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究竟在说什么?
五一期间,到余姚参观了王阳明故居。

王阳明的政治感悟、学术成就、家风家训,得其一而不虚此行,在此不再累述。
本号今天讨论的是:格物致知,究竟在说什么?是否如王阳明所说,是“为善去恶”呢?

“格物致知”,最早见于《大学》,原文如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根据上文来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动作“,都是围绕着”明明德于天下“这个目的来进行的。
明德,指伟大的目标;明明德,就是让伟大目标彰显;明明德于天下,就是用让伟大的目标彰显于天下,造福百姓。换成美帝的话,就是向世界各地“输出普世价值”;换成前苏联的话,就是向全球各国“输出革命”。
那么做这件事情的,不是普通人,而是君王、皇帝。
那么这段话,是讲给君王、皇帝听的,或者是讲给想做君王、皇帝的人听的。
君王要将伟大的目标彰显于天下,该怎样做呢?
第一步,是“格物”。
什么是格物?
《说文解字》载:“格,木长貌。”格,就是长木棍。
本号前面多篇文章指出,“各‘的本意,指今天猫头鹰的一种——角鸮,象形猫头鹰站在洞口的情形。



而长木棍上面的枝桠,颇像角鸮头上的毛,属于木类,故名“格”。

用长木棍测量事物,是谓"格物“。
后来,长木棍演变成了长尺。

格,也就引申为测量、标准的意思。
格物,也就引申为去测量事物,即投身于实践之中。
第二步,是“致知”。
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致知,就是了解事物的相关知识和运行规律。
那么“格物致知”合在一起,即是投身于社会实践,以获得事物运行的内在规律,通俗的讲,就是“实践出真知”。
第三步,是“诚意”。
所谓“诚意”,是针对前面“明明德于天下”这个目标而言的,就是你要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要投入到这么一个伟大事业当中。
换成今天的话,就是要“坚定信念,不忘初心”。
第四步,是“正心”。
所谓“正心”,就是要端正心态,把注意力集中到伟大的目标上来。
换成今天的话,就是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五步,是“修身”。
修身,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把自己收拾干净,注意仪容仪表,引申为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换成今天的话,就是要身先垂范,正人先正己。
第六步,是“齐家”。
齐,在古代有一个意思是“和”。《集韵》载:“齐,和也。”
那么齐家,即是和家,把人际关系搞好,家庭上下和睦。
第七步,是“治国"。
治国,即是治理好一个国家。
第八步,是“平天下”。
这个就很好理解,就是威震天下,万国来朝。
那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
(一个好的领导,要使自己伟大的目标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必须首先要投身于社会实践;
投身于社会实践,才能了解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
了解了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才能坚定信念,不忘初心;
坚定信念,不忘出现,才能端正心态,集中精力搞建设;
心态端正了,才能身先垂范,以身作则;
身先垂范,一身作则,才能把人际关系捋顺,家庭和睦;
人际关系搞好了,家庭和睦了,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国家治理好了,才能在国际上有威望,才能万国来朝。
附:
儒家、道家、佛家的很多著作、思想,其本质上都是讲社会治理的,都是讲给管理者听的,其准则并不适用于普通的老百姓。
如果不在其位,而纠结其理,对时政品头论足,就不免会有壮志难酬、抑郁不得志的心态。
历史上的那些失意者,非政之过也,是其德不配其位也。屈原、岳飞、东林党、康梁等所谓“忧国忧民”者,不在其位而欲谋其政,皆属于此。
“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世上本无事,善恶一念间——
大公无私,你真的能做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