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复合型强国竞逐海权的历史经验

文:吴征宇

海洋秩序跟大国秩序不一样  

   我这里简单讲几个纲要,海权的含义及其要素,海权的英文叫Sea Power。Sea Power可以翻译成海上强国,或海上力量。马汉讲的Sea Power,这两个内容都有,但一般讲的是海上力量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在现在历史当中对海权做出完整经典界定的是马汉,马汉的著作很多,思想很庞杂,但是马汉的核心论点,我个人总结只有两个,他第一个讲到海洋经济和海上力量形成良性循环关系,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发展海权,很简单,是为了保证海洋经济。  

   海军太费钱了,没有经济力量没有办法支撑海军的增长,发展海上力量的关键或核心在哪里呢?这是马汉所讲的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论点,是要维持一个比较好的海洋秩序。所以从马汉来讲,真正意义上的海权构成要素有三个东西,一个是海洋经济,一个是海洋秩序,最后一个是海洋力量。  

   我这里讲一下海洋秩序,本身海洋是公地,所以海洋秩序实际上是国际公共秩序,对这个秩序最大的威胁是把海洋领土化。  

   第二个就是海洋秩序跟大陆秩序不一样,大陆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主导,但是海洋上从来都是一个国家主导。这并不是说其它国家不能发展海军,而是说海军的第一名跟第二名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间隔,一旦这个间隔缩小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整个体系势就开始进入不稳定时期。  

   第三个特点就是,海洋秩序对国际法规和国际体制的依赖非常强。在有些人中间,我觉得有一个不太正确的认识,似乎认为国际法、海洋法没有什么用。这里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战时中立国海上贸易权,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引发了俄国主导的武装中立同盟,这是历史上英国唯一一次遭到制衡的同盟,到1856年在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巴黎和约》中英国开始承认了战时中立国的海上贸易权,这是一系列斗争的结果。这里面包含的道理就是海洋秩序对国际法规和国际体制的依赖性是非常强的。

现代历史上陆海复合型国家的海洋转型均以失败告终

   讲完海权,第二个讲讲所谓海洋转型,海洋转型英文对应的是Maritime transformation,它是2009年美国学者最早提出来的一个基本概念。这个海洋转型不是单一的大陆国家也不是海洋国家,是既有大陆又有海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按照前面所讲的海权的三个构成要素,海洋转型的确切定义也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东西,第一就是海洋经济发展,但一个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要依赖于海洋提供资源和海洋通道等等,因此海洋转型也自然包括对国际海洋秩序、国际海洋治理体系参与程度的加强。海洋转型还有一个最后的含义就是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的构成发生变化。  

   海洋转型在历史上有许多先例,这里可以大致分为古典和现代,在古典时期,海洋转型大部分范例都比较成功,比如波斯帝国、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这几个帝国海洋转型的成功实际上采用的方式差不多,都是以陆制海,最典型的是罗马帝国,曾经把地中海变成了罗马湖。麦金德在他1919年出版的《民主的理想与现实》讲到陆权重要性里面使用的范例全部来自于古典时期,而且麦金德讲的大陆国家战胜海洋国家大部分只有两个手段,第一个是直接捣毁海洋领土国家的基地,第二个是要获得比海洋国家领土基地规模更大、更丰富、更富饶的领土基地。  

   在现代历史上也出现过一系列海洋转型的例子,最典型的是路易十四的法国和威廉二世的德国,俄罗斯帝国和苏联在鼎盛时期也想过发展海洋,但是他们造成的影响和规模都不如这两个国家。在现代历史上,海洋转型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没有一个是成功的,而且像路易十四和威廉二世进行的海洋转型都引起了历史上最强的战争,就是所谓的霸权战争。对这个东西到今天为止没有太多的理论或研究,虽然有很多很好的案例研究,但没有系统的理论总结。  

   现代历史上海洋转型特点,一个就是无一成功,第二个在于所有这些海洋转型全部是战略转型,就是重点放在海洋力量,即海军的建设上,相比而言,在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秩序的参与方面都是缺失的。这种战略转型的目的就一个,就是争夺海洋主导权,所以他们最终能引发霸权战争,实际上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现代历史上的海洋转型的失败机理和经验教训

   第三,讲讲现代历史上的海洋转型失败机理以及经验教训。失败的机理很好谈,就是德约讲的那种从1494到1945年主导欧洲国际关系的大均势机理。路易十四的法国和威廉二世的德国之所以海洋转型失败,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受到了来自大陆和海洋两个方向的双重夹击,特别谈到的就是大陆国家的海军对主导型海洋国家的威胁,这里面主要讲对英国的威胁,一个是直接威胁,一个国家的海军过强,对海洋国家会直接构成威胁。还有一个更大的威胁,一旦这些国家的强军强大的话,特别这里讲到路易十四的海军,尤其是威廉二世的海军,根本不需要跟英国海军平起平坐,他们只要不让英国人上岸,整个大陆就落入他们的控制下,这个对于英国来讲绝对不能容忍。  

   现代历史上的海洋转型所提供的教训,一个就是海洋的转型必须均衡发展,像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秩序的参与、海上力量的发展,必须均衡化,如果是单一的战略转型,其唯一目的就是跟主导型海洋国家争夺制海权,这个是很危险的。第二个经验教训在于海上力量发展必须要非常审慎,这里面特别重要的一个就是战略目标,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不是用来玩的,它反应了一个国家基本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意图。如果你的战略目标不明确的话影响非常大,所以一个国家要明确建立什么样的海军。美国海军是一种,英国、法国海军也是一种,日本海军也是一种,你有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必须要建立什么样的海军,这两个是相互匹配的,从一个国家建立什么样的海军上面所反应一个国家的海洋目标。  

   还有一点是对海上力量发展产生的政治效应,海军发展从来都不是好玩的事情,在历史上特别是像德国,曾经对海军发展有各种各样的幻想,实际上不但没有丝毫的效果,反而别人一起站到对方的阵营里对付他。

(0)

相关推荐

  • 专家视点 | 海洋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打造高端海洋智库 服务国家海洋事业 作者: 赵维良 陆权和海权是具有结构性区别的两大地缘政治形态,两者的文化.文明和社会经济制度演进具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别容易引发海权与陆权的矛 ...

  • 中国古代没有海洋文明历史吗?5000年文明为什么不重视海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中国古代不重视海洋,是不对的. 早在公元前485年,吴国就曾经派出海军,乘坐船只攻打盘踞山东的齐国.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献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应该也是东亚和太平 ...

  • 他们鼓吹:这是遏制中国的核心力量——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4月6日发表题为<海权鼓吹者面对的问题是要有"什么样的海军">的文章,文章认为美国正在经历一场关于"海权复兴"的 ...

  • 强国之间的对抗,为什么鲜有陆权击败海权的先例?

    陆权 在人类文明史中,陆权国家一直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例如华夏文明,奥斯曼帝国,蒙古,苏联都是盛极一时的超大型陆权帝国. 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15世纪末,在航海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人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利 ...

  • 自大航海开启,海权强国与陆权强国的数百年较量

    在地缘政治学上,有两大主流理论,一为海权论,一为陆权论.海权论的主要思想:是强调制海权,其战略思想,是建立强大的海军,以保障制海权,并通过控制世界上的各处险要的航路咽喉(海港.海峡)来掌控世界.而陆权 ...

  • 从西域到东海,中国陆权和海权的转变,是海陆兼备型​国家的坎坷

    从古代的历史来看,西域始终和中原王朝息息相关.古代的西域,如果用广义来定义,它包含着中亚许多地区.从汉朝在这里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中原王朝开始对西域管理,西域也成中国的版图. 如果把西域说成一个复杂 ...

  • 荣宝斋推荐艺术家——崔海权作品欣赏

    盛世书画收藏2021-05-27 07:44:22 崔海权,笔名.静致,号,风岭山人,男,1968年出生于云南南诏发源地之一的大理市.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顾问,人民美术出 ...

  • 华盛顿海军条约背景下舰艇的发展(英国海权的兴衰及其主力舰篇)

    本文会分为多个部分,会根据内容进行划分更新,全文较长,如有错误请斧正,可以私信我的B站私聊.另外本文采用的吨位制均为长吨/英吨而非公吨.请不要在评论区或者私信反复提及本问题,但如果是排水量数据有误,欢 ...

  • 苏伊士往事:海权与陆权的碰撞

    苏伊士运河近日来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关于堵塞事件的经济影响,笔者非专业人士,无法准确评判.但借着此事的热度,我们不妨来回顾一番苏伊士运河的历史. 一百多年前,海洋霸主英国和新兴列强德国曾为了苏伊士运河 ...

  • 海权的兴起,源于欧洲的大航海。大航海给欧...

    海权的兴起,源于欧洲的大航海.大航海给欧洲带来了海量的财富.这些财富刺激了欧洲大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为欧洲列强掠夺其他不发达地区提供了坚船利炮.近现代史,本质上是以西欧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对世界其他不 ...

  • 何谓海权、陆权、空权

    一,海权. 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马汉. 获得海权--控制海洋(最重要的是海上要道)--控制世界贸易--获得世界财富--获得世界霸 ...

  • 太平洋海战之32:海权之路

    17世纪是荷兰人的世纪,海运业极其发达,于1609年在日本长崎的平户设立了贸易站.相应地,"兰学"逐渐在日本兴起,为的是学习荷兰的先进技术:毕竟是荷兰人跑了半个地球到日本来做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