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艺小众又有逼格的名言

朱光潜
作家名片:
朱光潜,字孟实,安徽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作为一位自由知识分子,无论从事教育工作,还是讨论自由之美,他都以自由为旨归。倡导在不自由的时代呼吁自由,在不美的时代寻求美。其主要作品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美学原理》《谈美》等。
名句1:
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的人往往有一套自宽自解的话,就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诿到环境。明明是自己无能,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显本领,明明是自己甘心做坏人,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做好人。普通人的毛病在责人太严责己太宽。埋怨环境还由于缺乏自省自责的习惯。——《谈修养》
名句2: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名句3: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梁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谈美》
名句4:
我常分析中国社会的病根,觉得它可以归原到一个字——懒。懒,所以萎靡因循,遇应
该做的事拿不出一点勇气去做;懒,所以马虎苟且,遇不应该做的事拿不出一点勇气去决定不做;懒,于是对一切事情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遇事偷安取巧,逐渐走到人格的堕落。——《谈修养》
名句5: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天资与修养》
名句解读:
当今社会有一个热词叫做“吐槽”,名言1很适合给这类喜欢吐槽的人看,便于其自省。一般来说,我们分析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从哲学上讲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进行,而内因显然是更重要的原因。而吐槽的模式一般是将不如意的事情归因于外部,这显然是一种推诿责任的表现,“明明是自己无能,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显本领,明明是自己甘心做坏人,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做好人”显然已经触及到了这类人的本质,也就是“自己无能”和“自己甘心做坏人”,而如果推诿到环境有一个“好处”就是“自宽自解”,从外部来讲还可以迷惑他人。但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对自己来说是丢失“自省自责”,当然也就放弃了自我成长和进步的机会,而另外一方面也会给他人造成影响和伤害。其实,不管我们面对什么处境,不管我们的内心多么矛盾,我们总有选择,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示例:
韩愈认为“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但是偏偏有那么一种人,出了问题总是第一个把责任拖到别人身上,却找理有为自己开脱,这种状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其本质是什么呢?朱光潜在《谈修养》中就曾犀利地指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的人往往有一套自宽自解的话,就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诿到环境。明明是自己无能,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显本领,明明是自己甘心做坏人,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做好人。普通人的毛病在责人太严责己太宽。埋怨环境还由于缺乏自省自责的习惯”。

卢梭

作家名片:
让·雅克·卢梭,瑞士裔的法国思想家、哲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和作曲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法国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他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其主要代表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
名句1:
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光阴的流逝而仅仅掌握现在,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说自己得到了幸福。——《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名句2:
十岁受诱于饼干,二十岁受诱于情人,三十岁受诱于快乐,四十岁受诱于野心,五十岁受诱于贪婪。人,到底何年何月才会只追求睿智?——《爱弥儿》
名句3:
这时,我向上帝祈祷:“你为什么把我造的这么软弱。”但是上帝并不管这些,只是对着我的良心说:“我确是把你造的太弱,使你在深渊中不能自救,但我曾把你造的挺坚强,让你别陷进去。”——《忏悔录》
名句4:
邪恶进攻正直的心灵,从来不是那么大张旗鼓的,它总是想法子来偷袭,总戴着某种诡辩的面具,还时常披着某道德的外衣。——《忏悔录》
名句5:
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而且,一个人一旦达到有理智的年龄,可以自行判断维护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时,他就从这时候起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契约论》
名句解读:
描述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契约论》是卢梭最为人知的著作,这本书后来成为了反映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卢梭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从名言5中可以读到启蒙运动中“人”的觉醒这层意味。“首要法则”和“首要关怀”都指向人自身,这就充分肯定了人的重要性,肯定了其价值与意义。而律所还大胆地宣称“一个人一旦达到有理智的年龄,可以自行判断维护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时,他就从这时候起成为自己的主人”,这句化本质上指明了“成为自己的主人”的重要性。放到当时的语境中,这句中的人是与“君”“神”相对的,启蒙主义学者在政治上抨击君权神授的观点,宣传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立宪为本的思想;在宗教上,主张以理性取代上帝的启示,呼吁宗教宽容,并由此产生了自然神论、无神论。启蒙运动的发展,动摇了专制主义的统治,使民主、自由、理性的思想得到传播。
示例: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应该把自己放在首位,也允许别人把自己放在首位,正如卢梭曾言,“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而且,一个人一旦达到有理智的年龄,可以自行判断维护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时,他就从这时候起成为自己的主人”,生而为人,首先要聚焦自我,成全自我,即便在群体中,也是先有成熟的自我,才能构建和谐的群体。那种打着为别人好,却又处处是为着满足自我需求的人,应该明白不要将焦点放到他人的身上,同时也要给予他人以空间。

阿尔贝·加缪

作家名片:
  阿尔贝·加缪,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曾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有《局外人》《西西弗神话》《鼠疫》等。
名句1: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反抗者》
名句2:
世上的罪恶差不多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没有见识的善良愿望会同罪恶带来同样多的损害。人总是好的比坏的多,实际问题并不在这里。但人的无知程度却有高低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美德和邪恶的分野,而最无可救药的邪恶是这样的一种愚昧无知:自认为什么都知道,于是乎就认为有权杀人。杀人凶犯的灵魂是盲目的,如果没有真知灼见,也就没有真正的善良和崇高的仁爱。——《鼠疫》
名句3:
活着,带着世界赋予我们的裂痕去生活,去用残损的手掌抚平彼此的创痕,固执地迎向幸福。因为没有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而只要竭尽全力就应该是幸福的,拥抱当下的光明,不寄希望于空渺的乌托邦,振奋昂扬,因为生存本身就是对荒诞最有力的反抗。——《西西弗神话》
名句4:
过分重视高尚行为,结果反而会变成对罪恶间接而有力的褒扬。因为那样做会让人猜想,高尚行为如此可贵,只因它寥若晨星,所以狠心和冷漠才是人类行为更经常的动力。——《鼠疫》
名句5:
忧伤者有两种忧伤的理由,要么他们无知识,要么他们抱希望。——《唐璜主义》
名句解读:
《鼠疫》是作家加缪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作品表现的是一个小镇在遭到了鼠疫之后人们的种种表现,最后虽然鼠疫平息但是人们心中的创伤却无可退却。从《鼠疫》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人性的多个方面,有面对困难时选择逃避的人,也有面对困难时即使没有什么希望但仍要与之一战的人。无论是哪一种人,他们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从存在即合理出发来理解名言4可能对于考生来说更加容易一些。高尚行为,不管在处于哪种价值体系当中,应该说都是备受推崇的,所以加缪这句话一开始容易让人费解,但是聚焦于“过分”两个字结合名句所阐释的理由,不难理解这句话的见解独到。不管是秉承凡事适度的原则,还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这一点看似违背常理的认知都非常可贵。考生除了理解这个句子,也不妨学点加缪说理的这种“反其道行之”,如此往往能在无人处发现风景。
示例:
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特别推崇“德”的力量,也特别崇尚“德高望重”的人,毋庸置疑,法制之外,德行应该是人们心中的一个天平,对人们的言行可以起到约束作用。但萨特却偏偏反其道而行,提出“过分重视高尚行为,结果反而会变成对罪恶间接而有力的褒扬。因为那样做会让人猜想,高尚行为如此可贵,只因它寥若晨星,所以狠心和冷漠才是人类行为更经常的动力”。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讲究一个度,所谓“高处不胜寒”,萨特的见解,显然是非常又识见的。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作家名片: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原本学医,后转而致力写作。毛姆属于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常以冷静、客观乃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基调超然,带讽刺和怜悯意味,在国内外拥有大量读者。写有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卡苏里那树》、《阿金》等。
名句1:
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月亮与六便士》
名句2:
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对付的是你的时刻想要冲出来想要出风头的小聪明。——《月亮与六便士》
名句3:
我知道我将会不得不让自己对如此度过的一生感到心酸的悔恨,但是我否认这悔恨同我自己有什么关系。我现在,身体虚弱,老态龙钟,贫病交加,行将就木,可是还紧紧地把灵魂抓在我手里,我没什么好悔恨的。——《人生的枷锁》
名句4:
记住,分内之事、举手之劳并不值得夸耀,那是赋予你的责任,就像手脏时要洗一样理所当然。唯一弥足珍贵的是对责任的爱,当爱与责任合而为一,你就将是崇高的。你将享受一种无法言表的幸福。——《面纱》
名句5:
我要生活在世界上,爱这世界上的一切,什么都不能伤害我,什么都不必伤害我,我愿意接受形形式式的生活,不管它是怎样忧伤痛苦;我觉得只有生生不息,一个生命接一个生命才能满足我的企求,我的活力,我的好奇心。——《刀锋》
名句解读:
“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选自毛姆的名著《月亮与六便士》。很多高中生都阅读过这本书,书中有很多机智的名言,这应该算是其中有名的一则。毛姆对于人性有一种深刻的洞察,对于人性切不可作肤浅的理解,如此不但会让自己的对于中的人与事的理解过于表面,同时也会使得自我塑造走向单一。与此同时,虽然毛姆的小说中时常流露出对于负面人性的嘲讽,但是立足于整本书,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写作者对于笔下人物的悲悯情怀,而这种对于人性复杂的理解同时也是在告诫读者对于他人、对于生活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同情,一个人既要有犀利的眼光,要能看到“真挚中的做作”“高尚中的卑鄙”,同时也要有一种宽容,要认可“在邪恶里的美德”。
示例: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有时候我们容易带着偏颇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或者说去要求别人。但人性是复杂的,正如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所说,“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世事洞明,就是要透过现象去看待本质,能够洞察得了邪恶,也能够体察到美德,也能包容得了缺点,能欣赏得了优点。当然,他人也是一面镜子,照别人的同时也不妨照照自己,对自己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王小波

作家名片:
王小波,出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出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后与李银河结婚。他同时也是当代最有争议,又最富才情的作家。其文学价值观和表达方式非常有个人特色。有人评价他是“天生神童”,也有人批驳他是“文坛异端”,至于他究竟是怎样的人,则需读者自行进入其书中好好领悟。代表作有《黄金时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等。
名句1: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思维的乐趣》
名句2: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思维的乐趣》
名句3:
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于是我开始存下了一点希望——如果我能做到,那么我就战胜了寂寞的命运。——《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
名句4:
忽然之间心底涌起强烈的渴望,前所未有: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当作一百世一样。这里的道理很明白: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无论如何,我要为自己负起责任。——《三十而立》
名句5:
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将来,他生活在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学习,那就只能生活在现时现世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得很。——《思维的乐趣》
名句解读: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出自王小波的《思维的乐趣》,看题目这本书主要是讲“思维”的,但是这句名言却在肯定“学习”,这就牵涉到“思想”和“学习”的关系。高中生对于《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亡,思而不学则殆”一定不陌生,可以与王小波的名言联系着看待。从两句名言的相同点不难看出,“思想”和“学习”是对立的,因为“思想”来自于内部,来源于自身,而“学习”则主要是外物和他人作为对象,来源外部。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思想”要想有内容,必须到外部去寻求,所以王小波才说“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欲望”二字表明是自发的、主动的,且这种意愿是强烈的,因为学习是思想的基础。但是如果只有学而没有思,那么自我的参与是有限的,思想是学习的延伸,是对学习的检验,而这种延伸和检验又需要投入到实践中去,如果能固化为新的学习内容,则是第一轮学习和思想的成果了,如此良性循坏,方为真正有效的思维活动,这样一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讲《思维的乐趣》,要把学习纳入讲解系统了,因为学习原本就属于思维的一个环节。
示例:
思与学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两条重要路径。但是思与学之间哪个更重要呢?相比起来,也许很多人更喜欢天马行空的思考,很多发明创造和科学创建也是在思考想象中萌发的,但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的是,思考与学习应该是不可分割的,在思考中提出的创建也必定有先前的学习作为积淀,在创意萌发后也需要有继续学习、实践作为支撑,且循环以再思考。先贤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话应该说辩证地概括了思与学的关系,但窃以为王小波的理念也值得重视,“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脱离了踏实学习的天马行空会让人陷入海市蜃楼的思想狂欢当中,找不到来路,寻不到归途,摸不到出口。

加西亚·马尔克斯

作家名片: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评论家曾评价马尔克斯:“他的小说以丰富的想象编织了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相辉映的世界,反映了一个大陆的生命与矛盾。”其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丰富,《霍乱时期的爱情》《百年孤独》《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最广为人知的几部。
名句1: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百年孤独》
名句2:
趁年轻,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尽力去尝遍所有痛苦,这种事可不是一辈子什么时候都会遇到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名句3:
当时,他还太年轻, 还不知道内心的记忆会把不好的东西抹掉, 而把好的东西更加美化, 正是因为这种功能,我们才对过去记忆犹新。——《霍乱时期的爱情》
名句4:
上帝呀,如果我有一颗心,我会将仇恨写在冰上,然后期待太阳的升起;我会用凡高的梦在星星上画一首贝内德第的诗,而塞莱特的歌会是将是我献给月亮的小夜曲。我会用泪水浇灌玫瑰,以此体味花刺的痛苦和花瓣的亲吻……——《马尔克斯的告别信》
名句5:
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百年孤独》
名句解读:
“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出自高中生非常熟悉的《百年孤独》,虽然不一定非常深刻地理解这本书,但是这本书确实在很多高中生的阅读榜单上。名句围绕着“孤独”展开,首先描述出了“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的现象,然后写出了他们的应对策略是“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而后揭示结果是“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点出了“群居”并不是缓解孤独的有效方式,“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启示马尔克斯认为学会享受孤独,与“孤独”和平相处才是正确的方式,寂寞从来都不是问题,而是生活的本质,想要去解决孤独这个问题,本身才是最大的问题。考生也许会认为引用这句话会让自己的作文显得特别深邃,但是切忌为引用而引用,任何不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生搬硬套都是对名言“耍流氓”。
示例:
孤独是大多数人的常态,在当代人来说又是一个贬义词,习惯于宅的年轻人无法像深居简出的康德和深入丛林的梭罗那样的享受孤独,对于他们而已,孤独是需要派遣的,而虚拟就成为了他们的出口,但是正如写尽了孤独的马尔克斯在经典著作《百年孤独》中所说,“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要记住“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人只有学会跟孤独相处,才能真正地享受自由、拥抱自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