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不应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李芳芳

昨日,四川观察短视频平台发布一则视频,标题为:“留守妈妈”给留守儿童们买香蕉,成绩差的他主动拿走了“坏香蕉”。视频中,孩子们排队自助领香蕉,其中一个小男孩主动拿走了一个果皮不完整的香蕉。视频拍摄者称虽然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差,“平时也调皮捣蛋”,但还是被这一幕感动了。

对此,有网友留言表示:“成绩差和善良也不冲突啊。”这个评论得到了上万的点赞。在学校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成绩是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好”学生和“差”学生也常常因成绩自动归类。但是,中小学生的判断力、感知力尚未成熟,很容易因这种归类影响对自身的认知。

要改善这一现状,首先要把“唯分数论”的评价倾向拉回正轨。

分数高低并不能体现个体的综合素质,学生作为“被塑造”的个体,学校和老师承担的是“个性”教育的重担。不是每一位学生都需要成为100分孩子,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和评价应与时俱进,要多元化。

学校、老师、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评价时,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培养和引导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其营造宽松的学校环境。包容的学习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这种空间和可能性也会反作用于学习环境的改善,使教育发展陷入良性循环。

诚然,社会需要一项标准筛选人才,就当前来看,成绩依旧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标准。中高考的考核制度和筛选机制,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评价标准,学生对自身的评价也很容易陷入“唯分数”的倾向。在当前环境下,学校和家长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看待目前的评价倾向。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发现和培养自身优势,以更好适应当下的竞争环境。

(作者李芳芳,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