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杜牧

陆游才说'犹及清明可到家,转眼就要到清明了,那么就来聊一聊杜牧的那首千古名作《清明》。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现在每到清明节,人们都会念及杜牧的这首《清明》,它简直就成了清明节的代言诗了。
之所以流传这么广,甚至可以为清明代言,是因为这首诗明白如话,既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生僻字的使用,意思浅显晓畅,场景如在目前。你看那清明的时节啊,细雨纷纷,路上扫墓祭祖的行人伤心断魂。同样踏青的诗人随着春色渐行渐远,走得有些累了,欲小憩欢饮,遂问路于路旁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身子一斜,抬手一指,呶,那不就是你要去的杏花村。
多么生动啊!读诗宛若清灵。不过别看读来容易,杜牧的这首清明,非杜牧这样的大师不可为之。它典型地体现了汉语诗词的生动形象,以及语意的丰富。不相信我们重新句读一下,这首著名的清明诗立刻就可以变成清明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怎么样,浑然天成,毫无拘碍,这就是汉语诗词的魅力。我想其它语言为母语的文学创作,恐怕实在难以达到汉语诗词的这种境界了。不过让杜牧也始料未及的是,他的这首名作,为后人留下了困惑不已的两大谜团。
第一个让今人争讼不已的谜团就是牧童的随便一指的杏花村,它到底在哪儿?在如今这个连西门庆出生在那儿都要争一争的时代,杏花村的归属简直真的是头破血流。像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麻城这三个地方,甚至为了争杏花村,曾经对簿公堂,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安徽说,你山西怎么可能清明时节的时候雨纷纷呢,气候也不吻合。唉山西的学者就会考证,你们说的是现在啊,唐代的时候,那么山西就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如今全国有不下十几个地方在争杏花村。我们南京也有学者写了考据文章,证明杜牧杏花村应该是在南京。我作为南京的学者,拜读了文章之后,唉也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但是作为知识分子,我个人觉得虽然难免有乡土之情,但是总要你坚守真理为第一原则啊,不能因为杏花村的品牌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就非得把杜牧的这首《清明》不顾一切地抢过来,别在自己的裤腰带上啊。
说起来全怪杜牧啊,谁让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既不标明时间,又不标明地点,你像他的那首《及第后寄长安故人》多好啊,一查就知道时间。你不是文中大河二年中的进士嘛,就是828年嘛。
另有一首《将赴宣州留题扬州禅智寺》连时间地点都交代得清楚。读读这首《清明》,随手一题,一点交代都没有。
所以我个人观点,觉得既然杜牧一点交代都没有,说明他的这个杏花村啊,既有可能是实指,也有可能是泛指。事实上,古代各地的杏花村啊,我估计啊大概和李家村、王家村一样多。所谓“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杏花可是神州大地上春雨中的典型意象啊,不仅随处可见,而且杏花村的意义也非凡。
孔子作'杏坛之上’,可以代指教育,后世新科进士要游临杏院,又指士林科举,更不用说三国时著名的医家国手董奉董君异悬壶济世,为了植杏救花,他定下一个奇怪的规定,看病不收费,但重病患者痊愈后要在山坡上种杏树5株,轻病患者呢,痊愈后种1株。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数年之间董奉所住之地便种下了万余株杏树。所以杏林又可以指悬葫济世的良医国手,所以有杏院、杏坛、杏林这么丰富的内涵。又有杏花,又有杏花春雨的美景,哪里不愿叫杏花村啊。所以古人为什么不是那么可劲儿的要争杜牧的杏花村,大概是因为古人不是那么的品牌至上主义、经济至上主义者吧。
除了杏花村属地之争,其实这首诗还有一个更大的谜团。那就是杜牧的这首《清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情绪。听我这么说,很多人可能会一愣,心的话,这是什么问题?这里面的情绪不是很简单吗?路上行人欲断魂呢。但你细想想,上下两联是不是情绪有点区别呢?上联确实欲断魂,可下联呢,“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何其晓畅明快,明白如话,难道他的情绪也是欲断魂吗?
音乐最能表达情绪,一言不合就唱歌,我们还是用吟诵的方式来感受一下,南派吟诵滴这首《清明》是这样吟唱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细听的话,上下两联的情绪是不是有点不一样呢?通常的解释是前面诗人已经伤心过了,正是因为难以排遣欲断魂的愁绪,所以才要找酒家,才要找杏花村嘛。这种理解其实不然,杜牧说路上行人欲断魂,没说他也欲断魂哟。其实要搞清楚这一点,对古人来说原本不是问题,只是对今人来说隔膜了许多,最关键之处就在于清明节这样的节气内涵到底是什么?
清明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十年八节之一,历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所以清明是好时节啊,天清气朗,气温升高,更是春耕的重要关头,所以古人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事实上除了农耕,清明在生活中也特别重要。你看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还叫秋千节。女孩子在这一天啊,传说宫中妃嫔宫女们要荡秋千,所以这一天又叫秋千节。所以古人在清明的时候是崇尚运动的。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蹴鞠,接着还要开始放风筝。可是这样一来,有人难免会问,这不是太不庄重了吗,因为清明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啊,所以你看一到清明,各大城市扫墓大军纷纷出动,以致交通阻塞,总是会成为新闻热点。
唉,说到这种矛盾啊,就要把清明节和寒食节还有上巳节拉到一起说了。像今年4月4号是清明节啊,寒食呢基本上和清明放在一天了。寒食节在古代通常是冬至后的第105天,和清明的日子很近。清代汤若望历法改革之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的两天之后,汤若望的历法改革之后呢,寒食节就定在清明节之前的一天了,现在呢,基本上是把寒食和清明等同在一天过,而今年你像上巳节就是3月30号,清明节就是4月4号啊,也是挨得非常近。我们先来说跟清明关系最近的寒食节。
说到寒食节的起源,大家一般会说介之推的传说。是说春秋的时候啊,晋公子重尔,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当年年轻的时候,为逃避迫害流亡他乡,流亡的途中呢饥饿万分的时候,介子推曾经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了肉汤让重尔喝。重尔事后知晓,感动得热泪盈眶。
19年后,他做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晋文公重赏当初陪他流亡的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替介子推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所以打好行装,带着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之后羞愧难当,亲自去请介子推。但介子推拒不肯出山。晋文公听了手下人的糊涂主意,从三面火烧绵山,想逼出介子推,可他小看了介子推做人的原则和高洁的人品,他宁肯丧生火海也不肯施恩图报。传说晋文公后来读到他的'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血书放声大哭。为了纪念他,把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全国禁火,只能吃冷食。第二年,晋文公祭奠介子推的时候,又把寒食节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民间传说如此,所以大多数人以为寒食节的源头就是这么来的。
事实上,从发生学的角度上看,寒食节的源头应该是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学会使用火对人类文明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你看我们叫炎黄子孙,甚至排在皇帝之前的是炎帝,炎帝就是火神。所以古人认为火有神灵,要祭火,就是要祭祀火。但是所祀之火呢每年都要止息一次,然后重燃新火则被称为改火。改火的时候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中国人的文化是华夏文明,是祖先崇拜,所以祭祀天地、祭祀鬼神的时候当然也要隆重地记住。因为要改火要敬新火,所以当日只能禁火,所以当日只能吃凉食,这就是寒食的真正起源。另一方面还要祭祀,祭祀新火、祭祀天地、祭祀祖先,所以要扫墓,要有庄严的哀祭形势。但是如果只哀祭、只吃凉食,所谓过犹不及,尤其于春天的生发之道又不相吻合,所以你看像黄帝内经里的四气调神大论就是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又说'逆春气,则少阳不升,肝气内变。’
就是说春天的时候要让身体里的少阳之气,其实就是新火自由生长,所以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对这段话最好的解释就是孔子说的'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实三月三的上巳节就是这样的。人们先要去郊外举行祭祀仪式,所谓服出修禊,然后沐浴就是祛除晦气与不洁之气,所以《兰亭集序》就发生在这个时候,所谓'修禊事也’嘛。
祭祀之后就有很多游戏。比如说临水浮卵,就是拿一个鸡蛋从河上游漂下来,女孩子呢谁在河边捡到这些鸡蛋,谁就是幸福的,被祝福的,因为意味着她们会很快生育。对于古人来说,对于一个种族来说,生育是头等大事,所以所谓文人的曲水流觞就是从民间的临水浮卵浮鸡蛋的这种形式学来的。所以你看清明、寒食、上巳这三个节都有相近的特点。第一,他们时间非常接近。第二,他们都是先举行祭祀,然后有各种的游戏。其实这不仅不矛盾,而且非常科学。就其本质,清明、寒食、上巳都是为了尊重什么呢?生机。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啊。因为春天阳气始生,代表着生机的出现,如同新火一般。所以古人讲究敬畏,要祭祀。所谓祭火神也好,祭天地也好,祭祖先也好,其实都是对生命的一种祭祀和尊重。那么活着的人在祭祀之后,就要体现出生机和活力来。又因为在寒食吃了凉食,在扫墓时有哀祭的情绪,就更需要通过健康的积极的情绪,把身体和灵魂引向良性循环。这样的生活观、生命观,既不失敬畏之心,又合乎大道自然,又充满了正能量,所以特别能体现华夏文明生命哲学的大智慧。
到这儿我们就可以明白了,为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呢?因为那是扫墓,那是祭祖,要表现哀祭的心情。而诗人为什么“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场面,又那么清新爽朗,如在目前呢?因为这是踏青,这是游春。因为天地清明,万物生发,我们作为自然的一份子,也要在这气清景明的时节,表现出生机和活力来。
所以最清明的不是杏花村啊,而是那个小牧童啊,他才是黄帝内经里的少阳始生,他才是改火节里的新火新明。他轻轻地一指,就把一代代的国人引向了尊重生命、充满生机的清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