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方根据胃食...
解密: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方
根据胃食管反流病两大病理学基础:酸反流和胃动力异常。
1.针对胃酸反流
在辨证基础上,多选加左金丸、乌贝散及失笑散。
A.左金丸取黄连之苦降,吴茱萸之辛开,专治肝经气分“火热郁结”之吞酸;
B.乌贝散取乌贼骨入肝活血,川贝母泄肝经郁热,并可化痰,专治肝经痰瘀之热;
C.失笑散则专入肝经活血化瘀,专治久治不愈之吞酸,是老中医之经验。
合并食管糜烂、溃疡者,为热毒瘀结化腐之证,常在清热解毒基础上,加三七粉、珍珠粉去瘀生新、敛疮生肌。
2.针对胃动力异常
症见胃脘堵闷,进食后加重,食欲减退,嗳气(打嗝)频频,属于中医胃痞范畴,西医属于胃动力障碍者。
根据改善胃脘胀满症状强度的大小,分为一、二、三线药:
A.一线药:主要有枳实、 苏梗、 陈皮、刀豆子、 旋覆花、 代赭石等;
B.二线药:主要有秦艽、威灵仙;
C.三线药:主要为黑丑、 白丑。
3.分步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与对比研究,结合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分级,配合与其对应的中医证型,分别予以对症治疗。
其大致思路如下:
A.I期 主要为肝胃不和,兼有郁热
食后胃脘胀满,或累及两胁,嗳气等为主,可有口苦,胸骨后烧心,泛酸——肝失疏泄、胃气壅滞。舌暗或稍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滑。
内镜下分级:反流性食管炎属LA-A,LA-B 级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抑酸
方药:四逆散+香苏散+乌贝散;疗程:一般为8-12周,以胃镜下黏膜愈合为标准。
B.II 期 主要为肝胃郁热,兼有血瘀阻络或肝胃阴虚
肝胃郁热证:
反复发作的胸骨后烧心、疼痛,或严重的胸中憋闷甚或有窒息感,口苦,烦躁,失眠,便秘,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弦滑数。
兼有瘀血阻络者,舌质暗有瘀斑,入夜发病,胸骨后疼痛且痛有定处;兼肝胃阴虚者,病程较长,口干较甚,舌质暗红,少苔。
内镜下分级:反流性食管炎属LA-C级
治法:清肝泄热,通腑降逆,及兼证的治疗
方药:化肝煎:青皮、陈皮、芍药、牡丹皮、炒栀子、泽泻、浙贝母。
兼证:胸骨后疼痛且夜晚发病或加重,舌质紫黯,有瘀点瘀斑,伴或不伴舌下络脉曲张及其他瘀血征象者——加五灵脂,生蒲黄,三七粉。
咽部异物感较重,痰涎壅盛,便秘者,——加瓜蒌、虎杖或生大黄,炒枳实,厚朴花。(联合西药治疗)。
C.III期 病情迁延,反复发作
伴有肝胃阴虚、瘀血阻络、痰湿阻滞等证型相互交搏,可见痰瘀互结、阴虚血瘀等证,正气渐现不足。以虚实夹杂为特点。
虚在肝胃阴虚,或有气虚;实在郁热、痰浊、血瘀。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内镜下分级:反流性食管炎属LA-D级
治法:清肝降逆、活血化痰
兼见瘀血阻络者:酌加丹参、檀香、砂仁、三七粉;兼见肝胃阴虚者加麦冬、五味子等益气养阴之味。
根据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患有食管裂孔疝的老年人因病情牵延难愈,多见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汤+乌贝散: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当归、海螵蛸、浙贝母、甘草。(联合西药治疗),疗程:8-12周。
(上述方法仅供参考,不得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