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秋,一个神情淡漠的女人走进《大...

1933年秋,一个神情淡漠的女人走进《大公报》大门,“请帮我连登三天!”尽管声音轻轻的,但意志之坚,令人诧异,于是我们便看到那条著名的“休夫“启示:
是我负人?抑或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恩断义绝不留半分情面,瞬间引发了舆论狂潮……登报的女人是有着“冬皇”之称孟小冬,而她“休”则是国剧大师梅兰芳!

细数孟小冬先生存世的照片,尽管面容姣好,气质出尘,但无一不是一脸冷峻,没有一丝笑容,即使是与“梅郎”的合影也不改清冽脱俗的孤傲,自带一种男性的果敢与凌冽。
正是得意于这份独天得厚的雌雄同体的气质,出生梨园世家的她,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老生”作为自己演绎的角色。
舞台上,兼具有男子的霸气和决断、女子的妩媚和柔韧的她,从容不迫、运筹帷幄,用精彩的演出奠定了 '梨园冬皇'的中国第一女老生的美名!
5岁学艺、7岁登台、14岁在上海演出,18岁一炮而红,正值豆蔻年华的孟小冬,凭借过人的才艺、优雅的举止和高贵的气质,风靡全国,可以说是时代的偶像,大众的宠儿。
 但舞台上最烈性的男儿也有为情所困的时候,何况是天生多情的女子?
 1926年,已经成名的孟小冬遇上了自己的爱情——伶界大王梅兰芳。
戏里,二人配合默契,一曲《游龙戏凤》间眼波流转,情愫暗生,戏外,郎情妾意,她与他也盼双宿双栖,台上台下夫唱妇随。
但人生如戏,戏,却不是人生,华灯落幕,留下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一地鸡毛……
那时梅兰芳早已婚配,原配王夫人,二房夫人福芝芳,哪里还有孟小冬的位置?
但是深陷情海的孟小冬为了梅兰芳统统不顾,只愿从此能夫妻同心,白首不离。
现实总是愿意给年轻的姑娘一些教训——
一场流血惨案直接导致了梅孟之间的罅隙。
结婚第9个月,一个疯狂迷恋孟小冬的戏迷持枪夜闯梅宅,慌乱之中却杀死了梅兰芳的朋友。事发之后,各种绯闻扑面而来,梅兰芳是既后怕又内疚。而二房夫人福芝芳的那句:“大爷的命要紧”,瞬间击中梅兰芳内心里那根紧绷的神经,他开始思考这场戏台上的强强联合,是否真的值得。
男人有了介怀之心,即使口中不言,行动上也会流露出,梅兰芳开始有意无意地冷淡孟小冬。
可是,那些日子,对于梅兰芳是又惊又怕,对于孟小冬来说,何尝不是一场煎熬?
但她爱的人连一个安慰的拥抱也没有,这种爱情真的是她所求,所盼的吗?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更是彻底斩断了他们的夫妻情分。
 梅兰芳的大伯母去世,孟小冬按照礼数去守孝,到了门口,却被福芝芳叫人挡住,拒不承认她是梅家人,甚至拿肚子里的孩子相要挟。
孟小冬此生从未如何尴尬过!可此时,环顾四周,爱她的人呢?他连一句话都不肯为她说,留她一人面对这四面楚歌的境遇!
也罢,既然我需要的你的时候你不在,那么你就无需出现了,今后的路,风也好,雨也罢,我一个人走,一个人闯!
于是我们看到了《大公报》上的那则启示,她用最决绝的方式,将自己的伤口撕开来让众人评论。谩骂?屈辱?她都不在乎了,苦她受着,骂她担着,这是她选择,也是她的教训。
那夜,梅兰芳冒雨在门外站了一宿,但孟小冬就是硬是狠下心来没开门。
她需要的是一个坦坦荡荡的承诺,一份踏踏实实的爱与安全感,但“你便无心我便休”,不爱了就是不爱了,一转身便是一生一世,从此天各一方,再无半点瓜葛!

之后,孟小冬将所有的心思放在京剧事业上。
1938年,她拜须生泰斗余叔岩为师,尽得真传,重出江湖后即博得满堂彩,成为当之无愧的京剧第一女须生。
后来,她又在众人的惊诧下,嫁给了上海滩帮派大佬杜月笙。
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选择他绝对不是因为他的势力,而是因为这个男人给予了她人世间最难得的疼爱与信任。
他在意她的一切感受,为了给孟小冬一个名分,即使是强撑着孱弱的病躯,也精心操办了一场热闹的婚礼,让她免受世人的冷眼与诟病。
或许他从来不是什么好人,但是却是她一生的良人!
“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也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
那年,孟小冬离开梅兰芳时,留给他这样一句话,多年后,无论是戏剧成就,还是婚姻伴侣,她真的都做到了最好!
我爱过你,不后悔,离开你,也不会让自己变得难堪!
或许这也是孟小冬之所以能称“皇”的原因:这辈子,她忠于自己,敢爱敢恨,愿意爱的决绝,也有能力走得干脆,事业风生水起,爱情也不拖泥带水,实在令人佩服!
@潇潇爱读书说:
读了孟小冬的故事,最让人感慨的是这个女人一生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追求的是什么。年少时,她嫁给梅兰芳,她可以爱的缠绵,纵然深情似海,她也敢于挥剑斩情丝,这份底气与倔强,这份骄傲与自尊,即使在如今,也是极为难得的。
一个女人最好的模样是来自心底的从容,在经历过四月芳菲和深秋凋零之后,找到自己的归属与信仰;是勇敢地斩断过往,活在当下,一往无前,不是吗?#她力量##多姿多彩的女性##民国风月##情感##我要上头条##民国那些事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