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证治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血脉与主神志血脉证候:心阳虚,心阴虚,心血淤阻神志证候:痰火内扰,痰迷心窍

在小肠方面常见的病症为心移热与小肠

1、心阳不足(心阳不振)

主证:心阳不振包括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衰。其共有主证是: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舌淡,苔白。

心气虚:兼见倦怠乏力,面色晄白,喜出长气,舌胖嫩,脉虚。

心阳虚:兼见形寒肢冷,心区憋闷,心痛,脉细弱或结代

心阳虚衰: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至晕厥昏迷,脉微欲绝。

病理:心气虚由于心气推动血脉动力不够,因此出现心悸、气短、脉虚等症。心阳虚由于阳衰而见寒象。心阳虚衰是心气不足,又兼心阳虚而病情比较严重,故见心悸、脉微细;阳气大虚,故大汗出,四肢厥冷;如再进一步便影响到神志可出现昏迷不醒等危象。

治法:心气虚宜补心气、安心神,可用四君子汤补气,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等药以养心安神。心阳虚宜通心阳,可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如兼淤阻宜加失笑散以活血行淤。心阳虚衰,宜回阳救逆,急用艾灸百会穴与足三里穴,或加灸涌泉穴,并急煎四逆汤加党参(或吉林参)灌服。

神经官能症属于心气虚的,可用补心气的治法。心力衰竭属于心阳虚衰的,可用回阳救逆的治法。心绞痛属于心阳虚的,不能单用补心阳法,应按照“通则不痛”的道理,方中加入通痰活血药。同痰可用全瓜蒌、薤白(兼通阳气);活血可用蒲黄、五灵脂、丹参、延胡索等药;心律不齐,脉结、代的,一般用炙甘草汤加减;期前收缩,舌淡,苔白润或腻,脉结,是心阳为痰浊阻滞,宜用温胆汤加党参,以除痰通阳。

附药方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桂枝,枳实,厚朴

失笑散:五灵脂,蒲黄

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

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桂枝,阿胶,生地,麦冬,麻仁,生姜,大枣

温胆汤:竹茹,枳实,半夏,橘红,茯苓,甘草

2、心阴不足

主证:心阴不足可分为心阴虚与心血虚二种。两者共有的主证是: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

心阴虚:兼见低热,盗汗,口干,舌尖红,舌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等。

心血虚:兼见眩晕,面色苍白,口淡,舌淡嫩,脉细弱等。

病理:心阴不足则心阳偏亢,心阴心阳失调,故心悸、心烦。心阴虚的多因心神过劳,耗损心阴引起,故兼见低热、盗汗、舌尖红、脉细数等阴虚内热的证候。心虚的多因血的供养不够,故兼见眩晕、舌淡、脉细数等血虚的证候。

治法:心阴虚宜养心阴、安心神,常用补心丸。心血虚宜补血养心,可用四物汤加阿胶以补血,加炙甘草、柏子仁以养心。

神经官能症见心悸、失眠而属于心阴虚的,可用养心阴、安心神的治法。因贫血而见心悸、眩晕等心血虚证,可用补血养心法治疗。若心动过速而见舌红无苔、脉细数等心阴证的,宜用生脉散以养心阴、敛心气。心绞痛而见舌红、脉细数等心阴不足证,可见麦冬、当归、孩儿参、生地黄等养阴益气,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

附药方:

补心汤:生地,人参,玄参,丹参,天冬,麦冬,当归,五味子茯苓,桔梗,远志,枣仁,柏子仁

四物汤:熟地黄,白芍,党归,川宆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3、心血淤阻主证:心悸,心痛(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闷痛),时作时止,严重时则疼痛不安,指甲青紫,汗出,四肢冷,舌暗红或舌边有淤斑,苔少而润,脉涩。

病理:心为血淤阻滞,气血不得通畅,故心悸、心痛:由于心血淤阻,全身血脉亦欠通畅,故血色暗而不鲜,舌有淤斑,指甲青紫;心阳不振,不足以温肢体,故四肢冷;阳气不能卫外固表,故汗出。本证常见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和心肌梗塞。

治法:宜宣闭通阳,用瓜蒌薤白汤加桂枝、桃仁、红花。严重的用血府逐淤汤加减治疗。心血淤阻多与心阳不足有关,所以用瓜蒌、薤白加桂枝以温通心阳,加桃仁、红花活血以通闭塞。若兼有虚证,如气短、脉虚、舌胖嫩等,宜兼用行气、补气、活血药,如黄芪、党参、丹参、茯苓之类。严重的淤阻,用上方无效时,可采用攻逐淤血的重剂如血府逐淤汤。

附药方:

瓜蒌薤白汤:瓜蒌实,薤白

血府逐淤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穹,牛膝

4、痰火内扰

主证:神志错乱,狂躁妄动,胡言乱语,时歌时哭,甚至打人骂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理:心的神志受痰火的干扰,因而神志错乱,狂躁妄动;病因于痰,故苔白脉滑;因于火,故见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宜清火化痰,常用礞石滚痰丸或生铁落饮。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癔病等见痰火证的,可用上法治疗。

附药方:

礞石滚痰丸:  青蒙石,大黄,黄芩,沉香

生铁落饮:天冬,麦冬,贝母,胆星,橘红,远志,石菖蒲,连翘,茯苓,茯神,玄参,钩荇,丹参,辰砂,生铁落

5、痰迷心窍(痰阻心包)

主证:神志痴呆,意识朦胧,呕吐痰涎,或昏迷不醒,喉有痰声,舌强不语,苔白腻,脉滑。若兼痰热,则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病理:心为痰所蒙蔽,神志不清,故出现痴呆、意识朦胧等症,严重时可致昏迷不醒。本证如兼热,虽与上证兼火同类,但有轻重的不同,故治法有别。      治法:宜除痰通窍,用导痰汤。若昏迷不醒,宜温开法,用苏合香丸;若昏迷由于痰热,宜凉开法,用至宝丹或牛黄清心丸。癔病或精神分裂症有舌苔白腻而脉滑的,可用导痰汤以除痰通窍,亦可加服苏合香丸以醒心神。脑血管意外,属痰迷心窍而昏迷不醒的,可用温开法;属于痰迷心窍而有舌红苔黄脉滑数的,用凉开法。即偏热用凉开,偏寒用温开。若脑血管意外出现脱证(手撒、口开、眼合、遗尿、汗出、脉微弱而昏迷不醒)的,绝对不能开窍法(以免加速阳气亡脱),宜急用艾灸神阙、足三里等穴,并按中风病辨证治疗,如肝昏迷、糖尿病昏迷、尿毒症昏迷等,辨证属于痰热的,可用牛黄清心丸之类凉开药治疗,兼用针刺人中、涌泉,醒后再按各病的情况辨证治疗。

附药方:

导痰汤:胆星,枳实,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苏合香丸:白术,辰砂,诃藜勒,麝香,香附,丁香,沉香,荜拨,擅香,青木香,安息香,犀角屑,薰陆香,苏合香油,龙脑。

至宝丹:犀角,辰砂,琥珀,玳瑁,牛黄,麝香,安息香,雄黄,金箔,银箔,龙脑。

牛黄清心丸:牛黄,辰砂,黄连,黄芩,山栀,郁金6、心火上炎(心火亢盛)、心移热于小肠(小肠实热)主证:口舌声疮(多反复发作),心烦,口渴,小便黄短,或小便淋沥刺痛,尿血,舌尖红,苔黄或白,脉数。

病理: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故见口舌生疮、心烦、口渴、舌尖红等症;心移热于小肠,故见小便短赤、刺痛、尿血等症。

治法:宜降火泄热,常用导赤散加减。复发性口腔炎,可用导赤散治疗。若兼便秘、消化不良等症,加大黄,山楂,谷芽,麦芽等消导药;若精神紧张、失眠、脉细数,加麦冬、酸枣仁、鸡蛋黄等养阴药;若与月经有关而脉弦的,加柴胡、白芍等舒肝养肝药。泌尿系感染或结石而见小肠湿热者,其论治见后“膀胱湿热”证。

附药方:

导赤散:生地,木通,淡竹叶,甘草梢。7、小肠气痛

主证:少腹急痛,连及腰背,下控睾丸,苔白,脉沉弦或弦紧。

病理:本证多因饮食失节,寒湿不调,少腹气机郁结所引起。

治法:宜行气散结,用橘核丸或乌药散。

附药方:

橘核丸:橘核子

乌药散: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炙甘草。心与小肠辨证论治要点:

(1)心气虚,喜出长气,脉虚,宜补心气、安心神;心阳虚,形寒肢冷脉沉细,宜通心阳,有淤者佐以活血祛瘀;心阳虚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宜回阳救逆。心阴虚,舌尖红,脉细数,宜养心阴;心血虚,舌淡,脉细弱,宜补心血。(2)由于阴阳互根,心阳虚或心阴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导致阴阳气血俱虚。此时应阴阳兼治,或根据偏重的情况而用药,如阴阳俱虚而偏重于血虚的,用药以补血为重点。

(3)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宜降火泄热;心移热于小肠,尿频而痛,宜清热利湿。小肠气痛,少腹急痛,宜形气散结。

(0)

相关推荐

  • 【颜正华:瓜蒌薤白系列汤方加减-治胸痹】

    胸痹系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以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疼痛剧烈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纵观历代医籍对胸痹心痛的论述,认识不一,病 ...

  • 干货收藏 | 日本经方大家江部洋一郎先生通过对比发现大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的靶点不同 得出调胃承气汤中甘草的意义

    调胃承气汤中甘草的意义 上为甘草 中为大黄 下为芒硝 调胃承气汤组成: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胃中有燥热,且基本无大便硬.燥屎者,可使用白虎汤类.由于胃中燥热引起胃气不守,故过剩的胃热往 ...

  • 八字火多:丙火丁火与心脏小肠病症

    (-)丙丁火在生理的病证 心的病变,主要表现在血脉运行失常和神志活动失常,如心悸.心痛.心烦.失眠.昏迷发狂等.虚证为气血阴阳不足,致血行无力,神失所养;实证多为火热.痰淤等邪气阻滞气血运行,或热闭心 ...

  • 治心悸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心悸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心悸病的症状,根 ...

  • 【黄成义: 论心与小肠的生理(脑膜炎、心脏瓣膜闭锁不全、心肌梗塞等)】5

    论心与小肠的生理及疾病证治 气行则血行,心脏就是涡轮机,带动全身运作,清理细胞的废弃物,而小肠即为沉淀器的功能,把杂废物清出来.有用的再送回肾脏与心脏,心脏将汙(污)血送入肺.以排出废气.所以心脏跳动 ...

  • 12经络本经本穴取穴(心和小肠、肾和膀胱)

    手少阴心经--少府穴: 位于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足少阴肾经--阴谷穴 位于大腿内侧,膝盖关节内侧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道

  • 尚先早课|肾合膀胱,心合小肠

    本句见于<灵枢·本输>:"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合, ...

  •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是阴火,小肠是阳火

    在中医诊断方面,经常会运用到一个概念,就是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什么是互为表里呢? 标准的解释是这样的,甲为乙的外表,乙为甲的内里.比喻互相依存,互相接受. 在人体里面,五脏和六腑是互为表里的,他们的能 ...

  • 尚先早课| 肺合大肠,心合小肠

    本句见于<灵枢·本输>:"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又见于<灵枢·本脏>:"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 ...

  • 心、小肠的穴位按摩

    在十二经中,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中的某些穴位可以有效地按摩心脏,预 ...

  • 心与小肠病辨证(心脏病理)

    概述: 1.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心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故心的病变多表现在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异常方面. 2.心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为气血阴阳之不足:实证是火.热.痰.瘀等邪气所致. 3.小 ...

  • 中医基础理论——心与小肠的病机

    小猫医话 前天 心主血脉,藏神: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心的病变,对人体的影响都主要体现在血脉和神志上.所以心的病机以血液运行失常和神志活动异常为主要特征. 心气.心阳失调 心的阳气偏盛 主要表现为心火亢 ...

  • 小肠火不足*听力差、视力模糊.心与小肠

    听力差.视力模糊:正常人肺金要生肾水,肾水进入督脉至脑, 若小肠火不足,则影响大肠(金,水)之气化,故肺金无法生肾水,则无髓充脑,因此她耳朵痛或听力差: 若小肠火不足,则膀胱气化之力不足,无气化之水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