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搜且读:自由的行走者
自由的行走者
鲁人

张力奋的《牛津笔记》被称着留学英国必读,做高级导游图应该只算牛刀小用吧。我更觉得它是关于自由的行走。
作者当年做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中英友好奖学金的受益者,赴英留学。毕业后在英国的数家知名媒体先后工作二十余年,曾担任几家报刊的副主编、总编辑及资深记者,因此对英国的文化、社会、政治都有颇深入的了解。以后,他又回国在大学任教。此书记述了他2017年受邀重返牛津大学客座一个学期的经历。故地重游,在牛津的数月里,他读书、写作、会友人、听音乐、逛旧书店、品美食……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牛津所见所闻所感。牛津的诞生演变;教授学生各色人等;数百年的学院建筑;行人点缀的街景;纪念老园丁的长椅;友善的卖旧书的老者;河上的船屋和主人……文笔流畅,有详有略,有古有今,平实不失趣味,似不经意中用散淡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一组牛津的钢笔画。
作者读书行走,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也有了更多观察思考的角度。有情怀,而少偏见,发声于独立思考之后,又不会囿于种族、权力、政治、金钱的禁锢。他实在是幸运,在一个历史的转折处,成为见证者和亲历者。
百余年前,有一批中国人也曾踏上过欧美的土地,他们是清政府的外交官。西方的人文思想和工业革命为这些国家带的繁荣景象,给了他们巨大的冲击。他们以迫不及待的心情,观察思考,努力了解这些西方强国政治、经济、教育、制造等各方面的发展,甚至工厂的生产管理模式。对西方的一切,他们新奇、羡慕、自卑、渴望,甚至幻想通过学习西方,打造一支武器先进的军队,以使清政府不再受列强欺辱。
当年,众多有识之士都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思考。连随丈夫钱恂出使的单士厘也意识到“始国所由立在人,人所由立在教育。”她还认为“教育之意,乃是为本国培育国民,并非为政府储备人材。”这观点,今日听来仍振聋发聩。
但那批有识之士,面对摇摇欲坠的清廷,唯剩下忧心如焚和无奈的悲叹。张力奋是幸运的,他无需面对无法摆脱的耻辱,亦无需肩负救亡图存的重任。于是,可以从容自信地潜心观察,认真体验,融入其中。从而可以更理性地分析东西方体制各自的利弊,亦不忌惮更深刻的反思。也可以自信地向外国同事推荐,让她大学毕业在找工作的孩子去中国试试。
有两句耳熟能详的话:“知识改变命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书对这两句话给了很好的诠释。知识改变过许多人的命运,让许多人从偏僻闭塞的山村走进了城市;让许多寒门子弟脱离贫困甚至发达,但它还给了一些人智慧,使他们的心身俱获自由,这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最高境界。而唯读万卷书,可能只是一堆知识;唯行万里路,可能只是一堆经验。当阅读与行走相互融会贯通时,才会让人获得人生的深度和广度,也才能决定灵魂的自由度。
人在精神上的超然,大约有两种,一产生于信仰,但终究在心渊处仍有难以挣脱的约束;一产生于知识,它让人冲破各种条条框框,有了更大的自由,更近于随心所欲不逾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