm芯片开始导入的信息存在误读,部分报导与事实不符,对公司正常经营造成了困 ...

  • 欧洲20国希望建2nm晶圆厂,但是……

    来源:内容由半导体行业观察(ID:icbank)编译自「bits-chips」,谢谢. 欧洲又再次重燃在先进半导体制造领域的雄心.经过过去的几次尝试后,最近又有19个欧盟成员国签署了一项联合声明,以& ...

  • 台积电15年来首次扩建8寸晶圆厂,原来是签了苹果iCar超级大单? ...

    2018年12月中旬台积电宣布新建一座8英寸晶圆厂,此前台积电在中国上海有一座8英寸晶圆厂,此举也是台积电15年来首次扩建8英寸产能,过去多年里台积电主要产能早就转向更先进的12英寸晶圆厂了.台积电去 ...

  • 苹果斥资1820万美元购买晶圆芯片厂,与三星为邻

    最近苹果花费18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8亿)购买了位于加利福亚北圣何塞一间占地约2.1万平方米的小晶圆厂,将用于芯片研发用途. 尽管现在业界普遍都看衰苹果的未来,但这家IT巨头显然不会受外来影响 ...

  • 先进制程晶圆厂淘汰赛:20年锐减九成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0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前不久,Yole在其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中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自1965年以来),摩尔定律一直指导着全球半导体行业,先进制程的发展提高了性能和成本.2002 ...

  • 颠覆传统芯片制造!是时候了?

    过去几十年,芯片沿着摩尔定律不断微缩,芯片的尺寸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高.正因如此,以前如庞然大物的电脑才能变成我们掌上的轻薄本,还有手机.电视.智能手表等等,这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但现在, ...

  • 谁是芯片晶圆厂“基建狂魔”? |十城造芯记③

    本文作者:吴优 2021-03-11 09:59 导语:在中国众多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繁荣的城市中,南京是勇猛建设晶圆厂的"先锋派". 近几年,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让原本基于高度协作的全 ...

  • 欧洲建设先进晶圆厂,步骤应如登月计划

    欧洲在先进的半导体制造领域中重新占据重要地位,但匆忙地进入这一阶段是非常不明智的. " 作者 | 吴优 由于汽车芯片短缺,去年紧急停产后试图提高产量的汽车制造商很快就用光了发动机控制单元和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