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的《八月》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印象:文字只要一分行,成了诗,就有了另外的春秋奥义,甚至就成了云里雾里的不着边际,让人越是摸不着头脑,才越是显示了所谓诗的深奥与光彩绝伦。
实际上,诗和任何其他的文体一样,没有天然的高下之分,不会仅仅因为文体本身就高大上或者矮小下。诗文字少,需要锤炼,往往精粹是事实,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诗歌本身的每一个字都微言大义,都需要扭曲成别人不懂的跳跃或者费解的抽搐之状。
诗从其质朴的出发点上来说,就只是用简练的文字将人的情怀和感受做有意蕴的抒发而已。纵观文学史,也只有那些既在词句章法之中,又抛弃了词句章法对感受的束缚的质朴之诗,才能久远,才能在经过了多少多少年之后偶然跳入你的眼帘的时候,依然葆有让你顿生感念与怀想的魅力。
120年前黑塞在德国南方的图宾根小城里写下的这首《八月》就依然有着这样的力量:
这是夏季最美的一天,
之后,它会在沉寂的房屋前,
在甜美鸟鸣与芬芳的香气中,
悄然离去,不再回返
这一刻如此辉煌灿烂,
夏,展出了它全盛的美艳,
红彤彤的,
要庆祝它的最后一个夜晚。

德国的夏天是足可珍惜的,没有我们这里三伏天的酷暑蒸腾,有的只是如我们五月的光影分明。而图宾根所在的黑森林地区,更是因为山林蓊郁广袤、溪流河水众多而在夏天里呈现着一种让人流连不已的舒适与愉悦景象。每个人都会在夏天漫长的傍晚走到户外,走在树下,走到河畔,席地而坐,且歌且谈。在夏天的黄昏里野餐聚会,在夏天的舒适中纵情山野大地,或着拄着双拐似的STOCK徒步,或者骑车在盛开着红色的虞美人花的麦田之间的自行车专用道上远行,或者弓腰轮滑,一闪而过,飘来大人孩子的一阵笑声。

这样的夏天倏忽而去怎么叫人不惋惜,而黑塞表达这种要留住夏天的情绪的诗句,朴实而真挚,短短八句,像是速写也是白描,将夏天最为隆重的盛大与即将结束的安详写出来,让人不由得不生出无尽的留恋。
这首诗里已经有了黑塞后来大多数散文小说诗歌等等文体的作品里一以贯之的重要特点,那就是尽量用平实的语句表达因为自然、因为情感而生的审美愉悦,让自然的美与人性的美自我展现。作者抑制不住地参与其间的时候,也尽量是一个朴素的顺应了自然与情感的人类元素。正是这样的顺应,突出了自然的美与情感的美,又让读者能顺理成章地进入仿佛一切就在眼前的化境。
一个多世纪以后,我再次面对黑塞的这些诗行,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当年还年轻的他,站在那美妙的夏天的黄昏里发出的喟叹。人类对季节的讴歌,都是对生命的礼赞,都是对自己在天地之间的生命历程中的自然感受的记录与抒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这首历久弥新的《八月》里读到的依旧焕然一新,如在眼前。

2003年笔者在德国获友人所赠的《黑塞诗选》,法兰克福Suhrkamp出版社1992年版,64开竖翻,硬精
所不同的仅仅就是我们现在的大自然、现在的季节已经不可与百年前同日而语,宜人的夏天越来成为一种古老传说,地球升温的四季和雾霾滚滚的污染,让人们本应在季节里收获的感受大打折扣。倘使藉着这古人清新的诗句还能约略揣摩到一点点人在自然之中,人在季节之中曾经的美妙,在文字中约略地追索到一星星人在自然中的美感,已属难能可贵矣。
有自然有季节也未必有表达,何况我们连自然和季节也失去了的状况里,就更已经是一片贫乏。黑塞正是在这样双重的意义上,让人越发流连忘返。

题外的话:所录黑塞诗句,采自在德国成家立业的郭力女士所译之《诗话人生——黑塞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译者在每首入选之诗的后面都附有自己的题解,这非常有助于理解黑塞在创作的时候的状态与心境,在这当今出版之中已经非常罕见了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中,可见译者对于原诗作者的不懈钻研与真正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