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姐读女人之一百--清明时节话故人

好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个会员在QQ上问我愿意不愿意去澳门走走,我是比较喜欢在散步和旅行中通过和对方的沟通,来了解对方的人,反正距离深圳也很近,于是,就一起去了澳门。
夜晚会员在澳门的同事,一家人请她吃饭,我知道他们交情有十多年左右,也就跟着去了,朋友的先生问起我是做什么的,我回答:网络交友,那先生是山东人,长得五大三粗,大约也就三十八九年纪,会员连忙在旁边通俗的解释,就是通过网络嫁到国外,我就是在她那里在找。
那先生侧着头问那会员:“你多大了?”会员回答:“48了”
“48了,这样老了,还找什么人?丢人不丢人啊,在家等着儿子娶媳妇,抱孙子就行了,好好的女人,这个年纪了,找事不是!”
过了很多年,我都记得那先生鄙弃的眼神,年轻的时候,会为别人一句话就拂袖而去的我,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也没有再说的,吃完了那顿晚饭,记得走出餐馆后,外面的夜色很美,我和那会员开始散步。
会员说:“丁姐,你别介意,他是老家人,像他这样,到澳门生活了好多年,还带着老家观念的人不是很多了,他说他的,我做我的,两不搭界”
会员说“老家人确实觉得50岁的女人了,能有什么追求,在家养老就是了,我才不会那样,我的生命还有一半要过,活到80岁也还有将近三十年,我才不会等死,过着一眼可以看穿的生活,而且我一定要再嫁一次,我想再有个家庭”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准则,好在我们的这个时代再也不是从前了,一个人即使到了八十岁,去追求爱情,也会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尽管也会被小部分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但毕竟时代变了,人性的东西,也开始得到了理解和接受。
中年的单身女人愿意颐养天年,跟着孩子们过,是一种生活方式,愿意寻找一个伴侣过晚年生活也是一种方式,其实没有任何是非标准,都是一种活法。
2016年的清明,就把很多年前写的一个故事搬出来,正好说下我对生与死,自己都不怎么敢面对,也有点浅薄的认识。

老公上高中的时候就读于武汉的一所比较有名的学校,那学校的高考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因为起点高,几十年以后这些同学大都有了很好的发展,来深圳后我也跟着认识了一些,其中一个女同学我特别喜欢,我们两个感觉特别投缘,于是相约一起旅游。
她是属于那种特别乐于助人的女性,走到哪里快乐就会跟到哪里,有次她开车带我去深圳的海边游玩,茶余饭后聊天说起她的一个中学同学姓袁的,四十多岁离婚后带着一个女儿过,很是孤独,很想帮她一下。
她说袁同学也来深圳也做过一些事,但老是牵挂孩子,还是回了老家。我问她同学长得怎么样,朋友有点迟疑,说是有点胖,哈哈,我的回答很简单,还真没有嫁过一个大胖子,如果体重太重,说实话,不减肥肯定搞不定!
我说我们武汉也有机构,要不要去试下,于是她立刻当着我的面打电话给她,就约好去武汉的公司看看。她到了公司以后才发现,原来当时的公司经理也是她的中学同学,虽然有点点尴尬,但还是登记了,按照我们的要求照了相,把资料发布了。
大约是朋友跟她直接说了,我们嫁不了胖子的话,袁同学非常有毅力的开始了减肥,短短几个月,她减了几十斤,以至于拿出我们相见时照的相片的时候,我老公已经完全认不出她来。
那时候我们还在服务初期,管理还不是很正规,只觉得,能在网络上帮人找到合适的,不管白猫黑猫,都是好猫。
当时武汉的一个崔翻译属于那种快手翻译,总共她在公司也没有做多久,但她上班期间,的确给会员写来了一些人,我们也没有注意那么多,还为她能写来好多合适的人为会员感到高兴。
袁同学只对一个美国教授感兴趣,在翻译帮助下通过几封信件后,袁同学就一直私下和教授来往着。
教授叫保罗,教艺术,属于那种斯文的学者类型.袁同学的英语不是很好,但是通过每天给保罗写信和在YAHOO通上聊天,水平大有长进,他们互相发过自己很多成长经历里的照片,栩栩如生的展现让彼此没有了网络的陌生感。但毕竟受语言限制,好多还有点模棱两可。
通过一段时间交往,教授决定到中国来和她见面。
到底是有文化的女性,有着自己不媚俗不张扬的内涵。见面以后保罗就住在袁同学自己租的房间里,当时武汉天气很热,袁同学的住房条件很差,保罗提出要帮她买空调冰箱,袁同学都没要,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尽管也许目前有些艰难,但她觉得,两个人没有正式确定关系前,她不想接受对方的财务。
袁同学尽着自己的地主之谊接待着教授,每天,她骑着电动车带着男士到处转,她的平和谦虚以及朴实,打动了教授。
两人真正了解以后发现,崔翻译写给保罗的信件里关于袁同学的个人情况有好多张冠李戴的东西,教授很生气,觉得受到了欺骗,对我们的机构很抵触,但他很欣赏女士的坦诚,反过来安慰袁同学,虽然她瞎写,但也幸亏是他们,让我们有缘相识,不然,我和你还有你的孩子就会真的错过了!
临走之前,她特地通过当初介绍她来的同学,把成功费转给了我们,因为教授不喜欢我们机构,做签证的时候也没有说是通过我们网站介绍认识的,而且排斥她跟我们公司的往来,所以,她和孩子去了美国之后,我们联系得很少。
有一次老公同学去美国旅游,到她的家里拜访,回来给了我一张他们的合影,算做是唯一一张纪念了。
去她家的同学告诉我们,她在美国生活得很安定,教授在圣地亚哥的一所大学里教书,她说袁同学每天她会陪着老公一起去上班,然后在大学的校园里结伴散步,刚去美国的日子她感觉有些孤独,但老公对她很好,孩子也很听话,她也慢慢的找到了感觉,觉得自己找到了幸福的归宿。

2014年的上旬,老公的一个同学打电话告诉我,说袁同学因为得了癌症在美国去世了,走得时候很安详,毕竟她那年才50出头,听到噩耗,忍不住一阵唏嘘。
死虽然是一个人随时都要面对的东西,但是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还真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所以我们无法面对。
记得一个智者说过,死是生的另一端,两者并不遥远。人生无常,正因为死是一定要发生的事,所以,学会如何活,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才是活着的人真正应该思考的一件事。
在生命的任何一个节点,也就是说,不管你的生命最终是80岁,还是100岁,你都可以考虑自己是不是可以换一种生活方式,然后为之去做那些可以完成的行为,即使自己设定了目标,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不能实现,但行走的路上的收获也是一种经历。
学会面对死,其实就是要学会如何活,如何活的更适合自己,这样,就会对生命多一份坦然,就会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样的,够得着的生活。
袁同学的人生尽管短促,但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找到了她想要的归宿,把女儿也带到了美国,对于她来说,应该也算是一种完整吧。
因为我们肯定会死去,所以我们才应该考虑我们应该怎么活着,至少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去争取,做你觉得对你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完成自己年少时候的一个梦想,比如,拥有一个家庭,拥有一份属于你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