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中的王者,调面黄无光,你了解它吗?

导读:中医方剂几十万,但是真正的有效方剂,其实是有限的;基础的方剂,也就几十首而已。在这些基础方剂中,若论何者为王、为道?非四君子汤莫属,因为四君子汤如大自然的水一样,“日用而不见其功”。本节中,我们进入仲景“六经三十六方”的第二部分,即太阴病体系的六方讲解。

本节难点:如何开放心态、突破固有狭隘认识,把中西医的脾对应起来。


应该时刻熟记的脏腑-方剂关系图

周仲英医生的仲景“六经三十六方”之“穿凿会通理论体系”,沿袭医圣仲景的思路,把人体疾病分为六大类----即太阳病、太阴病、少阳病、少阴病、阳明病和厥阴病,其中每一病两脏腑、六个基础方,共计三十六方。

太阳病的六个方剂,以及其使用方法,我们已经讲述完毕。本章节开始进入太阴病六方的学习。

一、太阴病实体包括哪两个脏器?对应哪些方剂?

太阴病体系,包括了脾脏和小肠两个脏腑,每个脏器各有三个方剂。

1、脾:    脏方----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经方---- 补中益气汤(黄芪15,人参15,白术10,炙甘草15,当归10,陈皮6,柴胡12,升麻6,生姜9片,大枣6枚)

俞方---- 大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饴糖:50,桂枝10、白芍15,炙甘草10,生姜10、大枣10;)

(大建中汤:饴糖30,人参3,干姜12,蜀椒3)

2、小肠: 腑方---- 四通汤(桔梗,大黄,陈皮,紫苑)

经方----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俞方----葛根芩连汤(葛根15,黄芩9,黄连9,甘草6)

二、中西医之脾脏,是否具有一致性?

提到西医的脾脏,大家都知道其功能与人体免疫能力有关,同时可以储存血液、过滤血液,并具有一定的造血能力。

中医学则认为,脾脏的功能是主运化、升清与统血。

从对照的关系看共同点:脾主统血,与西医的脾脏储存血液、过滤血液相一致;

不同点:脾主升清,与西医脾的免疫功能有联系;

关联点:唯独脾主运化水谷、水液,即脾具有的消化吸收功能,与现代西医脾的功能有差异。

医圣仲景讲“阴阳会通”,结合文章开头的第一幅图,我们知道脾脏会通与小肠,故中医讲脾具有的消化功能,实际上指小肠的功能。因为太阴大脾脏系统,包括了脾与小肠,故把脾脏和小肠的功能,均列入了太阴系统之中,引起了后世众多学习者的误解。

强调:中西医的脾脏功能,其实是一致的,只不过因为脾脏与小肠相会通,故把脾脏的功能和小肠的消化功能,都列入了太阴脾体系中,实际上,脾与小肠的功能,还是分开的。

三、脾脏用药第一方,为什么是四君子汤?

虽然脾脏与小肠具有阴阳会通的关系,但是在功能方面,二者还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具有自己的专项治疗方剂。

通常来讲:太阴脾脏体系的用药特点,是甘补、辛通、苦祛湿,且宜使用温药;但是考虑到甘味药物对于胃的壅滞作用,要适当使用淡渗之品,这是脾系统方剂的组方原则。在中医众多的方剂中,四君子汤独占鳌头,用来健脾益气,正是因为其符合了补养脾脏的原则。

四君子汤:人参---- 味甘 性偏温

白术----味苦甘 性温

茯苓----味淡甘 性平

甘草---- 味甘 性平

从四君子汤的组成看,其以甘味补脾、健脾为要;苦味白术适当祛湿,防止甘味药物的偏性;同时茯苓自由的淡甘之性,可以防止方剂对于胃的壅滞作用;甘草调和补益,不必多说。

脾脏具有的统血及升清功能,也就是对于血液的过滤作用,对于人体免疫能力的调节作用,这些都是我们难以感知的,且很难用明确的标准去衡量,只有病久失调,出现了症状,我们才知道身体出现了问题。如有些女性朋友出现了面部及身体的皮肤发黄、没有光泽;有些朋友出现了牙龈的出血、鼻子出血;有些朋友出现了贫血;有些朋友出现容易过敏,甚至得了免疫性疾病等,就是脾系统出现了问题。脾脏一旦出现了问题,我们再使用常规的健脾补脾之法,已经晚矣,杯水不能救车薪。

皮肤色泽及弹性问题 预示着脾脏的问题。   故而对于脾脏的调理,我们要选择的是早用及常用,如当我们发现自身的皮肤开始出现发黄、无光泽的问题,同时通过舌脉,判断是脾虚时,就可以开始使用四君子汤了。四君子汤的治疗特点,就是日用而不见其功,但是身体内部却会逐渐在调整、恢复和谐的状态。其实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还是可以见到四君子汤的功效的,如我们的皮肤开始变得健康有弹性、免疫力平衡等。

四、四君子汤称王,还有我们不知道的暗藏秘密!

药方是死板的,医生是灵活的,四君子汤的使用,是要根据不同个体的情况,适当加减的。

如我们前面所分析,完整版本的调理脾脏方法,是包括辛味药物的,

故四君子汤+辛味药物陈皮,就演变成为了异功散。

再加入可以多用的半夏,就成了六君子汤;

再适当变化,就是调补女性月经及不孕问题的核心方剂。


四君子汤为王,非是自封,而是源于其默默努力、日久见功的“道”之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