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大学生大多混得比较差?”

你好,我是丁丁。
前两天,我收到了一封私信,看完之后,心里有点酸酸的。
她在信里说:自己的学校只是一所普通大学,但身边的同学都很优秀,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比她强。
自己是一个小地方来的孩子,没见过什么世面,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打击到,陷入自卑中。
再加上,又经常听到外界关于“农村大学生大多都混的比较差”的声音,十分怀疑自己的未来,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在自己身上。
我自己也是从小地方出来的,做公众号,来北京,一路遇到了不少坎坷。
我知道,我们这样的人要想改变命运,的确是要多花点力气和时间的。
所以,今天,想借着这位女生的私信,再结合自己在北京这些年的经历,聊一聊,为什么我们这些从小地方来的孩子,大多都走得这么艰难。
我知道,这很扎心,但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多了解一些,看看自己究竟被什么给绊住了,及时改变。
01
受限于原生家庭,缺少由内而外的自信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个暑假,我感觉自己被光环笼罩了。
父母每天挂在脸上的笑容,邻居和亲戚们的夸奖,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底气十足的认为自己,已经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但是,踏入校门,才发现,这种底气有多么的脆弱,多么的不堪一击。
记得大一开学没多久,老师布置了一个制作PPT的作业。因为图书馆电脑室人太多,我就想着回宿舍休息一会儿再过来。
但回到宿舍发现,室友们都已经拿着笔记本电脑,开始做作业了。
那一刻,我愣住了,觉得自己与他们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想到自己在机房转了几圈也没找到位子,一种心酸的感觉忽然涌了上来。
看到我在那发呆,一个室友跟我说:“你怎么还不赶快做作业啊,明天就要交了”。
我小声说了句:“我没有电脑”。
另一个室友开口:“开学之前,你没让你爸妈给你买吗?大学生了,以后用电脑的地方还多着呢。而且,笔记本电脑也不贵,5、6千块钱就能买到一台不错的了。”
室友的话,刺痛了我,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发现,自己和别人有这么大的差距。
但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我还是强撑着说了句:”嗯,的确是需要买,这学期回去就让我爸给我买一台。“
五六千在他们眼中是一个不需要去想的数字,而在我这里却是难以开口的“天价”。
从那以后,我的自卑感就像开了闸的洪水,涌上来再难消退,总是忍不住看别人和自己的各种差距。
发现自己不如人的地方越多,就越自卑。自卑的种子,一旦萌生,就不会轻易消失,只会随着你的成长越扎越深,方方面面地影响你。
而且,越是因为家庭影响产生的这种自卑,越让我们无法直视和坦诚对待。
比如,都是面对没吃过的食物,自信的孩子会坦诚地说出:“我不知道这怎么吃,你能教我一下吗?”
而自卑的孩子,往往会直接拒绝吃这些。毕竟,不吃、不出错就没人能发现自己没吃过。
我知道,自卑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看到自己和同龄人这么大的差距后,很难避免这种情绪的出现。
但我还是想说,这种情绪并不可怕,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只是我们的自卑更敏感一些。
所以,下一次,你的自卑情绪再冒出来的时候,希望你能坚定地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我可以慢慢改掉这种情况。”
 02 
毕业之际,没得选
一切都要先考虑生存
毕业照上,我们都穿着一模一样的学士服,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走出校门,当我们还在前方的道路上摸索,找不到方向时,身边有些同学,已经坐上了车,离我们越来越远。
他们都是有家庭庇护的孩子,背后有无数只隐形的手在托着,无论他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不会跌落谷底。
不想工作可以读研,也可以出国留学,想工作,家里可以帮忙找人介绍,想买房,父母可以出首付。
主持人李静,曾在节目中分享过她的一段经历。
刚毕业的时候,父母给了她一笔钱,让她可以在北京过上一段衣食无忧的生活。
她非常感激父母的这种帮助,因为有了这种保障,她才能花时间去寻找自己适合做的事情,不至于被生存所迫,匆匆选择一份工作,然后,痛苦又狼狈的生活。
但没有人托底护航的孩子,唯一被家里支持的就是赶快去找工作、挣钱。
我读高中时的班长,大四去了一家知名的公司实习,但实习期还没过,他就辞职了。
为什么?
因为母亲突然生病,家里还有两个读书的弟弟妹妹。
没办法,他只能去找一个给钱多的工作,即便这个工作对他个人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未来也不可能有什么大发展。
也许会有人觉得他目光短浅,这么好的机会错过就没有了,钱可以慢慢挣。
但是,对于他来说,真的没得选。
实习期,只有仅够自己温饱的补贴。而选择这样的工作,就能给母亲寄钱看病,弟弟妹妹也不会辍学。
找工作的时候,有家庭做后援的孩子会考虑:我喜不喜欢这样的工作?这份工作有没有发展空间?我能从这里学到什么?
但是,没有家庭托底的孩子,迫于生计,只能把薪资放在首位,只要钱给够,什么都可以商量,什么都可以做。因为背后有几双眼睛看着他,期盼着他能让家里的日子好过一点。
有的孩子有几代人的帮助,但有的孩子,却要背负几代人的期望。

一个是只要成为自己的光就好,而另一个却要成为别人的光,甚至救命稻草。

 03 
内心敏感,不敢拒绝
特别在意别人的感受
从小到大,我听到最多的评价就是:“懂事”“听话”“老好人”。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待这些评价,但我知道,这些词语背后藏着很多的无奈和被迫长大。
因为,农村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每次跟父母打电话,听得最多的无非是:“你要听爷爷奶奶的话,要听老师的话,要好好学习,不要惹事,不要得罪别人,我们怎么辛苦都没事,只要你考上大学就都值得了。”
长期的“懂事”教育,让孩子们没有多少机会表达自己的需求,甚至觉得,只有顺从,才能得到关注,只有不断地努力,才值得被爱。

大学时,我一位朋友就是这种性格,没人愿意去的凑数活动,他会去;
没人愿意打扫的卫生,他愿意干;接到室友让帮忙带饭的电话,即使快到宿舍楼下了,他也会折回去。
我问他:“为什么总这么迁就别人啊,他们又不给你好处,也不说你好话。”
他说:“倒不是想要好处,听好话。就是觉得,别人话都说出来了,如果我不去,多尴尬。而且,我要是拒绝了,他们会不会对我有什么看法,是不是觉得我很不近人情?”
但是,一次又一次的“不拒绝”,“照顾别人的感受”,换来的却是一件又一件,没人愿意做的事情找上他。
也许有朋友会觉得他太怂,不想做直接拒绝就好了,真的没啥大不了的。
但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他,每次想要什么,提什么要求,都没办法得到满足。跟父母打电话诉苦,父母只会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能不能体谅一下我们。”
渐渐的,他不再提要求,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开始不会拒绝,也不敢拒绝别人,生怕自己说出“不”以后,别人就对他有什么意见。
而那些从小就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孩子,完全不会有这种负担。
记得大四时,和我一起实习的男生,做事特别有主见,如果工作安排不合理一定会据理力争,而不是默默忍受。但我就不敢这样做,因为害怕领导对我不满意。
不敢出错、不敢懈怠、不敢顶撞,因为没有家庭可以提供支撑,害怕稍有不慎,就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比世人更可怕的,实际上是你在意世人目光的那颗心。
-写在最后-
我知道,我们这些孩子,都想过自己在大城市,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然而,现实总是不断的往我们脸上甩巴掌,让我们不断地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的确,十几年的家庭影响,早就给我们的人生画好了底色,我们的自卑、敏感、无从选择都让人生异常艰难,但如果选择轻易认命,那结局就更可怕了。
就像歌德说过的那句话:生活也好,自由也好,都要天天去赢取,这才有资格去享有它。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对抗命运的过程,我们不是为了超越谁,而是为了完成自我救赎,成就更好的自己。
出身如何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能选择的就是坚持还是放弃,是再往前走一步,还是就此停止。
不要因为前路坎坷,就停下了追逐梦想的脚步,或许,穿过这一段黑暗的路程,你就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作者丨塔图阿姆

编辑丨KEL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