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简·亚当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

1860年,劳拉出生在美国一个富裕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且是地方政治领袖,与美国总统林肯是多年好友,在美国具有较高的地位。

劳拉有一位优秀的父亲,但她却有些自卑,因为在4岁时得了脊椎结核病,走路一瘸一拐,她觉得自己这个样子会丢父亲的脸。但劳拉的父亲却很爱她,她得到了满满的父爱。

劳拉2岁时生母离世,每个人都认为她不再能得到母爱了,所幸她的继母怀有仁爱之心,热衷于帮助穷人,对劳拉,关怀备至。也正因受继母的影响,劳拉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关心穷人,立志成为一名帮穷人看病的医生。

由于身体的原因,她没能踏上学医的道路,最终回到老家。那个年代,中产阶级对女人的幻想是“家庭主妇、聪明的妈妈”,她找不到工作,于是开始大量阅读,阅读范围非常广泛,从美国作品到意大利、英国、俄国等国作品,深受美国哲学家以及教育学家杜威等人的影响,最终决定开一所慈善性质的睦邻之家。

她来到英国伦敦,目的是参观世界上第一所睦邻之家——汤恩比馆。希望从中受到些许启发。

刚到伦敦,劳拉就目睹了令她震惊的一幕:她亲眼看到一个男人,将一颗沾满泥土的卷心菜,直接塞进嘴里。

贫民窟的景象与她从小优渥的生活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对比,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她根本就不相信存在着这样一个世界。

当劳拉来到汤恩比馆时,被这里的睦邻精神深深感动。在那里,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热血青年与中国城市最贫困的人群生活在一起,前者为后者开展各种学习班活动,并提供各种生活上的帮助。两种阶级悬殊的人群,相处得非常和谐。

劳拉决定将这种睦邻精神带回美国,去帮助美国的穷苦人民。1889年,美国的第一所睦邻社区之家在芝加哥贫民窟19区诞生,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赫尔之家。

在创办赫尔之家之前,一切都非常不顺利。劳拉与她的好友艾伦 · 斯塔尔第一次走进芝加哥贫民窟时,贫民看到这两个穿金戴银的“异类”,便朝她们扔石头,在贫民眼里,劳拉是生活在顶层的贪婪的人类,身上只有铜臭味。

面对所有困难,劳拉并没有退缩的打算:“如果没有对新的可能的信念和发扬它们的勇气,那么在这个古老星球上人类何以延续。

在劳拉的坚持下,赫尔之家很快在芝加哥成立。劳拉与她的同伴们收容残疾婴儿,庇护遭遇家庭暴力的妻子,为私生孩子接生,帮死者准备葬礼……一边帮贫民解决实际需要,一边奔波演讲、筹集资金。贫民们感受到了她的真诚和爱意,最终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她号召富有家庭的女子加入进来:“女性同样拥有卓越的智商和情商,妇女的责任是建立另一种生存模式。”束缚中的女性得到了指引,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赫尔之家不断壮大,设施也不断变得齐全:浴室、诊所、公共厨房、画廊、音乐学校……在这里,各个阶层的隔阂渐渐消除。

一次聚会上,有几位在糖果厂工作的小姑娘拒绝了劳拉的糖果。原因是一天在糖果厂上班十几个小时,再也不想看到糖果。“强迫未成年人工作是灾难性的。”三年里,劳拉进行了一千多次演讲,伊利诺伊州终于立法,首次将用工年龄限制在14岁以上。美国童工委员会也随之成立。

赫尔之家收留了一大批移民,由于种族的差异,移民子女很容易沦为少年犯,少年犯与成年罪犯关在一起,不仅受到不良影响,有的还受虐待致伤致死。

这一现象让劳拉非常痛心,她说:“改造少年犯的地方不该成为被成年人包围的恐吓场所”。在她和同伴的努力下,1899年,《少年法院法》通过,芝加哥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少年法院,此后在全美迅速普及,许多国家也纷纷效仿。

不仅如此,劳拉还和教育家建立起了密切关系,在她的号召下,建立幼儿园、少年俱乐部,妇女职业训练,成人夜校等服务于弱势群体的机构。

劳拉是美国社工第一人,激发了全美范围内的社区中心运动,她被称为“美国唯一的圣人”。1910年,“赫尔之家”发展为拥有13幢建筑的社区改良中心,吸引了大批研究者、访问者。劳拉被推选为全美社会改革者同盟主席。

一战爆发后,劳拉将主要心力转移到和平运动上,组建妇女和平党1931年,她因“致力于改善社会状况,争取妇女移居权利”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也是美国获得此奖项的第一人。

她一生著有11本著作,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遗产。因为她的博爱精神,影响了世界,她值得被铭记,她的全名叫劳拉·简·亚当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