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比起认知升级,我更建议你避开这 3 个认知陷阱

字数:3865 阅读时长:8'50“

/

有人说,人和人的本质区别,是认知的不同。
我不太赞同这个想法。
否则我们没法解释,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却不解决问题。比如,有的人你跟他说一个东西,他马上指出,这个是某本书的观点,还有谁谁谁也提到过。非常博学。但你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本人并没有因为他的博学而有多大改变。
因为知道了不等于懂,懂了也不一定做,而人和人的可见差距,是做出来的。
为什么大部分人提升了所谓的认知,但改变有限?到底卡在哪儿了?如果要有所改变,还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事?
前段时间的「八典一客」,我邀请了三位知行合一的高手,聊了聊他们的秘诀。
第一位陈晓,是个妥妥的学霸加“斜杠青年”。他是中山大学应用心理学系硕士,《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作者。
本科是历史专业,修了计算机双学位,学习了两门外语。04年之后一直在做心理学研究,发表了30多篇文章,把国内顶级期刊都发了个遍。他说,现在手上还有将近50个研究的文章没有发出去,再发十年都发不完。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练了十年瑜伽,到了可以做课程编排的水平。
第二位是文娅,文仲咨询创始人;第三位是仲佳伟,爱德曼国际公关中国区B2B业务负责人,企业传播顾问。
这二位为什么要一起介绍呢?因为他们是一对夫妇出书。他们写的《韧性成长》,把教练技术抽离成一些大众都能懂的话题,加了很多本土化的案例,也嵌进了很多东方的思想。
一边扩大影响力一边还撒狗粮,是不是很让人羡慕?
这次对话让我有个强烈感受,要改变自己,升级认知固然重要,但前提是要避开3个大坑。
接下来分享给你。
01  
只看自己 不见社会
第一个坑,是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在哪儿,这是很多人行为方式没有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教授社会心理学的老师,陈晓要求自己的咨询师学员学习社会心理学。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做心理咨询要学习一门社会心理学?
因为很多从个人角度看不到的问题,从社会角度就能看到了。
比如做选择——读什么专业?选什么工作?要不要换工作?看似是很“个人”的行为。但实际上你先要收集信息,然后问很多人,听取他们的反馈。包括想象中,如果换工作,别人会怎么看待。
很多你以为自己做的选择,其实是社会环境在影响你。
再举个例子。
有个学生,跑去向陈晓哭诉,说舍友都排挤他,要申请换宿舍。
于是陈晓带他去找宿管,但没想到宿管不同意。陈晓和宿管老师吵起来了,说凭什么不给他学生换宿舍。
那个老师把他拉到一边解释,这个学生入学没多久就换了好几次宿舍。为什么不给换了呢?
他买了电磁炉和锅,天天在宿舍里煮火锅,搞得烟火缭绕,室友就受不了。更绝的是他自己吃不给室友分,电费却要宿舍平摊。
所以你看,
如果从社会角度去看,就不会只看到这一个人,而是会看到他讲述的是舞台上的一出戏,他自己是舞台中央的那个人。

而如果从个人角度出发,只关注这个人,就会忽略掉他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个状态。

为了帮助这个学生意识到问题在哪儿,陈晓问了他三个问题:
你住过的所有宿舍,室友是不是都跟你关系不好?
你只要在一个宿舍住,时间一长是不是就会和这个宿舍的人闹矛盾?
你的室友是不是只和你有冲突,其他室友之间没有矛盾?
答案都是肯定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室友的问题。如果不改变生活习惯,这个学生即使换100个宿舍仍然会出这个问题,因为他对不同人是同一个模式。
这三个问题也被归纳成“觉察三问”:
别人对我是不是也这么干?——判断一致性
别人对我是不是经常这么干?——判断一惯性
他们对其他人是不是不这么干?——判断区别性
可以根据不同答案,也就是一致性、一惯性、区别性的高低,来对行为进行归因。
具体可以对照下面这张图。
(注:↑高;↓低。来自《什么心理》)
当觉得自己总是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比如“为什么我总遇到渣男?”“为什么领导总是批评我?”“为什么苦活累活儿总是我的?”
你要记得,从社会视角出发,用“觉察三问”判断,到底是社会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
02
认知失调 习焉不察
第二个坑,是认知失调会让我们习惯于某种行为,因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
什么是认知失调?
上世纪五十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利昂 · 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和他的学生隐藏在一群信众之中,研究他们。
这些信众相信在某一日会有大洪水到来,说信这个教的人到时候会有守护者驾着飞船来解救他们,而所有不信的人都得跟地球一起毁灭。结果真当预言会有大洪水的那一天到来,没有飞船也没有洪水,地球上什么事都没发生。
信众面对这个情况,理性的反应,应该是检讨自己是不是信错了。可是每个人心目中的自我都是聪明睿智的,一个聪明睿智的人怎么会信错了教、还信得如此投入呢?所以信众们就不能承认自己信错了教,他们给自己找了个解释:并不是我们的信仰不对,而恰恰是我们的信仰感动了守护者,所以世界末日被推迟了!
这个症状,就是认知失调。也就是说,当你发现你的行为和你心目中的自我形象不相符的时候,你并不是停止或改变自己的行为,而是产生一个幻觉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乍听起来你可能觉得这是个罕见的现象,其实不然。认知失调非常常见。
比如有些人炒股,花光积蓄甚至欠了一堆外债。你如果跟他说股市风险很大你不应该进,他肯定不乐意,因为这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判断是愚蠢的。一个“会独立思考的韭菜”怎么会分析错误呢?所以他们常常就会产生一个幻觉:我的判断和决策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运气不好,下一次就好了。
再比如,抽烟的人明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他会说,也有人抽烟活到了一百岁,不抽烟却寿命很短;有老人花高价买了不靠谱的保健品,但他会说,保健品其实有疗效,问题在于现代科学还不够发达,无法理解。
那是不是只有等问题酿成大祸才能约束,有没有可以更早觉察的方式?
还真有,那就是利用情绪。情绪会在认知失调的前期有所表现。
也就是说,一件事刚开始的时候,一旦让你觉得很不舒服,就可以暂停下来,体会下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陈晓讲了一个自己差点被传销组织洗脑的经历。
他当时去参加一个拓展活动,去了之后发现里面的人全都在蹦蹦跳跳,有节奏地拍手、喊口号,特别疯狂。因为大家都在做,所以也跟着做了。
两轮之后,他说自己突然有种诡异的感觉,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因为我平时不这样,作为一名心理学大学老师,怎么沦落到像小丑一样?我说服不了自己。”
正是及时抓住了内心的这种冲突,让他开始审视自己,从而避免了进入后面的坑。
当一个事情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不能任由这个不舒服溜过,这是最好的觉察自己的时刻。
03
只拉认知 不管情绪
第三个坑,是不顾及情绪状态,只一味提升认知。
《韧性成长》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毕业不久的小姑娘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做着很琐碎的工作。2020年疫情期间,她们部门持续加班,每天从早上9点忙到晚上11点。
有一次,她边吃外卖边刷手机,看到一款大牌包在打折,便点了进去,越看越心动。虽然这个包的价格是她一个多月的工资,但她心想,这么累还不能让自己开心一下吗?于是果断下了单。
这本来是件让人开心的事。但她发现事情和想象的不一样,虽然包是大牌,但实际能背的场合很少,她有些后悔,和客服吵了很久也没有退货成功,心情越来越糟。大牌包也被她一气之下塞进柜子角落。
因为这件事,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专心工作,但工作本身又没减少。面对同事的催促,她又和同事吵了一架。她越来越烦,晚上也睡不好,各种压力随之而来,于是开始想,是不是要换份工作了。
你看,情绪不好的时候,很容易做错误决策,错误决策会导向更糟糕的情绪,同时也影响到人的行为。
在这种情景下,别说什么提升认知了,认知进入了下滑的循环。
所以,相比于“认知提升”,我更加认同“心智模式”,它是心和脑的互动。
文娅夫妻俩提出了一个心智模式的模型——知行金字塔。
  • 最底层是情绪管理,它决定了你的身体与情绪状态;

  • 中间层是能说会干,指的是平时做事的方式、表达的习惯;

  • 最顶层是科学决策,也叫明智选择,它决定了你怎样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做出怎样的判断,采取怎样的行动,与我们的思维、认知相关。

(来源,《韧性成长》)
更好的配置是,
你要掌控你自己的情绪。知道什么时候该鼓励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发泄情绪;

在这个基础上,更好的去学会说话、做事的技巧,学会去做一个明智判断和选择。
写在最后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大部分在努力提升认知,却没什么效果?
因为他们一味强调认知提升,但已经掉入认知陷阱却不自知。
障碍你改变的关键,也许并不在认知里。
就像陷入泥潭里的人,越挣扎陷得越深。这个时候,反而应该停下来,先调整自己的姿态,再看看手边有没有什么能抓住的东西,帮助自己逃离陷阱。
那么,什么是好的心智状态?
一只眼睛看看自己,一只眼睛看到整个舞台,

一个焦点在认知,一个焦点在情绪,当然了 这一切都需要稳定的健康支撑。
这是一个让好的心智时时刻刻可以保证的状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