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悔——西大滩上的浙江支宁人
《口述宁夏》讲述宁夏人自己的历史
1959年和1960年两年时间,十万三千浙江支宁优秀青年响应党中央《支援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伟大号召,离开了青山绿水的家乡和父老乡亲,千里迢迢满怀着热情支援宁夏。
他们以坚强的意志,艰苦奋斗六十年,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的奉献给了宁夏,为宁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和民族团结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被安置到宁夏12个国营农牧林场的支宁人员共计有35118人,西大滩前进农场就安置了共计6786人,其中青年5138,家属1646人。

1959年浙江支宁青年刚下火车时场景
响应号召 踊跃报名
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动员全国内陆的青年570万人,支援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中央决定从浙江省动员30万青年对口支援宁夏建设。
当时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与浙江省委共同商议,从1959年开始,用5年时间,分5批,动员30万浙江男女青年支援宁夏建设,要求党团员带头,复员退伍军人为骨干,贫下中农为主力, 18-30岁的青年,男女各半,并配备一批带队干部和各行业的服务人员。
浙江省从市、县、区、乡镇、公社都成立了支宁委员会和办公室。宁夏各安置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采取两省区市县对口安置的办法。
浙江省各市、县、乡、村,大张旗鼓开展宣传工作,一人支宁,全家光荣。支援宁夏采取个人自愿报名,经村、乡、县委批准的办法,提出了支宁“四不要”的条件:四类分子不要,成份高的不要,思想落后的不要,身体不好的不要。
这个时期,报名支宁的热情高涨,还出现了一些 “宁夏的羊肉当饭吃,牛奶当水喝”等不实的宣传。
在广泛宣传和动员下,浙江广大青年积极踊跃报名,人人写申请书,夫妻双双写申请书,有的为了表示决心,还咬破手指,写了血书,最后经组织审查批准后,张榜公布。乡镇公社组织再敲锣打鼓,将《支宁光荣证书》送到每一个批准支宁人员的手中。
最后,按照时间安排,浙江省各乡镇公社派出汽车、拖拉机和胶轮大车,把已经批准的支宁人员,送到县城,县里再给每一个支宁人员,发放了一件棉大衣,一顶棉帽,一双棉鞋,编成连、营、团的单位,一个县编为一个支宁工作团。

时任自治区副主席吴生秀在欢迎浙江青年大会上讲话
硬件不足 安置困难
第一批支宁火车是1959年4月30日从浙江金华火车站出发的,支宁人员拖家带口的坐着闷罐火车,经过六天六夜的长途奔波,5月4日到达银川。
1959年5月4日第一批被安置到前进农场的浙江支宁青年1027人,主要安置浙江省瑞安、青田、淳安等市县人员。
1960年5月12 日第二批被安置到前进农场的浙江支宁青年4111人。主要安置浙江省瑞安、缙云、平阳、丽水、乐青、仙居和泰顺等市县。
二批共计6786人,其中青年5138人,家属1646人。
前进农场是一个建场只有七八年的国营农场,又处在贺兰山下西大滩的荒芜地区,住房多是部队集体转业遗留下来的土坯窑洞,突然要接纳七千多人的食宿,成为了一个大难题,农场把安置支宁人员的住房作为头等大事,农场老军工从窑洞里搬了出来,住在马厩和牛棚里,能解决多少是多少,其他的支宁人员因陋就简被安排在各连队的大礼堂、仓库和学校的教室里住宿。
就是这样还有一部分支宁人员没有住房,农场就地取材将原有的农建一师在戈壁滩上废弃的地窝子重新修整。修整好的地窝子不够使用,又在戈壁滩上新挖地窝子,来解决支宁人员的住房问题。
地窝子要求都是两米见方,长宽高都是两米,在挖掘的时候,在里面留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睡人的土炕,土炕上一般睡两对夫妻。
地窝子上面搭起几根木棍,木棍上再铺些麦草或蒿草,再用泥土覆盖。地窝子冲南的方向,开一个口子,权当进出的房门,一个安家立身的地方,就这样安置了出来。
西大滩前进农场的许多连队本只有几十户人家,一次就安置了五六百浙江支宁人员,可见困难重重,安置可想而知。

贡献可嘉 青春永驻
西大滩前进农场,过去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地广人稀,1955年农建一师集体转业,这里留下了不足千人。七千多名浙江支宁人员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生气,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春意盎然的气氛,使5万亩被开垦的土地,变成了江南水乡一般的绿洲。
浙江支宁青年、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蔡竹林在《浙江人在宁夏》一书中写到,“1959年浙江人来了,第一次带来了水稻插秧技术,这不只是耕作制度的革命,这不只是产量数倍的增加,而且可以说是用自己的双手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
浙江支宁青年来到西大滩初期,在西大滩的戈壁荒滩上垦荒创业,住在地窖、帐棚,粮食不够,挖野菜充饥,和老军工同甘共苦,共同为农场建设作出了贡献。
他们向农场职工介绍温室育稻秧、水稻密植的经验,原来撒布稻、广中薄收,每亩才二三百斤,经过他推广育秧、密植之后,水稻平均能产500市斤以上,试验田每亩达到800市斤。
在水稻管理上,将浙江带来的耘田器,介绍给农场职工,使稻田松土、除草、通风,使水稻生长快、成熟早获得丰产、高产,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并积极推广,介绍经验,使水稻育秧、密植进一步获得推广,为农场发展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他们刚到西大滩就去地里看土质,就开始了平田、翻地、打埂、育苗等。
虽然他们来的晚,育秧比当地迟了十几天,但由于他们采用了新的育秧方法,结果比当地群众还早插五、六天。农场职工羡慕地说:“你们的秧,插的又快又好,简直和我们栽的韭菜一样齐”。
为解决畜力不足困难,他们还仿制了浙江平田的铁耖平田。
经过三个月来的生产实践,他们已获得了一些生产经验,初步熟悉了当地的气候、土质、水利等自然条件,尤其在稻田淌水方法上,把浙江和本地淌水经验结合起来,成功地钻研出一套“勤换水、浅灌水、早灌水、晚撤水”的淌水方法,使稻苗发棵多,生长健壮。
他们把江南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法传授给了西大滩的人们。
此外,他们还种植了蔬菜,8月初就开始吃上自己种的蔬菜,还晒了许多青菜,准备冬季食用,保证了公共食堂的蔬菜供应。他们根据农场的条件和需要,开展了打砖坯、编芦席、打帘子、割青草、搓草腰等副业生产,给农场带来了收益。

灾难重重 生活困苦
岁月像是捉弄人,支宁青年到宁夏的第二年,三年自然灾害就开始了。
1960年10月口粮实行“低标准”后,大家又都在集体食堂用餐,定量粮吃完以后便挖野菜充饥,没有一点油水,营养不良致使大批支宁人员得了浮肿病,四肢无力,连走路都困难。住房的简陋,生活的困苦,让支宁人员陷入困境。
就在人们为生计一筹莫展之际,一场 “反坏人坏事,反地方民族主义”的双反运动扑面而来。
据《前进农场志》记载,从1960年9月12日至11月20日先后绑送平罗县公安局177人,场内集训监督劳动27人,共死亡53人,其中送平罗县公安局劳教期间死亡43人;
1960年10月14日,农场秋收时节,农场十三队职工从野外采摘来野蘑菇交集体食堂食用,由于未经检查,食用后造成18人中毒,5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中大人1人,小孩4人;
1960年10月23日,农场二站组织职工清淤“八一渠”时,突遇寒流,风雨交加,职工大多又是浙江支宁青年,穿戴较少,地貌不熟,在返回途中迷失方向,造成11人冻死,63人冻伤的恶性事故;
1960年11月农场职工每月口粮标准减到9公斤,大部分是稗子米、玉米面,食油每月不足0.1公斤;
1960年冬至1961年春的口粮低标准,农场出现浮肿病人548人,死亡120人,其中小孩56人。
据《前进农场志》记载,从1960年至1961年因各种原因死亡189人,大多都是浙江支宁人员。
青春闪耀 光彩夺目
在西大滩前进农场的浙江支宁青年里,涌现出了一大批农垦建设的精英,他们勤劳智慧、任劳任怨、在西大滩这片土地上,闪耀着光辉。
张曼新就是一个耀眼的明珠,他在西大滩荒芜的土地上,描绘出了他人生的精彩一幕。
张曼新,浙江省瑞安县人,1959年5月4日,15岁的他,瞒着父母报名参加了支宁队伍。在西大滩从一名厕所清扫工做起,挖过沟,种过地,当过生产队的统计员,农场保卫科干事,还作为支宁青年的优秀代表,去天津动员知青参加宁夏建设。

张曼新
支宁青年来到宁夏的第二年,三年自然灾害和“双反”运动接踵而来,在1961年3月9日前进农场给平罗县委并农业厅党组的《关于当前浙江青年思想动态情况的报告》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张曼新同志自到场以来,思想、工作一贯积极,特别是自1960年10月以来,口粮实行低标准之后,有一些青年返籍外流,并拉拢该张也回浙江,他不但不动摇,反而对拉拢他回家的青年说:“我在浙江是听党的话,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宁夏,我就是宁夏的人,不能当社会主义建设的逃兵,情况再复杂,问题再多,问题再大,也动摇不了我支宁的决心”。
张曼新身体瘦弱,但他劳动都有一股“拼命三郎”的精神,在清挖五斗渠的会战中,开始每天的挖土方的冠军是15方土,张曼新决心挑战最高纪录,一天他带上干粮和水,在渠底里从黎明挖到晚上,把他主动要求的那段工程全部挖完。
第二天在农场的广播上传出了,张曼新创造了一天挖土方24方的记录,是那次会战的最高纪录。
张曼新在西大滩劳动和生活了12年的时间,后到和自治区“落实政策”办公室工作,1986年离开宁夏经商。曾经担任是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创会主席,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秘书长,自治区政协常委等职。
他为西大滩浙江支宁青年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黄开战
黄开战,1949年2月生,浙江平阳县人,支宁青年第二代,十岁的他,随着父母来到西大滩,由于他勤奋工作,头脑灵活,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创办了个体机砖厂、碳素厂、汽车加油站,在经营活动中,遵纪守法,为国家和农场创造了可观的税收和利润,1995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全区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林国进
林国进,1944年生,浙江平阳县人,1960年5月支宁来到西大滩,他是前进农场成长起来的干部。
1982年担任农场办公室副主任时,在农场一队蹲点,率先在全区农垦系统试行农业联产承包责制,打破长期吃大锅饭的局面。
1984年任农场副场长后接着在全场推广,第二年农场整体扭亏为平。他连续推行完善农场各行业的各种形式经营生产责任制,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农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实现连年盈利,从而彻底结束了农场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的状况。
林国进1988年蹲点农场渔场,整顿渔场领导工作作风,稳定职工情绪,企业扭亏为盈,后与渔场领导一道率领职工组建沙湖旅游区。
他连续3年亲自和农场十队职工,在盐碱沙地上种植苹果、梨、葡萄近300亩,果树成活率96%以上,三年挂果,四年盈利,十队果园成为农场最大的一个果园。
1996年林国进担任西湖农场场长,面对农场的重重困难,千方百计改善农场生产条件,开展多种经营,提高职工收入。
农场财务费用由1996年的116.4万下降到36.8万,4年下降了68%;2000年全场粮食单产533公斤,比1996年398公斤提高了34%,万亩水稻单产连续4年跃居农垦系统第一、二; 2000年职工人均收入6703元,比1996年的4200元增加了2503元,增加近60%。
林国进在西湖农场任职5年,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陪伴身边,下队串户检查工作,自行车换了4条里外胎,他是一位廉洁奉公、勤俭持家的优秀干部。
六十多年来,浙江支宁人员与西大滩这块热土上的人们同命运、共呼吸,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无私奉献给了西大滩,用自己的热血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支宁人的赞歌。

1959年欢迎浙江青年大会
现健在的并在西大滩前进农场退休生活的浙江支宁人员有:林国进、徐淑娟、董保凯、陈玉春、包贤顺、王玉翠、舒世荣、王兰妹、周序泉、叶茂兴、陈炳生、梁祥额、吴海福、陈花梅、王亦男、陈昭光、陈招正、林瑞昌、徐细秋、刘玉燕、罗爱宁、陈素珍、杜爱霄、陈爱英、梁秀梅、江诛苔、吴月英、黄开战,周栋梁、周东京、郑益玉、郑益丰、陈义平、丁志阳、谢炳浩、谢炳汉、应西朝、陈春西等,他们有些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在西大滩过着安逸和幸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