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痛风”的相关知识、治疗与防范

“痛风”的相关知识、治疗与防范

痛风已经是一种常见的文明病。依据近年来的统计发现,三十岁以上的国人两成以上有尿酸过高的情形,而尿酸过高的患者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二会发展成为痛风。基本上,血中尿酸浓度越高,得到痛风的机会也就越大。

发病成因: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痛风是人体对普林的代谢失调或尿酸的排泄减少,造成血中尿酸增加,尿酸结晶沉淀在关节中,而促使关节发炎肿痛。典型的患者是中年男性,在夜间睡眠时因为下肢关节的剧烈疼痛而惊醒,发病的关节有明显的发热、发红与肿胀,而以大脚趾关节为最常侵犯的部位。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痛风是属于中医「痹证」、「白虎历节风」的范围,而过多的尿酸则是一种不该有的「痰浊」、「湿浊」,是以中医认为原发性痛风的主因在于先天性的脾肾功能失调:脾的运化功能有缺陷,所以痰浊内生;肾分清泌浊的功能失调,则湿浊排泄量少缓慢,以致痰浊内生。此时如果又酗酒暴食、劳倦过度或关节遭受外伤,则会促使痰浊流注于关节、肌肉,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痹痛,也就是痛风关节炎

治疗:在治疗上,西医常用秋水仙碱、消炎镇痛剂以及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来处理痛风病人,基本上疗效不错,但是过敏体质及肠胃不适的副作用颇为常见。事实上,中医也有许多方药可以处理痛风,像是急性的痛风关节炎发作,可依病情选用当归拈痛汤、上中下通用痛风丸、白虎加桂枝汤或四妙丸等,通常可取得不错的疗效。

另有一类痛风病人是属于虚胖水肿的体质,亦即是肥胖而肌肉松软,易流汗、常疲劳、常感腰以下沉重,甚至劳累后即出现下肢水肿,这类病人可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来控制尿酸,也多少能达到减重及改善疲劳的效果。而研究文献也指出,土茯苓、萆薢可降低血中尿酸浓度,薏苡仁、泽泻、车前子、大腹皮、茯苓皮等中药则有助于尿酸的排泄,这些药物经过适当的配伍后,可用于痛风的间歇期来降低尿酸。

食疗方:

痛风患者对饮食一定也要有所讲究,基本上要多喝水少喝酒,尽量不要吃普林含量高的食物如内脏、小鱼干、吴郭鱼、白带鱼、四破鱼、虱目鱼、鱿鱼、干贝、牡蛎、高汤、黄豆芽、芦笋、香菇等,家畜肉类食品及豆类的普林含量也不少,不宜多吃。但是痛风患者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吃,像蔬菜水果类则多吃无妨,以下也介绍两道有助于痛风患者的食疗方:

一、薏仁粥:取适量的薏仁和白米,两者的比例约为三比一,薏仁先用水浸泡四、五个钟头,白米浸泡三十分钟,然后两者混合,加水一起熬煮成粥。

二、冬瓜汤:取冬瓜三百克(不连皮),红枣五、六颗,姜丝少许。先用油将姜丝爆香,然后连同冬瓜切片和红枣一起放入锅中,加水及适量的调味料煮成汤。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异常,使血中尿酸增高,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疼痛,累及的关节以第一跖趾关节最多见,一般下肢多于上肢,小关节多于大关节。反复发作的病人,在关节、皮下及其他组织可看见痛风石,巨大痛风石甚至(可达数厘米)局部皮肤变薄,呈橘皮色,甚至关节附近的骨质出现穿凿样破坏。痛风患者常伴有肥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及肾脏损害(表现为肾结石、慢性肾炎改变)。近10年来,在国内, 该病渐有年轻化的趋势。

痛风病有如下几个特点:

1、男性多见,男女发病之比约为20:1。

2、关节液可查到尿酸钠结晶,如取不到关节液,滑膜活检也可协助诊断。

3、血尿酸明显升高。

4、耳壳、尺骨鹰嘴处,胫骨关节或足部可见痛风石。

5、X线片可见关节旁骨质多发溶骨性破坏。

中医认为,痛风多见于肥胖的中老年男性,病因多系平日嗜酒,恣食肥甘厚味,体力劳动与体育运动较少,加之年迈脏气虚衰,脏腑功能失调,其中以脾肾两脏清浊代谢的紊乱尤为突出。由于痛风是一种反复发作、慢性进行性疾病。虽然西药秋水仙碱,别嘌呤醇等可以迅速控制症状,降低血尿酸,为该病特效药,但有些高血尿酸仍难以下降,根治亦极为困难,停药则往往复发,且副作用较大,难以长期坚持服用。

痛风病的患者可试应用中医药进行治疗:中医药治疗仍以降低血尿酸,缓解症状,控制发作为目标,且当根据不同病期辩证论治。急性发作期,着重消热利湿,对少数热象不著,反现寒象者,又当温经散寒;间隙期,以利湿祛痰浊为主;慢性期以补益肝、脾、肾为要。各期均可辅以活血化瘀之法。

如急性发作期,起病急骤,多于夜间发作,罹病关节常见拇跖关节剧痛,不能盖被,红肿,少数病人伴有发热、脉数、苔黄。治宜清热利湿,止痛活血。方用苍术、黄柏各10克、川牛膝15克、薏米20克、银花藤20克,延胡索、当归尾各10克,蒲公英15克、滑石20克。水煎服。并用鲜野菊花、鲜芙蓉叶,等分,捣烂如泥,加生大黄粉20克,调匀,敷于患处,每日一换。急性发作期,经治后剧烈的关节疼痛缓解以致消失,至下次急性发作,此期间称为间隙期。间隙期最初常见为数月或数年,以后发作次数逐渐增多,间隙期逐渐缩短,受累关节数目增多,发作时间延长。

间隙期受累关节时时疼痛,红肿不明显或无红肿,无发热,舌象和脉象不定。治宜利湿祛痰浊,活血通络为法。方用土茯苓20克,生薏仁30克,白芥子10克,泽兰10克,车前子、鸡血藤、川牛膝各15克,威灵仙12克。

现代研究认为,车前子、地龙、山慈姑等有一定的排尿酸作用;秦艽、威灵仙等,可解高尿酸性疼痛。以上两期病人均可在辨证基础上选用。此外,在急性发作期关节剧痛,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必要时局部冷敷。病程中应调节饮食,不宜进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肝、脑、肾、鱼卵、海味等,严格戒酒,宜多饮水,使尿量每日达2000ml以上,以利尿酸排出。劝导病人做到生活有节,起居有常,慎寒热,以防外邪侵袭。适当参加体力劳动,文娱体育活动,防止体重超标,过于肥胖。节制房事,免乏肾精。这些对减少或终止本病急性发作,至关重要。

痛风防范。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它的要害是血液中尿酸过高,由于尿酸的沉积而累及肾脏、关节等器官。对痛风除了综合治疗外,在自我保健方面,合理的饮食对防止病情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鸡蛋、牛奶不含嘌呤,绝大多数蔬菜(菌类、菠菜、扁豆、芦笋、豆类除外)、水果含嘌呤甚少,可以放心食用。对含嘌呤很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鱼子、骨髓、沙丁鱼、牡蛎、小虾皮、鲭鱼、淡菜、肉糜和各种肉汤等,当然应“敬而远之”。但对含嘌呤“不太高”的食物应该区别对待,因为嘌呤是亲水性物质,以鸡为例,如果将鸡肉用水煮后,鸡肉中的嘌呤约可减少一半,弃汤食肉,不失为聪明的办法;吃豆腐而不吃黄豆,也是同样的道理。当然,还要注意适量。痛风病人不宜饮酒,因饮酒会造成体内乳酸堆积,乳酸对尿酸的排出有竞争作用。啤酒尤其不能饮,因啤酒中含有较多核酸,核酸经过代谢,最终分解为尿酸。

国外医学家主张,如患者控制饮食、停止饮酒,肥胖者通过调整饮食减肥,并多饮水,则相当多的痛风病人在不服用降尿酸药的情况下,血尿酸也有可能自然降至正常水平。患者虽可服用降尿酸的药物(包括排尿酸药苯溴马隆和抑制尿酸合成药别嘌醇),但如能通过合理饮食而使尿酸自然降下来,那当然是最理想不过的了。饮食的一般原则是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蚝、蛤、蟹等一级和二级高嘌呤食物。饮食搭配以三级和四级为主。需要严格戒酒,以防急性发作。为促进尿酸排泄宜多饮水,使尿量每天在2000ml以上。饮食计划要综合制订,既要减少嘌呤摄入,又要营养全面,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下面介绍一个低嘌呤饮食方案供患者参考。

(1)免食动物内脏,如心、肝、肾、脑、胰。每周两餐肉类,每餐80g,可选下列任何一种食物:肉、鱼、家禽。

(2)每日服05—1kg牛奶以补充蛋白质。

(3)中等量减少下列蔬菜类:蚕豆、豌豆、扁豆、青豆、菠菜等。

(4)可食用各种果类制品。

(5)可食用各种谷类制品。

(6)饮食要注意三高(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和三低(低脂、低糖、低盐)。

食物中嘌呤类含量知多少?

坦率地讲,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食物嘌呤类含量的分析资料。本文所列举的资料,取材多来自未经烹调的食物,且未确定分析食物嘌呤含量方法。过去所谓痛风患者不能食用豆类制品是不科学的方法,因为人们分析了豆类食物中嘌呤含量并不高。这说明了随着分析方法的完善,也许有些资料需要重新修订,但有胜于无,作个参考也有价值。

一级:每百克食物中含极大量嘌呤(150~1000mg/每100g)。常见的有:酵母、胰脏、鲱鱼卵、浓缩肉汁、肉脯、沙丁鱼、心脏。

二级:每百克食物中含大量嘌呤(75~150mg/每100g)。常见的有:凤尾鱼、咸猪肉、鹅肉、鳕鱼、松鸡、肝、肾、野鸡、羊腿肉、鸽肉、小牛肉、马哈鱼、扇贝肉、鲑鱼、火鸡、鹿肉。

三级:每百克食物中含中等量嘌呤(最多75mg/每100g)。常见的有:芦笋、鲈鱼、牛肉、脑、酸苹果、鸡肉、鸭肉、比目鱼、火腿、羊排、牡蛎肉、猪肉、兔肉、鱼卵、虾、舌、花生、内脏和豆类。

四级:每百克食物中所含嘌呤微不足道或无嘌呤体。常见的是:茶、咖啡、果汁、汽水、巧克力、可可茶、各种乳类和乳酪、蛋类、各种脂肪、黄油、海参、鱼翅、面粉、谷类、鱼子酱、糖、蜜汁、各种坚果、蔬菜类(除豆类外)、鱼肝油等。

控制饮食对痛风病人有何作用?

(1)减轻体重:许多痛风病人体重过重,可通过适量限制热卡的摄入,以逐步达到标准体重。但不适当的限制饮食和减轻体重反而会促使痛风发生。

(2)饮酒的危害:许多痛风病人习惯于大量酗酒,急性过量饮酒可使高尿酸血症急性发作,慢性长期饮酒可刺激嘌呤产生增加,导致高尿酸血症。

(3)防止急性发作:大部分患者都有饮食诱发的经验体会。无节制的饮食可使血尿酸浓度迅速达到随时发作的状态,患者在医生的指导和预防药物的使用中,计划饮食的建立将有助于避免急性发作。

(4)嘌呤负荷的减少:嘌呤类饮食可增加体内尿酸库的负担和增加尿液的排泄。痛风患者即使在应用排尿药物的同时,也应该限制饮食中嘌呤食物。但饮食控制应该什么程度才算恰当?因为严格地限制嘌呤食物的摄入,血尿酸浓度下降也有限,从这个角度讲,严格的饮食控制嘌呤并不十分必要。但无节制的饮食会诱发痛风发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况且作为一名中老年的痛风患者常常伴有高脂血症、血糖偏高或糖耐量降低和高血压等病,这些疾病本身就需要控制饮食,何况您还患有痛风呢?

(5)控制高甘油三酯血症:痛风患者中约有75%的病人有高甘油三酯血症。控制措施就是减轻体重、饮食控制和服用降血脂药。

痛风是怎么回事?

现在不少年青人都得了痛风,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的不便,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尤其是一发作,简直是生不如死。

什么是痛风呢?西医认为,痛风是人体内有一种叫作“嘌呤”的物质,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生了紊乱,尿酸(嘌呤的氧化代谢产物)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即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的异物炎性反应,就叫痛风。

痛风在临床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高尿酸症期,病人除了血尿酸升高外,并未出现痛风的临床症状。

第二阶段为痛风早期, 血尿酸持续性增高,导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突然发作,绝大多数人是在睡梦中像被刀割般的疼痛所惊醒,首发部位常是脚的大拇趾,关节红肿、灼热发胀,不能盖被子,脚伸在外边,若有轻微的风吹过或稍有触碰,活动一下脚趾头,立马疼痛得像钻心一样,但在几天或数周内会自动消失,这种“来去如风”的现象,称为“自限性”。一次疼痛之后,看起来关节的炎症消除了,和正常人一样,实际上尿酸的结晶并没有消失,继续作怪,渐渐关节变得肿胀僵硬、屈伸不利;手指和脚指关节严重变形。

第三阶段为痛风中期, 由刚开始发病时的一个脚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反复急性发作,几次急性发作以后,逐渐波及到指、趾、腕、踝、膝关节等全身关节,进而周围的软组织和骨质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功能障碍,尿酸结晶不断沉积,慢慢地形成了结石一样的“痛风石”,此时,肾功能正常或表现为轻度下降;到晚期就发生溃破。

第四阶段为痛风晚期, 患者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日益严重,痛风石增多,体积增大,易破溃流出白色尿酸盐结晶,由于关节永久性畸形,影响了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给病人带来极大地身心痛苦。尿酸盐不断沉积到肾脏里,形成肾结石等,临床出现浮肿、少尿、蛋白尿、夜尿增多、高血压、贫血等提示肾功能受到损害,肾功能明显减退。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出现不易逆转的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中医如何认识痛风?

中医学中亦有“痛风”病名,且历代医家有所论述。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

清·林佩琴《类症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同时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还相当于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症。

中医对痛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以下几方面:

1、素体阳盛,脏腑蕴毒:脏腑积热是形成毒邪攻入骨节的先决条件,积热日久,热郁为毒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

2、湿热浊毒,留注关节:湿热浊毒,根于脾胃,留滞经脉,壅闭经络,流注关节,若正虚邪恋,湿毒不去,循经窜络,附于骨节,形成痰核,坚硬如石。所以湿热浊毒是形成痛风石的主要原因。

3、脾虚为本,湿浊为标:素体脾虚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调,酿生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发为本病。

4、外邪侵袭: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久则可致气血亏损,血热致瘀,络道阻塞,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及僵硬。

中医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治法有除湿泄浊,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等,常用方药如四妙散、白虎加桂枝汤、当归拈痛汤、宣痹汤、上中下痛风方等。缓解期扶正祛邪,用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等,常用方药如正肾丸等。其它疗法如针灸、推拿、放血疗法、三元代谢疗法、膏药疗法等,均有一定的效果。

痛风,其实就是身体代谢出了问题。哪出了问题, 肾和经络出了问题。我们都知道,肾的作用主要是过滤。过滤什么呢?过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然后将其排出体外。通常,肾可以将有害的物质过滤出来,但是代谢不到体外,却被沉积在了关节处,尤其是远离心脏的肢体末端的地方,特别是脚指关节和手指关节处,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人体是一个循环系统,我们身体的血液从心脏泵出去,最后还要回到心脏。这血液在循环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污染,要想反复利用我们身体里的血液,就需要过滤。而这项工作,主要靠的是我们的肝脏和肾脏来完成。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作者的思想,我们来做个比喻。我们把人体想像成一条河流。河流的什么地方容易堆积垃圾?没错,是在河的支流上,是在河道的转弯处。同样,痛风石为什么会沉积在关节处呢,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了。那如何解决痛风的问题呢。中医认为,血行风自灭。因此,最主要的问题是,要解决气血的通畅问题,这个就要靠打通经络来解决。同时,还要减少业已在血液内出现的垃圾数量,这个主要靠排毒来解决。因此,只有当体内的垃圾数量减少了,当经络畅通了,痛风石才不会沉积在肢体末端的关节处。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痛风石,只不过是大小而已。如果你让按摩师按摩你的脚指关节处,大多数人,都会感觉非常的痛,而这种痛,其实就是尿酸的结晶。如下图:

黑点处用力点揉按,大部分人会感觉剧痛,这就是尿酸结晶。可当你长期按摩这些部位后,这些尿酸结晶就会被揉开了,揉化了,顺着血液把这些垃圾带回到肾脏过滤而排出体外。因此,加强全身的按摩,其实就是加速气血的运动,就像河流一样,加快流速,沉积物自然就会减少了。同时,在饮食上,我们还要有效的控制,多吃五谷、蔬菜、水果,少吃那些容易形成垃圾的肉、海鲜类的东西,同时加强喝汁排毒,痛风问题往往很容易解决。反之,如果我们不重视,其后果不说,想必大家前面的文章就已经看到了。

这里特别要提醒一下各位,千万不要使用像秋水仙碱之类的西药,这类药物,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反而对肝肾的危害更大。如饮鸩止渴一般。秋水仙素(colchicine),一种生物碱,因最初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Colchicum autumnale)中提取出来,也称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选择性的消炎作用,对一般的疼痛、炎症及慢性痛风均无效。秋水仙碱的毒性较大,常见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肠反应是严重中毒的前驱症状,症状出现时即行停药,肾脏损害可见血尿、少尿、对骨髓有直接抑制作用、引起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现于四肢五官,病存于五脏六腑。一个痛风问题,反映在四肢末端,根源在于经络的不通,和脏腑的失衡。

看完一定也把文章放到朋友圈里,提醒朋友们也看看,现在有高尿酸、痛风的人真的不少,早点儿看到,就能少遭不少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