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式:智能上的百花盛开

蔡呈腾

---- 感受新课程之二

教育的功能有社会的属性和人(受教育者)的属性,人的属性立足于受教育者的两个全面: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新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我发现教育的人的属性除了面对学生的两个全面发展外,教师的发展也应该纳入其中(虽然说教师的发展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直以来,教师是园丁,教师是蜡烛,在辛勤劳动的过程中成就了别人,同时也毁灭了自己。这就是中国式的教育对教师的毁灭性后果!

这就是以教育的社会性属性为功能的对人的忽视的结果。也许在政治狂热的文革时代,我们的教师“可以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自己的终生”,甚至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成就别人而在所不惜。可是教师也是人,教师也有个人的需要,教师也有自己成长的需要。谁来成就教师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成就了教师的需要。

一、教师在课程的实施与创造的过程中成长。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课程管理由传统的中央集权改为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而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教师。

由于在教师的意识中,我们太习惯于“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了,而对于教学大纲以外的内容几乎是视而不见!这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吗?这符合学生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吗?

我们知道,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知识与技能仅仅是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一个载体,当然也是学生终生成长必备的基本知识。而这种基本知识随着时间的改革、地域的不同、时候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国家统一的课程往往是基本性的要求,而真正到某一地域性的学生身上时,这种基本要求往往与学生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

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比一些课程专家更了解自己的学生需要什么,更必须加强某一方面的教育,所以在校本课程的编制与实施方便加入自己的想法与创造。这是对学生发展人性的尊重。

在编制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从课程实施者的角度理解教学、学生与课堂,也从课程编制者的身分去理解课程实施的要求、心理、及必备素质!这是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大观念上的转变,也是对教育智能发展上的考验与锻炼,更是成长的过程。

二、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成长。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全新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单向的师生关系被新课程消磨殆尽,而复式的、多元的、网络式的师生关系正在酝酿而生。

在教学实践中,师与每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全面性的、多方位的,当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创设一定问题情境时,学生之间按照一定的程序与要求分工协作,为这个问题情境而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搜集资料与寻找证据、根据取得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分析与解释、总结问题的答案并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其中合作与交流贯穿着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已,如果是这样,教师的“成长”仅仅是建立在学生要求学习的有限的知识上,这对于受过专业教育的教师来说,简直是“用成人的智慧去做幼儿要做的事”。而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这服务包括在物质上为学生提供寻求资料与证据成为可能,也是在思维上帮学生调整正确的方向、开拓多渠道的发散性思维。换言之,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

在观察、亲自参与学生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具有前瞻性、预测性、创造性、开放性,它既不是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牢笼”,也不是给学生提供无目的的发散,而是以科学的态度、弹性的力度去规范师生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关键途径之一。

三、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反思过程中成长。

反思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教师成长的途径之一。

一些课改专业强调,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成长的途径与方法很多,但合适教师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并把经过反思的结果再实践再反思,已求使教学实践过程最优化。

每一节课后,反思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再反思后的再实践也不可缺少。

其实反思是一件愉快的事。

有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原来我们原以为自己经过精心准备的精彩教学过程原来是如此的“不堪一思”,进行反思后觉得还应该再设计再处理。

经过无数次的反思,反思成为了教师的一个必备的工作过程,一种必备的工作素质。

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