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伦灿:文化隐喻,力争最大限度保留其文化特征

文化隐喻引自《文化隐喻:选读、研究转译及评论》一书。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或者非常具有特色的风俗、现象或活动并使得他们和其他民族区别开来的特征。

隐喻的产生离不开语言发源地区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语言中的文化隐喻不能完全对等,所以我们可以依据各自文化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理解,力争做到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文化特征。

例如,由于语言本身是一种动态的事物,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所以中医典籍语言中的大部分文化隐喻现象实质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动态变化的隐喻。根据“取象比类”这一中医思维模式,中医典籍中的隐喻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1象多类”,即由取的1种“象”可以类推到多种“类”:例如,阴阳学说,最初古人用阴阳来类比男女不同性别,男为阳,女为阴;后来用阴阳来类比疾病症状:具有色红、炎上、趋动、温热、灼津等特征的病症属阳症;而具有色暗、向下、趋静、寒冷、凝结、抑火等病症的则属阴症。二是“多象多类”,即由“1象”到“2象”再到“3象”,再分别到多“类”:例如,五脏中的“肝”被取象为五行中的“木”象, 而自然界的“风”是可以吹动树木花草的,所以肝脏也就有了能使人的身体四肢摆动的功能,仿佛树叶被风吹动一样。

1 施莹莹,中医典籍语言中的隐喻文化特征及其英译策略,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07),181-181+183。

谢伦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微信公众号:文化工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