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方略看世界,乾坤圈里看乾坤: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伟人曾说:“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亦即,矛盾具有普遍性。换句话来说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综合辩证、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规律作用于宇宙一切事物,如果因某种原因,暂时还没发现事物另一面的矛盾关系,那就是我们对“无”的探索和认知还不够深入,还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领域。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既然我们还有那么多一“无”所知的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和发现,那我们就更应该在充分学好各种辩证法逻辑的基础上,再充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综合辩证方略的真实案例,以宏扬古圣先贤的辩证方略和阴阳思维之道,进而古为今用。

奇战:法曰:“ 敌虚,则我必为奇。”

正战:法曰:“ 非正兵,安能致远?。”

奇战

【原文】
凡战,所谓奇①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 知所备。如此,则胜。法曰:“敌虚,则我必为奇。”②

【注释】

①奇:与下篇《正战》之“正”构成一对相反相成的军事术语。“奇正”论,乃是我国 古代兵家研究克敌制胜的一种军事辩证理论。“奇正”之说虽最早见于《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但作为完全意义上的军事理论则始见于《孙子兵法·势篇》:“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 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孙子这里虽然既强调了奇正 二者相区别的一面,也肯定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一面,但对奇正概念的内涵却未展开论述。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在继承其先世孙武的军事思想基础上,对“奇正”论有了创新性 的阐发。他在《孙膑兵法·奇正篇》明确指出:“同,不是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又 说:“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可见,“正”是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是指特殊 的、变化的;在正常情况下是“正”者,在特殊情况下可变为“奇”,反之亦然。“奇正” 理论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大体上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在兵力部署上,担任警戒守备任务的 部队为正,担任机动出击的部队为奇;箝制敌人的部队为正,突出敌人的部队为奇。在作战 方式上,正面进攻为正,侧翼迂回为奇;明攻为正,暗袭为奇。在战术变换上,一般战法为 正,特殊战法为奇;常法为正,变法为奇,等等。本篇所讲的“奇”,是就战术战法而言。

②敌虚,则我必为奇: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意思是,发现敌人有虚弱之 点,我就采用出奇制胜战法袭击它。

【译文】
大凡战争中所说的用“奇”,指的是进攻敌人所无防备之处,出击敌人所未意想之时。 在与敌人交战之际,要采用惊扰其前而掩袭其后,声冲其东而实击其西的佯动战法,使敌人 迷茫失主而不知道怎样进行防备。这样作战,就能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发现敌人有虚弱 之点,我就一定采取出奇制胜战法袭击它。”

《奇战》旨在阐述作战中如何运用出奇制胜的原则和方法问题。它认为, 在对敌作战中,为了达成“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效果,应当采用“惊前掩后,冲东击西”的佯动惑敌的战法,使敌人对我无从防备。这样,就能战胜敌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是我国春秋末期大军事家孙武最早提出的战争名言,其实质是强调进攻的突然性问题。而要达到对敌实施攻击的突然性,则必须采用隐密而巧妙的战法,在敌人未曾意想之时,突然攻击其没有防备的薄弱环节,才能一举置敌人于死地,从而达成出奇制胜的作战目的。

邓艾偷渡阴平

【经典案例赏析】
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元帝曹奂下诏命令各路魏军征伐蜀国, 大将军文王司马昭担任总指挥,他派遣征西将军邓艾率部牵制蜀将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部截击妻维,使其不能退回蜀国内陆。邓艾则派天水郡太守王颀等将率部直接进攻姜维营垒,陇西郡太守牵弘从前面进行拦击,金城郡太守杨欣率部迂回甘松岭以侧击姜维背后。姜维听说魏将钟会所率诸军已经进入关中,于是引兵退还。魏将杨欣等率部跟踪追击到强川口,双方展开激战,姜维战败退走。姜维听说雍州刺史诸葛绪所部已经驻屯桥头截断了道路,便从孔函谷进入北道,打算从雍州刺史诸葛绪军背后绕过回蜀。诸葛绪获悉了姜维的行动企图后,立即退兵三十里。姜维率军进入北道三十里时,听说诸葛绪军已经退却,便又引 军折回,从桥头通过,诸葛绪也就随即急速返回进行拦截,但迟到一天而未赶上。姜维于是 引兵向东退却,回到剑阁进行防守;魏将钟会率兵进攻姜维,但没有能够取胜。邓艾这时上书献策说:“如今敌人已遭到挫折,我们应当乘势追击,从阴平小路经过汉时德阳亭直插涪 城,也就是从剑阁以西百余里绕道而进,前出至距成都三百里的地方,采用出奇制胜战法直捣敌国腹心地区。那么,防守剑阁的姜维军必定回援涪城,钟会所部就可从大道长驱直进; 如果剑阁的姜维军不回援,则接应涪城的援兵就很少了。兵书上说‘进攻敌人所无防备之处,出击敌人所未意想之时’。现在我们如能奇袭敌人空虚之处,击败蜀军则是必然之 势。”(是年十月)邓艾率军从阴平道进军通过了七百余里的无人地区,他们凿山开路,架设栈道;由于山高谷深,进军极为艰难,粮运将断,几乎陷入绝境。邓艾亲自以毡裹身,从 山上翻滚而下;将士们都攀树木爬悬崖,如同水中游鱼一个接一个地前进。邓艾部队先期进 至江油城,该地蜀军守将马邈不战而降。蜀国卫将军诸葛瞻获此消息后,把部队从涪城撤往 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军。邓艾派遣其子邓忠率部进攻蜀军右翼;司马师纂率部进攻蜀军 左翼。但邓忠和师纂出战不利,都退了回来,并且说:“敌人不可战胜。”邓艾一听大怒, 说:“生死存亡之分界,就在今天这一仗,哪有什么不可战胜之说!”邓艾怒责邓忠和师纂 等人,并要将他们斩首示众。邓忠和师纂赶紧重新出战,结果大败蜀军,击斩诸葛瞻和尚书 张遵等人,乘胜进抵成都城北之雒县。在魏军兵临成都的形势下,蜀国后主刘禅被迫派出使者向邓艾请降,魏军于是灭亡了蜀国。

正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道路不能通,粮饷不能进,推计①不能诱,利害不能惑,须用正兵②。正 兵者,拣士卒,利器械,明赏罚,信号令,且战且前,则胜矣。法曰:“非正兵,安能致远?”③

【注释】

①推计:谓行以计谋。唐本作“计谋”,王本及汪本作“诡计”,皆可。

②正兵:本篇这里是指经过选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采取“且战目前”、步步推 进的正面进攻的大部队。

③非正兵,安能致远: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若 非正兵,安能致远。”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前进道路不能畅通无阻,粮饷供应不能运进保障,所施计谋不能诱 敌就范,所设利害不能迷惑敌人,在这种情况下作战,就必须采用正兵作战。所谓“正兵”、是指使用经过选拔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赏罚严明、号令统一的正规大部队,采取 边打边进、步步为营的正面进攻战法,这样作战就能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不使用大 部队实施正面进攻战法,怎么能够进行远程作战呢!”

《正战》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使用“正兵”作战的问题。它认为,在道 路不能畅通,粮饷不能前运,计谋不能诱敌,利害不能惑敌的情况下,只有使用“正兵”, 即使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大部队,采取“且战且前”、步步推进的正规战法,才能深入 敌方,夺取胜利;否则,是无法实施远程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此篇与前篇《奇战》,从相反 相成的两个侧面,进一步论述了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兵力部署和作战方法而制敌取胜这 一具有普遍意义的作战指导原则问题,完全体现了孙子所揭示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 胜”、“战势不过奇正”(见《孙子兵法·势篇》)这一军事斗争的客观规律性。

南朝宋名将:檀道济

【经典案例赏析】

东晋将领檀道济随同中外大都督刘裕北伐后秦而担任晋军前锋指挥官,他率军正面进攻洛阳,采取(分进合击,步步推进的)正规战法,迅速攻城破垒,俘获敌人四千余人。这 时,有人建议将俘虏杀掉集中一起封土作高冢以炫耀晋军之武功。但檀道济却反对说:“讨伐罪恶,安抚人民,恰是今日应作之事。帝王的军队是以申张正义为法度,为什么一定要杀人?”随后将俘虏全部释放遣送回家。于是,后秦民众为之感化而欣悦,相继前来归附的人很多。

【阴阳之道、辩证方略看世界】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事实践的经验表明,战争不但是实力的较量,同时也是智慧的竞赛。所谓“世间万物皆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愚者反阴阳,智者转阴阳”,带兵之道首在于阴阳兼治,统筹兼顾,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厚此薄彼,执于一端,终将首尾不能兼顾,前后不能统一,带兵打仗的首要任务就在于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实际出发,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依据不同态势采取不同作战方式,以及根据事态的发展变化而适时转换攻守作战方式的思想,这正是兵法谋略中综合辩证作战谋略的鲜明特点之一。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对立统一、综合辩证的转化规律需要首先考量。

一、对战争中的胜与败问题的综合辩证关系:即胜败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规律。如打了胜仗,易产生“骄惰”“放佚”“怠忽”思想,这就成由胜转败的条件。把握了这一规律,对己可以防骄惰轻敌,对敌可诱而生骄,来促使胜败转化。这对今天的经济活动也有极其可贵的启发作用。

二、对战争中强弱众寡问题的综合辩证关系:即强弱众寡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规律。在对敌我兵力强弱众寡的分析中,充分利用古代兵法中“示形惑敌”的战法,启发人在临战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付各种不同形势。如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如何用“设虚形以分其势'之法,将劣势转变为优势;在我众敌寡的形势下,又如何“设虚形以分其势”和如何“置死地而战”激励战士拚死奋战精神的种种方法。

三、对战争中生与死问题的综合辩证关系:即战争中生与死的矛盾,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规律。贪生怕死,是生转化为死的条件;英勇奋战,是死转化为生的条件。

凡此种种,所体现的综合辩证思想,不仅能使我们体会用兵之妙,还能深得商战之法。

此文为东方既白《一阴一阳之谓道,辩证方略看世界》内容节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