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村最强指南,听一场音乐会统共分几步?
伴随着现场观演成为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文明观演”和“观演礼仪”也就成了更加值得关注的话题。
今天的“古典音乐新手村”,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那些观演礼仪,让我们一起了解它们并努力遵守,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观演环境~
在古典音乐的众多礼仪中,最常被提及的就是“乐章之间,请勿鼓掌”,这个传统是怎样确立的呢?
根据一些资料和文献的记载,至少到十八世纪后期,还没有这样的规矩。莫扎特在写给父亲的书信中经常留下“他们喜欢我写的第二乐章,演奏后疯狂鼓掌,我只能和乐队再演一遍”的记录。那时,不但乐章之间可以鼓掌,甚至可以进行较长时间的休息、茶歇。

到了十九世纪初期,公共音乐会的模式逐渐成熟,以交响曲为代表的多乐章套曲规模越来越庞大、思想性也越来越强,贝多芬脍炙人口的《“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已经要求把两个或者三个乐章“连续演奏”,我们可以认为从这时起,乐曲的整体性概念愈发重要,乐章间最好不要以掌声来中断情绪。

当然,这一传统彼时还主要围绕在德奥地区的音乐作品中,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很多民族乐派作曲家,如柴科夫斯基、格里格、拉赫玛尼诺夫,在他们的器乐协奏曲第一乐章收尾处通常都会掀起一个明确、辉煌、炫技的高潮,这时鼓掌也并不算错误。


不管怎么说,既然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大家最好还是遵循。对于比较陌生的作品,可以通过节目册中的乐章分曲来了解结构,也可在演出前做一些预习功课——实在没有把握、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乐章间隔、什么时候是全曲终结的情况下,可以耐住性子,等演奏家或指挥家明确示意结束、致谢,这时候再不吝掌声、疯狂喝彩!
除了“乐章之间,请勿鼓掌”外,在演出过程中观众更需要避免发出任何声响。因为音乐作为时间艺术和听觉艺术,有着比较强的特殊性——时间是不可逆的,所以现场演奏是无法重复的,它不像一幅油画或一尊雕塑,我们可以对着一处细节反复品咂——当下的声音一旦出现,就永远地属于过去。
无论是走动、交谈、还是手机铃声、不加以克制的咳嗽,都是应该避免的,这也是对舞台上艺术家的基本尊重。
想当年,受雇于贵族的“交响曲之父”约瑟夫·海顿可就经常因为台下贵族的不专心而感到困扰甚至气愤,面对着他们的觥筹交错、交头接耳、瞌睡走神,海顿在《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的第二乐章中以音乐的方式开了个精彩的玩笑,着实“吓”到了不少人。

另外,意大利歌剧有着类似京剧的“叫好儿”传统,特别是精彩炫技的大段咏叹调完成后,观众们会用意大利词语“Bravo!”(太棒了!)来表达对歌者的赞美,如果掌声与欢呼持续得够久,歌唱家甚至会与乐团重新演唱刚才的乐段。
当然,以德国人瓦格纳为代表的作曲家比较反对这种“破坏戏剧整体性”的做法,因此在他的歌剧作品中往往是不给观众留鼓掌的“气口儿”,尤其是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种以静谧而崇高的方式收束的剧作中,观众也可考虑不要过早鼓掌,让那份安静再持续得久一些……

今天的“观演礼仪”小科普就说这么多,希望大家收藏、转发,请身边所有想去听古典音乐演出的朋友们做好功课,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舞台上艺术家们的倾情演绎得到更完美的传递!
撰稿 / 高建
排版 / 智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