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新闻价值

(访谈提纲)

请同行们帮忙联系、推荐给媒体朋友。

■ 何二元,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语文专职教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个人网站“大学语文研究”(www.eyjx.com,现为学会官网),微信公众号:大学语文终身义工。

■ 缘起。朋友将要写《大学语文40年新闻报道史》文章,很重视我对大学语文研究的新闻价值,希望能把这些研究转变为新闻语言,以方便引用。

■ 大学语文是极具新闻价值的一门学科。前些年有关“民国大师教大学国文”的新闻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只有一本,即我的《民国大学国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出版时书名改为“现代大学国文教育”)。港澳台大学语文也有很大的新闻价值,我有系列文章《台湾地区大学语文一瞥》《香港特区大学语文一瞥》《澳门特区大学语文一瞥》(后两篇尚未发表)。大陆高校重开大学语文40年,新闻事件不断,如2004年关于“大学语文遭遇边缘化困境”的报道;2007年关于“教育部发文必修大学语文”的社会集体误读;2013年人民大学的“大学语文必修改选修”,都曾引起社会轰动。

■ 中国语文教育历来新闻不断,牵动千家万户。上世纪末更有“拯救中国语文教育”的社会大讨论。但是这个话题只有从大学语文切入才讲得清楚。马克思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中国现代语文学科是分科教育的产物,但是中小学教育分科不细,语文课仍兼及文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课程性质比较模糊。这个问题只有从大学语文研究入手才能真正解决。我在2012年年会曾发表《大学语文是拯救中国语文教育的一把钥匙》。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传统教育文史哲不分,整个就是一个“大语文”。1904年“癸卯学制”开始引进现代分科教育,这是中国现代学制的起点,也是现代语文学科的起点。必须研究中国现代语文学科在起点上发生了什么,必须研究中国现代语文学科的“初心”是什么。今天很多推崇“大语文”的研究文章和新闻报道对此显然缺乏研究。

■ 现代语文学科是“形式训练学科”。中国现代学制,传统“大语文”的内容一一独立成专门的学科,现代语文学科只剩下一个“形式训练”框架,它以所有其他学科的内容为内容,凭借这些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同时为这些学科提供语文学习工具。——这是我的独家观点。

■ 形式为内容服务。语文不能上成内容课,上成内容课就是上成其他学科的课,《论语》是哲学课,《诗经》是文学课,《史记》是历史课,《水经注》是地理课……独独不是语文课,这是中国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但是并不等于要搞“形式主义”,而是说语文形式要为所有其他学科的内容服务,乃至为整个社会人生服务。

■ 这一理论视角可以解释很多新闻事件。譬如“大学人文”冲击大学语文,“大学文学”冲击大学语文,那是首先我们自己把大学语文上成了人文课,上成了文学课。譬如“应用写作”冲击大学语文,“创意写作”冲击大学语文,那是因为大学语文放弃了本应承担的“听说读写”训练任务。

■ 大学语文向内转。所以我在2014年提出“大学语文向内转”的口号,就是大学语文不能光是对外呼吁,诸如领导不重视,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等等,大学语文的问题在自身。大学语文要转向自身研究,弄清楚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中小学语文有数百种《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论》方面的专著,这是中小学语文学科得以成立的依据,大学语文目前一种也没有,这是导致其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

■ 危机与机遇同在,大学语文是要出大师的学科。人们经常问今天为什么不出大师?并往往归咎于社会制度等外在原因。实际上出大师是有内在条件的,就是学科草创时期容易出大师,民国批量出大师,是中国现代学制拓荒时期的特殊现象。现在这个时期过去了,但是大学语文还有机会,这个工作至今还没有人做。本来应该是大学出大师(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现在中小学语文都有大师(很多“跟大师学语文”之类的丛书可以证明),大学语文反而没有,对此媒体要多宣传,甚至可以“炒作”这个话题。

■ 媒体报道要突出正能量。大学语文不缺乏正能量信息,譬如我最近去兰州交大开会,他们几十年一贯制全校必修、必选大学语文课,会上又听说塔里木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明年也都要全校开设大学语文课。还有教育部方面的信息,去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9类本科专业必修大学语文课;今年又发布《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要求所有高职院校都必修大学语文课。但是很少看到媒体跟进这样的正能量报道。我曾问过某报记者,他回答说负面消息才更吸引人关注。

■ 媒体要重视新闻的社会效应。并不是要媒体报喜不报忧,而是要多考虑社会效应。据我所知,人民大学就是过多报道大学语文课的负面消息,导致“必修变为选修”。事实告诉我们,一门课总是给学校抹黑,就容易陷入困境,甚至被取消;反之假如能为学校加分添彩,就能引起领导重视,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这方面媒体的作用是很大的。

■ 新闻报道也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媒体当然要揭示社会问题,如2004年《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对大学语文的报道,都产生很大的社会效应。但是提出问题之后,还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跟进。当然不是要媒体越厨代庖,而是要关注所提出问题的后续研究和解决。这方面的信息是很多的,应该成为今后大学语文新闻报道的主流。

■ 大学语文的新闻价值问题还有很多,欢迎媒体朋友随时安排访谈。

2019年10月22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