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唯,你看走了眼
国庆档期的大作《我和我的祖国》请来了国内几个颇具影响力的导演,组成一部“拼盘”电影。
其中,我们发现只有一位女导演在列,那就是薛晓路。
我们当然希望在“国庆”这样的热血激燃的背景中看到女性视角,但薛晓路的《回归》却直指大时代,让人不由得感叹其强大的掌控力和敏锐的时代触觉。

回归
但这不是薛晓路第一次让我们惊掉下巴,以《海洋天堂》站住脚跟的她曾经说过,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她是已经帮助自闭症孩子的慈善团体做了14年的义工。
深入了解才能看到很多微小的细节。
之后让她跻身10亿元票房俱乐部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亦是如此,在聚焦大时代或者大事件的背景中,融入类型元素,表达家庭或爱情的真挚情感。

《北京遇上西雅图》
《吹哨人》也不例外,类型元素一应俱全,时代背景设置成熟,也有文艺女神汤唯和转型成功的雷佳音保驾护航。
那,为什么这次的哨子没吹响?

01
在进入电影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啥叫“吹哨人”,他为啥要吹哨子。
吹哨人最先开始的起源是英国警察发现罪案时会吹起哨子,来进行报告或者示警。
现在的吹哨人是指为了让公众注意到政府或者企业的弊端,而采取某种纠正行为的人,是正义的“商业间谍”,叫做“举报人”更合适。

而本片最大的国家级背景就是2019年的9月12日,我国完善了相关制度,国务院正式颁布吹哨人制度,保护相关人士的合法权益。
当吹哨人吹起哨子的时候,是违法犯罪,特别是贪污行为发生的时候。
影片设定最出彩的地方的莫过于此,举报人必然是组织内部对于事件了解的清楚的人,那其内心必然承受着”自我怀疑“到”自我反省“的过程。

这样完整而复杂的人物弧光设定,矛盾冲突如此尖锐。
个人与组织为敌,将自己置身于危险境地。

02
电影中的马珂就是这样的一个“吹哨人”,但有趣的是,他是被“逼上梁山”的。
雷佳音饰演的马珂,是澳洲一家能源公司的华人员工,事情起于一场欢迎仪式。
澳洲的能源公司希望与中国的公司达成合作,共同开发“煤—燃气”的这个项目,澳洲高管听闻与中国人做生意必须熟悉中国所谓的“生意场潜规则”。

马珂在欢迎仪式上遇到了前女友周雯(汤唯饰),两人从正常叙旧变成了春宵一刻。
缘,妙不可言。
这场双方的出轨也让周雯逃脱了死神镰刀,无意中破坏了“灭口阴谋”。

但以为周雯因飞机失事而死亡的马珂在葬礼后,却又碰到了活生生的周雯,并被卷入到了更大的阴谋之中,暗杀追捕随之而来。
而马珂的家庭也随之迎来了危机,但马珂迎难而上,逐步逼近真相,但真相却并不是马珂所想的那样。
从澳洲追到非洲,飞车也飞了,爆炸也爆了,但到结尾我们发现,反转来的猝不及防,我们认为的真相只不过是他人编织的再一次假象。

03
从剧情一捋,是不是发现这个剧本明明写的九曲连环?干嘛要说人家哨子吹不响?
但其实并非如此,从剧情来看,好似类型元素齐全,飞车爆炸追杀枪战一个不落,但最关键的是:它们都太老套了。
没设计,没新意,演员没火花,一切的一切,仿若都是程序,观众看的极为无聊。

从周雯的生硬我们很容易猜测这个角色是有遮遮掩掩,从不断闪到甚至有特写镜头的“换脸技术”我们知道之后的关键肯定有它。
导演不断在拿出“蝙蝠侠”的台词做文章,甚至结尾都直接用儿子的话去点明:马珂是个有道德错误的普通人,虽然稀里糊涂成为吹哨人,但善良与良知的存在,让他不惧怕威胁,抱有“蝙蝠侠”式的英雄之心。

但我们发现,在以吹哨人为中心去扩散的电影却把叙述重点放到了爱情纠葛,家庭纷争,现实语境的力量被大大削弱,所谓的“社会议题”成为空壳。
尾声
我们所期待的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是“药神”式的双管齐下,社会议题混合着类型元素,在保持可看性的基础上带来深度思考。
但《吹哨人》却是头重脚轻,议题名称无比响亮,叙述过程却有些苍白无力。

据说汤唯为了《吹哨人》而推了《南方车站的聚会》的邀约,不知如今这个“吹不响的哨子”和“热闹的聚会”的对比,会不会让她有了悔意呢?
----
原创:拆房子的阿七(感谢)
编辑校正:慢慢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