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0读书|雨秋
2020,这个特殊的年份里,突然就多了不少的时间,或许是一种补偿。也是在这年开始时,重拾了“笔记”的习惯,不然,依我的记性,是万记不得自己到底读过什么书了。
书读的,本不应是书名、人名,而应是思想、人生。
综这一年,林林总总,读书近百册,收获颇丰。有些书是重读,只是如今再读,和当年读时,早已不同心境,不同环境,所悟也不相同。如《三言两拍》《红楼梦》《悲惨世界》及武侠系列等。
也有不少的新读之书。其中《我们在奥斯维辛》和《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最令我震撼。后者,我竟不敢马上去看它的下一部,那种悲凉无力感,令我连笔记都不知如何传达。


美国的儿童作家,总能所一个很深刻的主题,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而更为重要的是,个人以为,他们是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待,来书写,来记录。

历史类书籍,一向是我很少涉及的,也令我总有“畏难”的心理。去年读《万历十五年》、《马伯庸笑翻中国史》等,对我来说,是打开另一个天地。《极简中国史》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中间读过好多好多本其他类书籍,做了好多好多页笔记。这个过程,是万分值得的。

看了不少的儿童读本。其实不能用“儿童”称呼,这些书里一样让我获得很多。一本书适合什么样的年龄?这本是一个伪命题。除开在低龄阶段会多些忌讳外,其他的时候,书不分男女老幼。恰如读《怪奇事务所》,非常简单的小书,只是一些冷知识,但当它和图片相结合时,魅力就是我一气看完,五年级学生看了几个月都看不腻。
当然,今年还有一件事值得记一记,不是因为重新“记笔记”,而是开始“读书”。在喜马拉雅上,“读”了两本书——


讲真,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则是自己极浓的乡音——闽南腔;二则是长时间的坚持——每天读一章,读了四个月。也感谢打开收听的朋友们,让耳朵怀孕是不可能的,不过,让耳朵长茧是有可能的。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相信每一个时间都有自己的意义。
(麦芽儿,慢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