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壮丽的山河——为山河加持灵气的人文精神

中国中国、壮丽的山河

——为山河加持灵气的人文精神

有一首进行曲“中国中国、壮丽的山河”——每当嘹亮的旋律响起,总让人对这古老而又年轻的华夏热土充满依恋与感激;实际上引领我们开拓这辽阔疆域的一代代仁人志士更值得我们敬仰、学习,大好河山因为人文精神而分外灵秀、明丽。
“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虽然是唐代总结出来的名言典故,但是远古的中国人已经在身体力行着了。为了天下平安、九州和顺,大禹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他常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实际上,他不只是体力劳动冲在前沿,在治理策略上更是深入总结前人的经验,探索新的方法——改变了他父亲“堵”的做法,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传说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就这样经过十年的努力,洪水终于被引入大海,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前进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一个时期,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忽然感染了一种清谈之风,“坐而论道”的士大夫们成为时尚、得到景从,逃避现实、不负责任、崇尚玄谈竟然成为一时首选,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赖在舒适区里混天度日毕竟是最容易的。醉生梦死的士大夫忘记了北方虎视眈眈的邻居们,但是,北方的狼群却时刻磨着牙准备突进来烧杀抢掠,于是“五胡乱华”时期开始了。人们称这段时期是华夏民族的灾难期,根据《晋书》记载,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全国有2495804户,共计16163863人。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后赵灭亡时,也即公元351年,华北地区汉族不到300万人。史学家都不愿记载的一段耻辱的血腥历史。
幸而,中华文化的纯正的韧性保证了她的后人们能够经得住磨难,能够浴火重生,这份生生不息的力量源于“诚意正心”的一种修养吧?因为注重对自己内在意念的不断净化、对“心”的反复调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阳光的、坚韧的、有生命力的;中国人的情感是温暖的、醇厚的、欣欣向荣的。就像中华大地的一粒饱满的种子。文天祥因为这种内心的力量,坚信“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义,所以誓死不屈,他的一腔热血浇灌了这粒种子。于谦借物抒情,吟诵“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北方的也先挟持着太上皇(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明朝朝廷人心惶惶。这时候于谦以江山社稷(民族整体)为重,而不因为某个人就投鼠忌器丧失斗志,他力挽狂澜于即倒,这份“诚正”可以感日月、憾山河。
总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辛勤的开拓为河岳添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壮丽的山河凭人文增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