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之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

国画之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画的创作应舍形重神。重神就是要注重对客观物象的内在精神表现,而不必束缚于形象的逼真和事物的外在表象。这里说的作品的内在精神,就是强调国画作品要有文化底蕴,饱含着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上乘之作。

文化是艺术的灵魂。艺术作品文化底蕴的提升,可体现在选择有重大历史文化背景的事件或强烈体现民族意识、民众情感、民众习俗等各种民族信息的题材上。如有人画无名无姓的古代仕女图,倘若改为以昭君和亲、卓文君恋司马相如、花木兰从军、梁红玉抗金为题材,同样是女性人物画,其文化内涵就要厚重得多。再如宗教题材画,画唐僧西天取经、鉴真日本传法、虚云崇佛爱国,就比那些无任何主题思想的佛教画作更有文化价值。创作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题材作品,可以传播历史知识,弘扬爱国精神,推崇真善美行为。极大地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国画作品文化内涵的提升还可体现在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表达方式上。绘画善于运用点线色彩的造型和暗喻比兴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诗词长于用优美的文字语言来叙事抒情表现内心世界,书法长于运用点画线条造型来表达诗意及作者的心理活动,如果把三者有机结合在一个画面上,可使作品达到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从而极大地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应突出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优秀的国画艺术作品能使人赏心悦目,能使紧张者得到放松、忧虑者得到喜悦,能从艺术欣赏中获得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这就要求艺术作品在选材、构图、用色等方面或喜庆祥和、或宁静淡雅、或睿智抒怀。如我们欣赏李可染名画《万山红遍》,就能获得欢快愉悦之感。好的艺术作品应能使人振奋精神,修养身心,启迪智慧。中央军委办公大楼综合厅曾悬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侯德昌先生创作的巨幅国画《长城雄关》,该画长8米,高3米,画面上巍巍耸立的长城雄关与昂然挺立的苍劲青松,既喻示着人民军队是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也暗喻着伟大祖国如长城千秋永固,观此作品,荡气回肠。已故画家王憨山先生曾画一幅苍鹰图,两只苍鹰蜷缩于山崖之上,憨山先生在画上题了一句名言:“苍鹰不搏即鸳鸯。”警示人们必须不畏艰险,不失锐气,自强不息。 某一时代的国画作品,应打上同一时代大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小到民风民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烙印,使作品体现时代风貌,充满生活情趣。历史延续的脉络也可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这种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具有历史价值。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之所以能成为传世名画,就因为这幅作品描绘了北宋故都汴京城内及近郊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对当时的人物、建筑、交通工具、社会风尚等有生动的反映,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齐白石之所以成为近代中国绘画大师和世界文化名人,除了善诗文和书法篆刻自成一家这些因素外,他的绘画作品在题材上紧贴生活,农民耕田养猪、小鸡嬉戏、杂花野草、猫狗虫鱼皆可入画,其作品内容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生活气息,具备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当代艺术创作应从中得到启示,使作品更接地气,从现代城市到现代农村,反映时代特征的各种客观物象都可成为国画的好题材。 没有灵魂的艺术是毫无意义的艺术,国画创作不能舍弃民族精神之灵魂而图发展。创作既有观赏之美又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画作品,是艺术家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0)

相关推荐

  • 徐悲鸿国画集

    徐悲鸿 (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 ...

  • 推介 | 岁月时光上的艺术----桑皮纸画

    友友们,听说过桑皮纸画吗?见过桑皮纸吗?新疆的桑皮纸可是鼎鼎有名的哦,桑皮纸古法制作技艺是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族瑰宝哦. 桑皮纸画顾名思义就是在桑皮纸上作画,桑皮纸就是以桑 ...

  • 康师尧:长安画派中花鸟画创新的一员大将

    康师尧(1921-1985),笔名康巽,河南博爱县人.久居西安.擅长中国画.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美协常务理事.陕西书协理事.陕西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专业 ...

  • #中国画花鸟# #国画花鸟# #中国画花鸟# #国画# #艺术# 曾靖国画作品欣赏

    #中国画花鸟# #国画花鸟# #中国画花鸟# #国画# #艺术# 曾靖国画作品欣赏

  • 【中国画大师齐白石生平简介怎么死的】齐白石的虾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晚年的齐白石在作画 1957年9月16日,中国著名现代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齐白石先生生于1864年,是中国现代卓越的国画大师.篆刻家.书法家.湖南省湘潭市人. ...

  • 花鸟画的造型与笔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造型的"造"字有创造之意,艺术上的造型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中的物象加以艺术化处理.中国花鸟画的造型是意象造型,它不是真实地描摹自然界的花鸟鱼虫,而是根据对象的感觉,将对象夸张变形,使 ...

  • 杨宝森学余叔岩: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现在我要说一个人,他对发扬余派艺术也是功劳显著的.不过,说了出来以后会有人不同意.不管它,我要说的这个人就是杨宝森. 杨宝森不是已经自成一家,称为"杨派"了吗,怎么也把他算在余派传 ...

  • 齐白石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的画如何去欣赏?

    文·段宏刚 齐白石(1864年--1957年)先生跟同时期的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是我国20世纪公认的四位绘画大师,他在国画领域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经常把乡间司空见 ...

  • 齐白石画荷,笔简气壮,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品味齐白石墨彩淋漓的红花墨荷,不难联想到宋人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而颇为 巧合的是,齐白石于历代诗文中,亦"喜观宋人诗,爱其清朗闲淡,性所近也. ...

  • 张训富——【书画人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书画人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张训富--一位来自铁道兵军营的书画家,从军营到长春公检法系统,他从不懈怠,忘我潜心.刻苦笔耕不息.用他的作品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刊发的是张训富先生的部分国画作品··· ...

  • 葛良胜入展十二届国展的作品妙在取法东坡,处于似与不似之间

    葛良胜入展十二届国展作品<节录王文治<快雨堂题跋>> 编辑 ​ 编辑 ​ 葛良胜的作品妙在取法东坡,处于似与不似之间,他是如何做到的?且看他的自述. 葛良胜十二届国展作品< ...

  • 中国画的魅力在于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关于状物和传情达意的艺术技巧,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笔,是指运用毛笔以勾.勒.皴.点等不同技,表现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墨,是指运用墨的浓淡.疾缓.干湿等,以烘.染.泼.积.破等方法,使之产生 ...

  • 麦门冬汤之“妙”在于何? – 经方派

    李x,女,75岁,1981年1月22日初诊. 高年形瘦体弱,素来不禁风寒,不耐劳作,稍受外感则每易发热咳嗽,稍有劳累则必定气喘息促. 半月前因外感发热咳嗽,未得及时治疗,迁延时日,至今虽外邪自解,但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