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此前,「导筒directube」梳理了第十三屇上海双年展的特别呈现单元——由实验影像中心(CEF)、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联合策划并举办的特别活动——「特写——当代影像的思考与实践」“刁亦男 x 双雪涛:暗处里寻找微火”的对谈文字——📎刁亦男 x 双雪涛:用浪漫主义的微光照亮黑暗,本篇内容将为两位嘉宾答观众提问环节。
本场对话时长约80分钟,主持人余雅琴
鸣谢实验影像中心(CEF)
鸣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
刁亦男 x 双雪涛答观众提问(4250字,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Q1:想请问双雪涛老师,在阅读您《刺杀小说家》这篇作品的时候,它的开头让我先联想到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核心主题上又感觉像鲁迅先生的《铸剑》,我想请问这两位作家对您是否存在一种写作上的影响?双雪涛:我觉得您特别敏锐,我当时写小说的时候是处于特别迷恋村上春树的阶段,那一两年把他所有的作品看了大半。鲁迅先生的《铸剑》我是高中看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它让我觉得这和学校课本里的鲁迅不是同一个鲁迅。
努里·比格·锡兰《小亚细亚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 (2011) 截帧Q11:想问刁亦男导演,以后有没有可能您会拿到别人的文学剧本或小说来做自己的一个尝试?刁亦男:如果现在还能写,当然是自己写,不排斥好的剧本到你手里去拍,因为很多好的导演也是跟好的编剧合作。比如说黑泽明导演他就跟一位叫桥本忍的编剧合作。当然我们中国也有很多优秀的编剧,但是现在的编剧都当导演了,我们只能是自己写。所以好的编剧非常重要。导演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跟编剧合作,其实在专业的导演课里有这一环,就是怎样把你的想法跟编剧沟通,你们俩一起工作,能够完成一个最后完成拍摄的剧本。这也是导演本身需要做的工作,不可能剧本一到你手里就完完全全是天衣无缝的、你想拍的东西。Q12:想问双雪涛老师,最近有很多东北作家像班宇、郑执,还有您的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这些发生在东北地方的的故事被改编成的原因您的理解是什么?是否是因为东北的小人物的变化更容易引起共情呢?双雪涛:我觉得首先东北出现了一些优秀的青年作家,这是特别好的一个事儿。因为东北本来就有很好的“语言资源”。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并不写作,但口语表达,讲故事的能力很强。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书面和口头完全是两个东西,它在本质上彻底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