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窑的早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计其数的文化单元构成了五千年的绵长历史。其中的饮食文化,更是在炉火的烘焙中,散发出越来越诱人的四溢馨香。

今天,五月的晨风格外送爽,我要乘坐1路公交车前往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来品尝这里的特色早餐,来看看这里的居家美景。

1路公交车稳稳地行驶着,路上不停的上着下着不同的乘客。坐在我对面的几位六十开外的女性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们都是一身户外运动装扮,头上带着遮阳帽,有的人手里还拎着拐杖,她们愉快地交谈着。听谈话的内容,原来是到上窑森林公园去徒步的。

我有一种莫名其妙地欣慰,我总感觉上窑越来越蜚声淮南或是更远的地方,与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淮南人的持续的撰文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有一丝丝的关系。若想让别人青睐,首先需要自己高看自己!工作总是千头万绪,哪一项都离不开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参与!

那些徒步的人们和我一样提前一站,在上窑老街就下了车。道理很简单,来到上窑,谁不先去吃一顿这里的早餐呢?

今天,当我再次只身走在上窑老街上的时候,就好像来到了我的熟人社会,遍地都是我的好朋友,当然,这只是一种愉悦的心里感受,其实,我不认识这里的任何一个人。

我带着欣赏的眼光观察这里的一切。新鲜的蔬菜上市了,有翠绿的辣椒,圆圆的西红柿,晚熟的蚕豆躺在篮子里,紫色的洋葱头,新挖的土豆都喜气洋洋地被堆放在地上。

上窑镇的文明创建力度很大,经过集中整治,街道外墙被粉刷一新,门面被统一装饰,看上去整齐了许多,俨然一副旅游小镇的派头。不过,看到这种摆放在地上的成堆的货物,我没有觉得脏乱差,反而会悠然而生一种隔世的情感,仿佛看到了过去的岁月,那是一种令人怀旧的生活方式。

我的乡亲在这一片自由的土地上,完成了简便交易,然后骑着他们的车,带着他们的筐去吃一顿上窑的早餐,心满意足地各自回家,接着忙碌其他的事情。毕竟,地里沉甸甸的油菜正在收割,还有那黄澄澄的麦子,也在伸着头兴奋地四处张望着等待着被收获。

我一直提倡集中整治,规模经营。但是,我从来不否定这种简便的买卖形式。尤其是,当我看到一位年长的大爷蹲在街头,蹲在他的辣椒秧、茄子秧,还有几把刚刚割下的韭菜边上,端着饭碗吃一顿早餐的时候,我的心里,不对!是我的眼里酸酸的······我们似乎,不对!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这种可以随便摆放的区域,让他们自由的来,自由的去,自由的完成一次简便的交易,像露水一样自由地降临,像露水一样自然地蒸发。

拙朴也是音色类型,在生活的这场盛乐里面,不能缺少质朴的渺远的声音。因此,我要感谢上窑,在上窑的生活乐章里,还可以听到那份初始的萌动着生命原貌的成分,这其实是人性之音。

清晨的上窑老街,集市远还没有热闹起来。小镇居民最先忙碌的多是自己的早餐。走在老街上,时常可以看到有人手里领着塑料食品袋,里面装着三把两把刚出锅的金黄色的馓子。这是上窑早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遇到了熟人,拎着的袋子便被主人张开,这是在请人捏一根馓子尝一尝,于是,这一尝便尝出了情谊,便拉近了心理距离,便互通了最近的信息。

文化,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两个文字,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伴随着地域上的差异,饮食上的差异,文化就有了各自的标签。馓子和牛肉汤就是上窑饮食文化的重要标签。

馓子作为油炸食品,起源有多种说法,我曾在《毓秀淮南:赖山集印象》一文中,说它是回族群众发明的食品。因为回族群众擅长面食制作,比如馄饨、香祈、馓子都是他们发明并率先食用的。当时,寿县一中的李老师专门打电话给我,说馓子是汉族食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名士介子推才诞生的食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岁月一样绵长,融会贯通是大势所趋,早已融合你我成中华民族,这里没有必要深究。

馓子的做法有很多种,在我的老家怀远县,馓子都是死面的面条馓子,把子大,条子细,金黄香脆。当然,上窑曾是怀远县的辖区,两者一脉相承。不过,上窑的馓子已经和怀远县的馓子不一样了。这里的馓子是发面的油条馓子,形状扭成了麻花,把子小,条子却很粗。传承之中有变异,这就叫做发展。

上窑的馓子,有的金黄香脆,有的刚入锅不到十秒钟就被捞出,呈乳白色,软软的,叫做软条。软条用来卷水饼,非常好吃。

来这里卷软条水饼的人很多。我问摊主,这些人都是上窑人吧?摊主说上窑能有多少人,有许多是从外地过来的。我的心里又是一阵窃喜,感觉像是在夸我一般,因为我的脑细胞快速运作,得出结论还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在为上窑的复兴而做的各种各样的工作是有成效的。让外界了解上窑,让上窑人更喜欢上窑,我们还会继续这样做下去。

上窑的水饼卷馓子如果配上牛肉汤会锦上添花。淮南牛肉汤闻名遐迩,以田家庵老街北菜市的为正宗,上窑牛肉汤是淮南牛肉汤的一个重要组成。二者区别在于,北菜市的汤清,上窑的汤浓,亦如上窑人浓烈的情感。我是感情丰沛的人,更喜欢浓烈的牛肉汤。

在上窑,牛肉汤生意异常火爆。大人和孩子,走了一茬又会来了一波。当地人和外来者,坐满这一桌,又会坐满那一排。大家吃的精致,又吃的豪放。吃的悦目,又吃的怡情。一碗牛肉汤完全折射出上窑山养育的这一方人的饮食品质和审美体验,完全是碧波荡漾的高塘湖水哺育的这一方人释放的一场情感活动。

我们再来看“生活”一词,生活=生+活,先有生后有活。为了生,必须要吃,所以吃是刚性需求,无论王侯将相,还是乡野村民,谁能离开吃呢?

上窑的“吃”与众不同,这主要体现在早餐上,吃的随性,吃的豪放,吃的杂乱无章。这种杂乱,是忙碌的双手把土豆丝拌进了海带盆里。是透过热气腾腾的牛肉汤看到的满地用过的餐巾纸。是围着早餐摊的母亲一边眼看着水饼卷馓子,一边拽住多动的孩子。

在上窑,早餐就是一处微缩的景观,天性而自然,如果你有时间,不妨来到这里做一次观瞻。

《上窑的早餐》  2017.5.27

作者:崔小红,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

(0)

相关推荐

  • 舌尖上的唐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冰镇酸奶风靡全国

    引言 一聊到吃,有的吃货朋友们就要使劲咽口水了.中华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唐代的饮食文化又是如何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唐代人同样如此. 那么在饮食文化中,唐朝人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唐代的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相 ...

  • 品国学经典,绘精彩人生——洛宁县马店镇上窑小学4月德育工作回顾

    国学经典有着灿烂的篇章和飞扬的文采,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对孩子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国学经典诵读,能大大提高孩子的文化 ...

  • 游上窑山即景(新韵)

    文/邱奎 青木接云耸,森森不见天. 林深藏古寺,道阻通崖巅. 桥曲度流水,竹幽浮笼烟. 往来人未断,尽日意悠然. 上窑风韵 邱奎摄 上窑风韵 邱奎摄 上窑风韵 邱奎摄 上窑风韵 邱奎摄 2021.4. ...

  • 淮南风韵:上窑

    若想领略淮南风韵,务必成全上窑之行.上窑,位于淮南市大通区东北部,是毓秀淮南的东大门.这里有近十余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苍松翠柏逶迤山头,流岚雾霭浮沉谷底.为这座千年古镇涂上绿意盎然的一笔. 如果 ...

  • 绿色淮南:上窑镇

    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它显示出生命的状态.绿色淮南,就是森林覆盖率达29%的淮南市.它告诉你,无论春夏与秋冬,这里始终与绿色相拥! 在绿色淮南的怀抱中,有一座古老的小镇--上窑.它位于大通区东北部,坐落 ...

  • 隋唐古镇:上窑

    巨大的调色板 被洞山老寺的拂尘扫翻 绿色一览无余 泻向连绵的群山 上窑 一座隋唐小镇 背倚青山 俯视三万亩水面 一脸泰然 那里有高塘湖 春秋不停地渔舟唱晚 听醉了波光粼粼 用水墨的剪影望着日月一闪一闪 ...

  • 上窑的竹林

    <上窑的竹林> 崔小红 上窑有竹林吗?有,青翠一片深似海. 上个周末,<淮南子>研究会组织一群文化界的朋友徒步上窑,其中的竹林小分队由邵嘉.张永芝和我组成.她俩都是徒步高手,步 ...

  • 上窑有座蚂蚁山

    上窑有座蚂蚁山 崔小红 蚂蚁,渺小的微不足道,会被用作大山的名称吗?会,就在上窑镇,它是淮南市大通区与蚌埠市禹会区的界山.与之毗邻的山峰,还有猫山,狗山,狼洞山等. 如果通过卫星云图查找的话,只能看到 ...

  • 比鸡汤还鲜美的蘑菇汤,配上面条,早餐这样做,爽心一整天

    早餐口蘑素汤面,调味非常简单,比鸡汤还鲜美,既省时又营养.

  • 传承百年的热凉面,养活了上千家早餐店!#猜不出食材的美食#

    传承百年的热凉面,养活了上千家早餐店!#猜不出食材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