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高中文言阅读]寄欧阳舍人书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译文】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带回了您赐给我的一封信和您所撰写的先祖父的墓碑铭文,我反复拜读后,既感激又惭愧。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译文】铭志一类的文章在世上流传,它的意义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一样的。史书对于善恶之事全部写入没有遗漏,而碑铭之类的文章,则是对古代很有功业品德、才能行为、理想节义的人,恐怕后代的人不知道,就决定撰刻铭文而显示出来,或把它放置在祠堂中,或把它竖立在坟墓内,其意义都是一样的。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以致其严。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译文】如果是个坏人,那有什么可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书不同的地方。碑铭的写作,是使死去的人没有什么恨憾,使活在世上的人能表达他们的敬意。铭文这种警诫劝化的作用,不与史书相近,又会与什么相近呢?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
【译文】等到世风衰微的时候,作为人的子孙的,却都一味地颂扬称赞自己死去的尊长而不顾实际情理,所以即使是坏人,也都一定要把铭文刻于碑石以向后世夸耀;那些写铭文的人,既没有拒绝去写,又因为其子孙的请求,如果只写死者的恶行,却在情面上过不去,因此铭文便开始不真实了。
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译文】后代想为亲人写碑铭的人,应当首先看一下作者的为人。假若所托的人不合适,那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失去公平和真实,那么铭文便不会在世上流传下去。所以千百年来,虽说从公卿大夫到乡里的人,死去后没有不写碑铭的,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原因不是别的,正是所委托的人不合适,所写的铭文失去公平与真实的缘故啊。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什么人为死者写碑铭能做到公正与真实呢?我认为不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并善于写文章的人是不能做到的。具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不会接受给坏人写碑铭的差使,对于普通人也能分辨清楚。而人们的行为,有心地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诈而外表贤淑的,有善恶相差很大,不能具体指明的,有实绩高于名声的,有名声超过实绩的。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译文】就像使用人才那样,不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又怎么能区分清楚而不被迷惑、评议公正而不徇私情呢?不被迷惑不徇私情,就会公正而且真实了。但是倘若文章写得不好,那么还是不能流传于世的,因此能流传下去的,又在于道德和文才都备于一身了。所以说不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并善于写文章的人,是不能写好铭文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译文】然而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并善于写文章的人,虽然可能同时代就有,也可能几十年或一二百年才有一位。铭文的流传如此之难,而遇到能很好地写铭文的人又更难了。像先生您的道德和文才,本来就是几百年才会出现的。先祖父的言语行为卓越明显,幸而遇到您才得以把他的公正与真实情况写成铭文。这篇铭文流传于后世是不会有什么疑问的了。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
【译文】世上的读书人,每看到传记文章记载的古人的事迹,到了感动人心的地方,就往往会伤痛怜爱得不知不觉间流下了眼泪,何况是他们的子孙呢?更何况是我曾巩呢?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译文】既拜领了您的赐予,又冒昧向您陈述我所以感激不尽的原因。信中所论及的我的家族统系的次序,敢不尊照您的教诲而详细地增补呢?十分惭愧,我的心意难以全部表达出来。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衋然:伤痛的样子。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者得以致其严 严:敬意 B.而不本乎理 本:探究
C.意奸而外淑 淑:善良 D.其传世行后无疑也传:传播
【答案】(3分)B(本:根据)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铭与史不同,墓志铭应写贤者,而史则善恶皆书。
B.文中的庙指宗庙,而不是寺庙,是祭祖的房屋,铭文可置于其中。
C.公卿大夫在文中泛指为官做宰的人,他们都有墓志铭,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
D.欧阳修在给作者的信中厘清了曾氏家族世系,作者表示会对世系增加充实扩展。
【答案】(3分)D(加详:加以研究审核,而非增加充实扩展。)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5分)
写作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们而不写;又因为是他们子孙的请求,从此铭文就开始不符合事实了。
(拒,为,始,实各1分,语意通顺1分,共5分)
(2)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4分)
好像任用人才一样,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人,怎么能分辨它而不迷惑,评论它而不徇私呢?
(犹,畜,恶,徇各1分,共4分)
9.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曾巩认为墓志铭少有流传的原因。(4分)
与事实不符(被铭者德才不好,铭文失实);
作铭者不合要求(或品行不高,或不善作文)
(每点2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