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早早敲梆子归天,是一个特别诡谲的现象

皇帝早早敲梆子归天,是一个特别诡谲的现象,他们一边享受这最高端的物质生活,一边掌控着国家最高权利,有钱有势,但历史证明他们的平均寿命确实很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第一,皇帝历朝历代都是激烈争夺的核心。

在众多帝王题材的影片中,总能听见臣子们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既是一种封建礼仪,也体现帝王对于长寿的希冀。

但现实是触目惊心的“被杀”,这是很多人不敢想象的。皇帝作为政治权利的顶端,历朝历代都是激烈争夺的核心,其残酷程度让人瞠目结舌,如五代十国7个帝王、南朝8个帝王以及隋朝的5个帝王,均是在权利争夺中被杀。

帝王家的孩子,表面上风光荣耀,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但实际上,他们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不幸的一群人。

中国这片国土上出现过的王朝,一共有帝王611人,其中非正常死亡的,也就是自杀或他杀的,有272人,非正常死亡率为44%,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

第二,皇帝在享受“万人之上”的待遇同时日益心力憔悴。

皇帝们担心权臣篡权,甚至担心宫娥太监的毒害......日益心力憔悴的他们,不免寿命打折。

在享受“万人之上”的待遇同时,也增加了精神疾患的可能性。

明光宗朱由检在位期间,面临内忧外患,朝政动荡不安。每天睡眠时间不到两个小时,不到二十岁就头发尽白。

北魏道武帝拓跋圭患的似为躁郁症。拓跋珪早期南征北战,战功赫赫,但是在建立北魏之后,却陷入两难境地,中原地区大量保留着蒙古的风俗,处处受人制约,皇位也不断受到威胁。拓跋圭经常几天不吃饭、整晚不睡觉,一直去思考自己平生的成败得失,有时候会自言自语一个晚上。对于身边的大臣,拓跋圭也都充满了不信任,见到大臣脸色有异,或言辞失措,就大叫而起。在精神疾病长期困扰之下,拓跋圭于39岁离世。

第三,很多皇帝不知天高地厚迷恋服食丹药,希望能够长生不老。

这些所谓“真龙天子”一旦爬上皇位,就希望在这个唯我独尊的位置上永远保持下去,利欲熏心使他们幻想长生不老,但迷信有毒丹药反而使他们早衰,历朝历代因服用丹药早亡者屡见不鲜,甚至像李世民那样的千古明君也不能幸免,中毒位于死因之首。自秦汉时期,许多帝王为追求长生,希望通过服食丹药达到长寿的愿望,帝王多听信方士之言,而这些丹药中,常有危害身体成分。

东晋哀帝司马丕迷恋服食丹药,希望能够长生不老,渐渐有了依赖。兴宁二年(公元前364年)三月,司马丕一次性服食了过量丹药,身体出现了中毒反应,由于药物毒性发作,身体机能出现严重受损,一年后离世,年仅25岁

第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国所谓的“三宫六院”制度,为每一个皇帝创造了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条件,纸醉金迷往往成了他们长寿的障碍。

尽管造成这些帝王早死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无疑跟生活习惯太坏有关。社交与联络臣下感情的需要,白天狂饮大醉让酒精的毒害深入骨髓,夜晚纵欲以耗损精血元气。东汉末年哲学家、文学家仲长统撰著《昌言》一书中,“那些帝王将相及其贵族子弟,无不宫妃数千,妻妾成群,生活极度奢靡。他们整天饱食肥甘,嗜酒沉醉,逐美贪色,纵欲无度。其结果弄得一个个体弱多病,夭折短命”。

仲长统指出,这些人大多在尚未成年之时就已早婚早育,使其子女更加柔弱多病。这种体质低劣的孩子再度重复其父辈那种荒淫放纵的生活方式,谁也无法避免重蹈覆辙,于是病弱者代代相传,个个都很短命,乃至形成恶性循环。

以东汉时期的帝王寿命为例,整个东汉时期总共有14个皇帝,除了5个死于幼儿或少年时期的不计以外,在9个成年皇帝中,活到40岁以上的仅有3人,其他6人都是英年早逝的短命者。

第五,权利是一个魔性的怪物。

秦始皇每天规定自己必须看完120斤的竹简文件,才能休息;朱元璋“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虑患防危,如履渊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犹恐不及”。雍正在位期间,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

身处权利中心的皇帝们,他们并不是都适合这个位置,而皇帝的特殊位置,却对人的心理有很强的腐蚀性。他们或压抑、或放纵、或嗜血、或冷酷、或变态,这些都会给他们的生命之树埋下枯萎的隐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代帝王们拥有着当时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养尊处优,饮食肥甘厚味,往往易患“膏粱之疾”。

宋明帝刘彧(yù)即位时,年仅27岁,正值生理黄金期。然而,锦衣玉食之下,身体状况也是一日不如一日。据《宋书》记载,即位后的刘彧不再励精图治,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吃多睡,且经常暴饮暴食。结果没多久离世,年仅34岁。

正所谓:权利有魔性,高处不胜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