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石失与织金锦(二)

纳石失工艺

之所以由此见解,还是由收藏的一件元代服装开始,当看到这件服装的组织放大图和织金工艺的关系时,感觉和我通常理解的织金工艺不同,所以进一步探讨学习,觉得应该是我多年困惑的纳石失工艺,故写此篇论文。

A

元代袍交领图

B

元代袍领边局部放大分析图 (纳石失组织结构)

从经纬组织放大图中可以看出,此袍服面料的工艺有两个特点,一是经线和纬线差距很小,第二是片金线的沉浮和纺织面料的组织循环没有必然关系,这种现象和通常的织金截然不同,应该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纳石失’和'织金锦’的区别所在。

元代袍服上的胸背

面料的组织结构不变,这种织金工艺的地纬丝线和经线粗细差距很小,金线沉浮不一定完全按照纬线行进,按照纹样的需要,可以在面料的任何位置沉浮,笔者分析研究很久,此种工艺的金线无法在织机梭口正常的穿越,金线在面料上的沉浮与固结需要另外一套单独的工序,由于这种工艺和我们常见的织金锦完全不同,所流行的时间和历史记载吻合,片金线的沉浮就像在面料上纳绣,笔者认为这种工艺就应该是“纳石失”。

肩挑日月之一图案

此图案为元代帝王、贵族袍服,双肩分别织有双龙托起的圆盘,辽、金时期有在两肩装饰织绣图案的风俗,通过这张局部图片明显看出,实际上是一种双重图案,妆金部分的暗花工艺不变,大约到明代,妆花部分是绸缎组织,没有暗花。可能是纹样形成的工艺难度大,或者区域文化传承等原因,纳石失工艺只局限于金、元时期,迄今为止,未曾发现元代以后的纳石失工艺。

纳石失工艺组织结构放大图(元代)

2贴浮固定于纬线表面显花,片金线的介入完全没有规律,金线的沉浮和地纬的交织通梭没有关系。和织金锦相比,纳石失工艺相邻的金线基本没有间隙,而由于织金锦的金线需要从相邻的纬线之间穿越,或多或少会留有一定的间隙,所以织金锦在视觉上较为松散,而纳石失不受纬线交织通梭的限制,像金片镶嵌。

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博物馆的一件元代服装

以上几个实物图片,分别同为一件服装的通身和交领上不同面料的组织结构分析,最后的一个图片是笔者在成吉思汗陵博物馆拍的一个照片,是蒙古出土的元代衣服实物,因为当时隔一层玻璃,所以比较模糊,但是还是能够看到一些组织的变化,经纬组织结构和以上几件纺织面料近似,这种面料的突出特点是;

1经纬线的粗细差距小,而一般金线织物经纬粗细差距很大,

2 纳石失工艺几乎看不到通梭结构,而且元代以后这种组织结构的面料几乎绝迹,所以,也有可能所谓纳石失,单独指的是某种纺织面料上添加金线的织物。当然,笔者对纺织品知之甚少,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种揣测,希望读者客观的理解、分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