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的小老头

  首先声明,我写这个人物全是因为对这个受过苦难的老人的尊敬,绝无半点泄露其隐私的冒犯。如有歧义,敬请原谅。
  人生百态,也许这就算其中之一吧。我觉得这个老头特有意思,如果素描,应该也是不错的模特呢。
  身高目测一米六,弯腰驼背,胡子拉碴;眼睛有神,看人很准;说话声音洪亮,真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样精明的老头,就像农村大集上那些斤斤计较的小商贩,一张尼龙袋子随便往那一放就能开张营业。辣椒、黄瓜、西红柿,啥东西都卖,但没几样值钱。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别小瞧了人家,智商特别高。不动声色地观察来来往往的你我他,因为受过很多苦难,所以总有一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横气。
  老太太生病住院,她闺女在这里守了一天左右,许是打电话给家里人拿东西来换班。只听见老太太在电话这头说:“让他来的时候给我拿几件衣服”。“哎呀,妈,我给说了。”尽管闺女提醒了好几遍,可老太太还是一百个不放心,说他办事不靠谱。
  好像是在下午看书的时候,没注意老头隆隆咚咚,动静很大闯进来了。只见他肩上挑一根小把棍,大包小提溜的挂在上面,手里还拎着一大包东西,外加一马扎。呵!别看老头身高不大,还挺有力气呢。进屋就用沙哑而又洪亮的嗓音说道:“可找到地方了。”我抬头一望,这不是“孙行者”来了么?
  鲁迅在写闰土时,曾讲过抓小鸟的故事,说有种鸟名曰“张飞”,性格特别烈,抓住后一晚上在笼子里便会挂掉。这老头就非常有性格,且善于和别人抬杠,连查房的医生、打针的护士他都要摆出一副“我知道的比你多,你甭想坑我”的横气。老头刚来那晚上,真就成了“明星”。周围很多人围上来,看他小棍上都拿着啥宝贝。结果还真有!他拿来了一瓶白酒!酒杯、筷子、碟子、碗一应俱全。旁边有个莒南的大姐也是大嗓门,闲扯中惊呼:“你看看他还是个文化人呢,拿了好几本书!”我一听这话也来了兴趣,毕竟人不可貌相,说不定人家是隐藏在民间的“高手”呢。可后面一句,我听到以后就泄了气。原来他信主,拿来的都是托别人买来的赞美诗的歌谱。他除了会哆哆嗦嗦写自己三个字的名字外,此外跟“文化”毫不沾边。那他拿那些歌本来干啥的?我想八成是为了显摆自己的“学问”,有一种酒后的谈资。不禁好笑。
  老头的最大爱好是喝酒,且从早上就开始喝,一天三顿,顿顿不落。喝酒话多,所以他一天到晚的话就特别多,或自言自语,或跟别人吹嘘自己知道的如何多。通常,只要在餐厅里买个小菜,我看他弄上一杯芝麻糊,就能自个儿喝上半天。他边喝边给别人闲扯他认为的大道理,别人如果不服气,他爱抬杠的老毛病就犯了。性格争强好胜,不想吃亏,但也从不占别人便宜是他的特点。
  他到哪里都是景儿,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今年76岁,还在这里睡地铺,仿佛充满了活力,永不知疲倦。一天到晚公交或徒步,这里那里地去。我觉得这样的人精力充沛,像土话说的有“活道。”也许这样的人很难生病。大男子主义,别人问他什么时候回家,他说自己是一家之主,听医生的还是听他的?他当家当然就得以他为大,他说了算。也正因为抗打击耐力强,他总是跟老太太说着风凉话,并自嘲自己如何孬种,气的老太太今天要拔针头,一脸的委屈,大家纷纷安慰老太太,上来批评他的不是,但他又从来都不会生气。病床上的老太太也命苦,身体畸形,是小时候生病,医药费需要五块钱,她父亲没舍得出,造成她一辈子不能挺胸做人。现在她单靠一个肺呼吸,高低肩,头也总是往左歪,几乎就贴着肩膀,腰也直不起来。她说为了这五块钱,她恨她爹一辈子。
  如果病房里来了“新人”,通常医生询问完以后,趁家属办理手续的空,他还要凑过来,对他们进行“再审”。家是哪儿的,孩子几个,今年多大,姓什么,因为为什么来这里,刚才那个是不是你儿子……他就像是医生的“助理”,胆大殷勤、事无巨细,统统打听清楚对方的底细。如果这里是个班集体,我一定投票选他当个“纪律委员”。
  作为父母,谁不想在自己生病的时候儿女在身边服侍呢?可他性格太烈了,连病床上的老太太也被他气得直掉眼泪。来这些天,他们的儿媳妇没有来这里看望一下,让他觉得很恼火、没有面子。喝酒的时候总免不了骂骂咧咧,大家就劝他如何想开。结果等八月十五这天早上,儿媳妇带着孙子拿着礼品来看他们。一进门便张口便数落婆婆家里上万块钱的仪器不用,来这里花钱,看样子是在家里已经超过一架,憋着火故意拖这么久才来的。我本以为以老头的性格会吵起来,结果他一声没敢吱声,老老实实呆在一旁,仿佛听着人家的家事。真算是一物降一物吧,我解释不通。
  人都要面子,孩子觉得父亲这样在外人面前大呼小叫挺丢脸,就老制止他讲话,并催促他赶紧回家。他便不慌不忙收拾起他的行李:酒杯、筷子、碟子、碗,还有马扎。用透明的塑料袋一股脑儿得全塞在一起,再用他的小棍子扛着,活像马路上“赶喜要饭的。”(对不起,我没有嘲笑的意思)可他从不觉得丢人。
  当看到他的儿子站在窗前,背对着他,也许是一种无奈吧。我想到了中国许许多多像老头一样的父亲。一辈子没啥文化,没上过学,自己名字的发音都不对,签字都要照葫芦画瓢,还要给自己留面子,说“写得不好”。三百六十行,干过很多小买卖,没赚过大钱。出门到哪儿都是一景儿,大呼小叫,习惯了随便,不懂规矩。认为老子为大,孩子无论多大都是自己的孩子,不给孩子留面子,尤其在外人面前说话没有轻重,想骂张口就来。自尊心极强,却从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无知……面对这样不体恤自己的父亲,我们有太多无奈。也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拿不出手,上不了大席面”的父母,生怕被人看不起。
  望着他,这个靠打扫卫生的老人,一个月一千块钱的收入;八月十五在病房中度过,不知道从餐厅打来怎样的伙食;一边喝醉了酒还为老伴端洗脚水;整日风风火火,靠公交车走南闯北,走路飞快;药掉进了垃圾桶里,会过的都捡起来,说是已经花钱买的;穿五块钱一件在集市上买的汗衫,满脸的皱纹写满了沧桑……我突然心里有种莫名的愧怍。这或许就像杨绛先生写的,是一个幸运的人对饱经生活磨难的人另一种敬意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