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草”—手掌参是藏族人的宝贝!其历史记载及传说与文化【一点资讯】

手掌参,又称手参、掌参、手耳参、佛手参,为兰科植物手参或粗脉手参的块根。青藏高原稀有药材,生长在海拔3000-4000米高山灌木丛中,因为外形像手掌而得名,主要用于药物。是一种药用植物。国内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东南部、四川西部至北部、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察隅)。国外在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至欧洲一些国家也有。

一、藏药手掌参的原产地

药物手参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华北及陕西、宁夏、新疆、山西、内蒙古、四川等省区,生长在山野的阴坡、草甸、林间草地。因其地下单一肉质块根肥厚,有4至6指状分裂,形同手掌而得名。手参株高30至80厘米,叶片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0至30厘米,宽约 1厘米。6至7月份从中抽生出穗状花序,开粉红泛白色小花,很美。8至9月长圆形蒴果成熟。手参地下根浅,性偏阴,耐寒,稍耐水渍。喜掺合细沙的草炭土,腐殖质土和肥沃的山地黑土,稍耐碱。手参能耐-30℃严寒,在黑龙江省区冬季也能室外露地越冬。可家种,而藏旺拉(手参)只生长在青藏高原雪域上。世代以来,高原人民一直视藏旺拉为上苍赐给人间的吉祥物和长生草。

神秘的青藏高原被人们称为第三极,也是人类最后未被污染的净土之一,稀世珍宝藏旺拉,以顽强的生命力,生长在海拔3800-5000米的极限区域内。复杂的地段、丰富的矿物质土壤、特殊的高原气候、强烈的太阳紫外线辐射,漫长的生长周期,极小的生长区域,造就了物质和人工无法全成的特殊成份,并具有奇特的调节人体生理平衡,强身健体,激活肌体活力和显著的抗衰老、抗缺氧、抗疲劳功能。过去仅供高僧活佛享用,一般民众只能采一枝半叶,奉若神明,供于家中,寓意身体强壮,人丁兴旺。

二、中国药典中对手掌参的记载

在中国许多古典的医学经典中对手参都有相关的记载:《神异志,西荒经》载,昆仑西有物焉,其状如掌,而指无甲,遇水则壮,寸许,天使其然独为王母食之物。《四部药典》载佛手参,强身体,补精液。《度母本草》:“滋补强身,延年益寿。”《妙音本草》:“补肾,安神增智,壮阳,壮体。”《篮琉璃》:“补身,生精。”《篮琉璃》:“佛手参,生精壮阳,增生体力,大补元气安神增智,延年益寿。惟其量少而不可多得,虽药性温和但药力持久。”,藏旺拉、生精、壮阳、增生体力,大补元气,延年益寿。

三、药王与手掌参的故事以及关于手掌参(藏语旺拉)的传说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为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人。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是集唐代以前中医药学大成之百科全书,被称为“药王”。

相传孙思邈在太白山采了许多名贵药材,其中包括太白山的特产——人参。不料人参成了精,趁人不在,偷偷地逃离太白山。孙思邈回来一看,不见人参,就四处寻找,后闻知它向东北方向逃跑了,便紧紧尾追。一直追到东北长白山,才追上人参精,人参见到孙思邈,就慌了手脚,支支吾吾。孙思邈劝其回去,人参怎么也不肯。一气之下,孙思邈取出一条绳子,捆住人参的双手往回拉。人参不走,他就使劲地拉着走,一直拉到太白山。然而回头一看,不见了人参,只剩下人参精的两只手,无奈孙思邈便把它种在太白山上。从此原本在太白山生长的人参就成了“手掌参。”

旺拉是手掌参的藏语,属于人参的一种,形状酷似僧侣手掌而得其美名——“佛手参”,被誉为“沙漠人参”,因生长缓慢而显得十分珍贵,尤以青藏高原所产为佳,有“不老草”之称。

在藏民中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旺拉'的故事,传说中'旺拉'得天地造化寄雪域仙境而生,能逃遁换形,可帮助膝下无儿的家庭,以继人伦之序。旺拉,具有补肾补虚,生精添髓,理气润肺的药用价值,各界人士倍加赞美。历史学家说:藏旺拉是历史长河中稀有的珍品和动人的故事。宗教界人士说:藏旺拉是昆仑山上的圣品和天地间的造化。喇嘛们说:天使其然独为玉皇王母食之。药王帝玛尔说:惟其量小不可多得。藏族同胞说:藏旺拉。

藏医学中, 藏药旺拉( 全译为“昂保拉巴” 、“昂保洛巴” 等) 的主要原植物即是手参。昂保拉巴( 手掌参 ) 和西介拉巴(盘龙参)。传说,从前,帝释之子昂保多丹的手被蛇头药叉之子西介一 箭射断。在箭发出之时,昂保多丹挥剑砍断西介之 手。昂保多丹之断手成握剑状掉在地上,由于祈愿,手在地中生根,剑在地面成苗,生出了手掌参。西介之断手成握箭状, 手指生成根, 手指断痕上箭生成苗,生出了盘龙参。

四、手掌参的发展现状

手掌参在全世界的分布较广但数量极少,自然繁殖十分困难,特别是近年来乱采滥挖,造成了手参资源的急剧减少,现已被《涉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YTES) 为二级珍稀药用植物。

而且目前国内外对该植物在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且迄今为止尚未明确该植物发挥功能主治的活性成分。临床上代用、混用情况严重,已影响了传统生药的临床疗效。

参考资料:

<1>、《药王故事集》;

<2>、《神异志,西荒经》;

<3>、《四部药典》;

<4>、《度母本草》;

<5>、《篮琉璃》;

<6>、《篮琉璃》;

<7>、《植物的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