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死的“点翠”:一条被走绝了的非遗之路?
某一天开始,“点翠”成为了过街老鼠……
不是第一次谈论“点翠”,它是非遗中一面特殊的镜子,对许多“非遗”的“复活”都有警示意义。站队是没有意义的,每次我都想从中找到一些什么,让我们更了解过去的世界和现在的人心(中性)……
在我国诸多的“非遗”里,“点翠”始终有些尴尬,甚至是晦暗。前不久微博蓝V@北京直播时间 发表的一则视频微博就又双叒引起了风波。

△ 微博截图 / @北京时间直播
@北京直播时间 所报导的非遗项目“北京点翠”在2014年入选北京市级非遗名录,所属的项目类别不是“传统技艺”而是“传统美术”。(这个我们之前在《也谈“点翠”:舆论漩涡中的非遗传承与动物保护》里已经提到过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和“保护”、“抢救”等字眼息息相关的对象,不管人们了解不了解、喜爱不喜爱,至少都是珍视这些“遗产”的。恐怕没有人曾经想到过,有一种“非遗”有可能会以像“点翠”这样在一片非议中落幕……
不经历“死亡”,不足以谈“非遗”
一项“非遗”的“死”,我们要从它的“生”开始聊起……
“非遗”是一个很新很新的概念。尽管有很多国家很早就意识到这些民间创作、传统文化应当被列入保护之列,但是直至2001年中国昆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遗”这个词汇才逐渐浮出水面。

△ 昆曲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与一般的人类物质遗产不同,它看似无形,实际上却更有利于普通人的去接触。如果你喜欢昆曲,你就可以去听一场,如果你喜欢云锦(2009年入选)就可以去买一条……

△ 云锦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说明:“入选”及年份指的是入选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时间,下同。(数据来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收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http://www.moe.gov.cn/s78/A23/A23_wjzl/201906/t20190624_387312.html)
生而为“非遗”,首先需要在普通人的生活必需品清单里“死去”。它必然曾经是有需求的,所以才形成过产业,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它的需求已经无法支撑起它的经济效用,才成为了“遗产”。
“非遗”诞生的特殊性,导致它与这个时代有着天然的矛盾。
“点翠”所涉及的动物保护话题是其中一个,但更多是经济发展上的。比如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2009年入选)明清以来都偏重在江南地区,然而如今江浙沪地区的土地和人工价格飞涨,所以许多的蚕桑生产都向中部西部地区转移,这个转移并不是“无损”的。

△ 江南地区与桑蚕文化相关的民俗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普通的网友可以用键盘表达“爱”,但是身处于“非遗”产业之中的人们却需要面临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文中与文末广告是平台提供给公众号创作者的变现方式,根据浏览和点击会产生分成补贴给作者。显示内容是由系统根据大数据自动匹配,每个人都不同,我也无预计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扰,请多包容。
卖的人求“活”,骂的人恨“生”
“非遗”该如何保护,这个命题太大了。但这里可以提到一个跟“点翠”、跟我们相对比较关注的非遗类别(如传统技艺、传统美术)里息息相关的一个词——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2012年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
这种保护措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重新将非遗拉回人们的生活里,使人们对此重新产生需求,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让活化“非遗”。
所以保护“点翠”和“缂丝”(国家级非遗)、各地“刺绣”是没有本质差别,无非就是让人们重新去购买消费这些非遗产品。

△ 苏绣 / 江苏非遗
很快人们就发现,原以为“生产性保护”要翻越的大山只有市场的购买力,却不想还有现代社会的各种观念。
“点翠”首当其冲,是动物保护问题。而放眼望去,“点翠”并不孤单,造纸污染水,造桥费良材,传统医药里涉及的问题更多更杂……而观念并非一朝一夕而成的,定陵凤冠修复时就耗费过近万只翠鸟,而且大多数耗费的方式是“淘汰”。
笔者在调研中寻访到其子第三代点翠工艺传承人肖广春先生,据其回忆: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下,定陵出土文物的修复工作得以顺利展开,其中出土的两件凤冠软翠残损严重,每件凤冠需两百只翠鸟的软翠(翠茸)才可修复。而根据色泽筛选,每百只翠鸟才可选取五至六只为上品,材料的淘汰比高达95%。如以两件凤冠修复需四百只翠鸟为基数,那么所筛选翠鸟总数接近万只,数量之众超乎想象(出于保护自然生态考虑,此次修复也是新中国唯一一次大型的采集翠羽活动),由此可见翠饰工艺原料的珍贵程度。
——《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定陵凤冠 / 网络
上面引文里所提到的肖氏便是这次引发争议的“北京点翠”视频中的传承人家族。
说明:这次微博@北京时间直播 称“北京市级非遗点翠第三代传承人肖玉妹”,算法是以她爷爷肖志峰为第一代算的;引文里可能以老北京点翠店铺“协兴隆”掌柜徐福海为第一代,也就是肖志峰的师父。
“非遗”看似无形,实际上是由人来传承的。每一项非遗得以立项和保存,传承人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择一艺,终一生”听起来好浪漫,而现实便是他们对于世俗世界的观念差异,自己所从事的技艺发展,乃至“非遗”这件事都没有足够的宏观的长远的认知。成也传承人,败也传承人。
这次采访里传承人接受采访里多次提到了爷爷修复定陵凤冠,在其家族是丰功伟绩,但对普通人而言并不足以削减对于翠鸟保护的担忧。甚至可能还起到了反面效果,营造出了一个傲慢、固执的手艺人形象。传承人以为“活体拔毛”才是风暴眼,却并没有了解过这早就被科普辟谣过了。
这次“高调”的访问,再度激怒了网友,这次大家进一步开始深思——“点翠”这项非遗还值不值得存在?

△ 微博截图
“点翠”活下去,路在哪里?
正是由于“生产性保护”的存在,传承人的发言就难免被烙上“都是为了赚钱”这个标签。但这个不可耻,更是“非遗”生存的必经之路。
“非遗”注定是媒体追捧的热点,但如何在推广介绍“非遗”很多传承人是缺课的。
依然以“点翠”为例,一味突出翠鸟的珍稀,起到的多是反作用。翠鸟羽毛的价值,固然可以提升最终点翠工艺品的价格,但却并非大众舆论所推崇的。


△ 微博截图
从“花丝镶嵌”(国家级非遗)去看,“点翠”是可以被包含在其镶嵌工艺里的(以金属胎论,点翠也有用纸胎),这也是点翠曾被宣传为国级瑰宝的理论依据。
北京花丝镶嵌以编织、堆垒见长,还常采用点翠工艺,即把翠鸟的蓝绿色羽毛贴于金银制品之上,以增强艺术效果。老北京的花丝镶嵌匠人多聚居于通州,1958年成立的北京花丝镶嵌厂是北京花丝镶嵌工艺品的主要生产企业,产品多用于出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点翠”的好坏很大程度受限于“胎”,此处可以谈论金银细工的高下,也受限于翠羽的质量,翠鸟的捕捉和处理也有讲究(尽管往往避而不谈),这些准备工作后才是“点翠”所需要的各项技艺。如果苏绣的价值只是真丝线,苏绣还有意义么?同样的,“点翠”的价值如果全看在那只鸟的份上,“点翠”的生死还有悬念么?

△ 微博截图
非遗消费的困境之一,大家掏钱买的往往只是“点翠”、“缂丝”这样的非遗名词,骂起来也就只有一竿子打翻。公众们被割裂成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派恨不能往死里去骂“点翠”,求它早死早超生,另一派全然一副傻多来的气质,只管掏钱不管分辨,两种对于“点翠”而言都不是健康的。而“点翠”只是矛盾的集中突出者,其他很多“非遗”也早晚无法幸免。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一般来说,文章到前面就应该结束了。但总是我在说,难免有些偏差,尤其我其实对于非遗或者之前的文章来说都是一个“外行”,所以这次找了一个“点翠”从业者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很感谢狐狸以及狐狸的粉丝,能心平气和听一位点翠从业者的声音,以下是我的观点,并不是洗白,而是希望大家有一个辩证思考的机会,毕竟,我们被一些所谓“动保”人身攻击辱骂太久。
首先第一点,我想讨论“翠羽可以替代”以及“点翠要重‘点’轻‘翠’”的观点。如果你是完全反对动物制品的人,这段你可以不看,我想说的是,制作那么多件点翠作品的我觉得,孔雀羽毛、鹅毛、丝带或者其他染色制品,都无法替代翠羽的变色特性,可能拍摄时某个角度的光泽感很像,但肉眼还是很好分辨的。而现在大家认为我们更重视“翠”而忽略“点”,其实完全是因为“动保”的强调,就像刺绣或织造,别人不允许你使用真丝线,让你用化纤;不允许你用桑蚕丝,让你用柞蚕丝,做出来的东西肯定有所区别,怎么到翠羽这里大家就觉得可以代替了呢?而且“点”的工艺并不是那么容易说通的,就和科普织绣原理大家也不容易明白一样,这种处境下我们当然会提“翠”,认为我们重“翠”轻“点”,是信息差导致的。
第二点,我也反对使用保护动物,以及遵守国家法律规定,不滥捕“三有”动物,但我们用来点翠的白胸翡翠,完全是一种分布广泛且无危的动物。部分“极端动保”将翠鸟扭曲成保护动物,反而加大了黑心商人大肆捕捉的力度,少数消费者更觉得保护动物价值高,让市场更不透明,更深入水底,有更多猫腻。而我们也希望自己货源稳定,猫头鹰、丹顶鹤都有严重的应激反应,但也都有养殖成功的案例,香港动物园也有进行过白胸翡翠的养殖。目前,我们有从业者已经联合内陆某机构在进行翠鸟繁育的研究。网上辱骂我们点翠从业者,无非是满足部分“极端动保”的虚荣心,以及让他们相册里的翠鸟照片更加珍贵,而我们,才是真真正正为翠鸟种群繁衍,付出真金白银的人。(当然,我们也想有所回报,但我觉得这并不可耻,大熊猫要爱情,但也必须人工授精)
第三点,点翠其实是一项附加工艺,本来就不应该是大力宣传的点,而应该把花丝、点翠等诸多工艺看成一个整体,不能只看点翠而忽略其他工艺,这才是正确看待点翠问题的关键。不过点翠导致的争议真的太大了,一开始不良从业者和“极端动保”渲染的“活拔鸟毛”,相信通过这几年大家看了更多报道,看到更多“翠鸟尸体”的图片视频后,已经不攻自破。合理使用动物制品,而且是完全不涉及保护动物且“三有”动物的情况下,我认为无可厚非,如果部分“极端动保”认为法律有问题,或者认定的“无危”有问题,可以走正规途径解决,而不是在网上一味辱骂和人身攻击,当然,也可以和我们一起投入翠鸟养殖的研究。
综上,“巾短情长”,作为经常被骂上热门的我们,真的有太多话想说,即使说得也很片面,我也希望大家能有自己的判断,兼听则明。
一件事总是很复杂的,有人关心动物,有人关心艺术,有人关心历史。“点翠”并非孤例,是很多“非遗”将会要面临的现实矛盾之一,好好作答这一题,会有更多收获……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
* 最近的文章 *
-
春梅狐狸 🦊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
[ 百度百科TA说特邀科普作者 ]
感谢大家的热情支持,
我的书改版加印已陆续到库啦~
(dog东、dang当支持微信页直接购买)
复制$gm3zYnlNowD$打开手机淘宝立即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