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持有十年,大概只需要犹豫一件事了

仓位与心态:有以为利,无以为用,目标持仓股票中信出版更新2020年年报,因为出版业的数据和公司的经营排名其实早于年报几天就已经公布了,传统优势继续维持,且还在扩大,发力的少儿板块有显著进步,所以财务数字一定是会不错的,没想到不错的有点意外,不只补回来了疫情导致的书店的亏损,扣非净利润竟然涨了30%,还是在收入将将0.17%的增长之下。
关于中信出版选股的大逻辑,参加:中信出版: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常绿常青,本次主要更新一下年报中较上次更新的信息。
一、产品口碑的正循环

中信现在出的书真的是棒,越来越棒,感兴趣的可以去淘宝京东刷一刷旗舰店,碰到想看的感兴趣的就加一下购物车,最后你看一下自己加了多少本会惊呆了自己的,会比中信出版社科经管稳定第一的排名更有感觉。

所以哪怕中国的阅读群体确实是世界排名比较少的,你的书能够持续的对这个群体有极大吸引力,都会是一个稳定成长的市场。

在作者圈+内部流程与人才的加持下保证的品质+知识产权,会进一步成为中信出版开拓读者圈子、数字出版、知识经济的基础,后者将会给净利润带来更好的放大效果。

二、渠道改革效果良好

今年我开始尝试了中信书院的APP,虽然产品经理设计的还是有很麻烦的地方,但是已经足以被内容抵消了。也参加中信出版大咖带读的微信群活动,一直也是公众号的关注,小小的体验了一下“立体营销渠道”。

整体来说,我觉得这部分尝试已经到了开始出业绩的时候,从产品营销到客户营销,一直坚守以内容为核心,私域阅读和企业培训也都有可为。

书店扩展线上业务,向轻资产发展,并且更重视场景,探索地产合作、商务园区、休闲旅行的阅读场景体验,我坚持之前的想法,书店对于中信出版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就是即使亏损也要考虑协同效应的。

三、行业老大,出版共享平台初步完成

作为行业龙头,在这个传统行业,开放自己的资源、流程、能力,搭建生态链,之前对这个部分就觉得非常佩服一个企业在行业深耕的情怀,系统已经上线了,未来持续关注数据以及商业模式的迭代。

公司非常集中的深耕主业,坚持内容质量,已经走出了一条正循环的道路。如之前的想法,这个行业不是大富大贵的,但却是常绿常青,阅读人口、阅读习惯以及长期图书的涨价趋势是较为确定的。

公司长期的龙头位置非常的明确,业务增长点甚至故事性题材都有,上市2年左右股价基本稳定在35-50的区间范围内,可以说是确定性比较高的标的了,作为书粉,即使炒波段,我都会留100股永不清仓。

话外我们聊一下对估值方法的体会。我觉得最有风险的就是当估值方法有切换的时候,最明显的就是一二级市场的倒挂。

单纯就二级市场而言,之前抱团股长期大涨,还有很多人入局,其实未必完全是因为跟风,还有内心对价值的判断方式,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赛道。赛道具有高成长性,我用DCF折现的方式进行估值,最近几年我给20%增长率还是25%,一点都没有5年以后我最后的固定时间之后假设的可持续增长率重要,那一个5%,8%折现回来会产生非常大的差异。所以认为赛道股值这么多钱,长期去想,迈瑞、上海机场、恒瑞、酱油,在这个逻辑下没问题。

但是我一直认为这个市场便宜不仅是绝对的,更是相对的。你用DCF折现不贵,不代表跟其他股票比起来就不贵。用PE会有行业赛道的问题,那么我们用PEG考虑,当PE与增速相除,横向比较,谁已经透支自己的增长,就变得相对不便宜了。

这就是估值方法的切换,从绝对估值到相对估值的差异。回到中信出版,去想它贵吗?

我一直是比较喜欢用PEG去衡量的,但是中信出版如果用PEG去想一定是贵的,因为这本身不属于一个“成长属性”的市场,却具有非常稳定的基本盘,如果不出现质量的大幅下滑,我很难想象有什么原因会让我开始不买书,不看书了。

所以其实中信出版这种赛道反而可以切换回高成长的赛道惯用的估值模式DCF,在5年以后你放一个小小的跑赢通胀的增长率,就会发现,也不算多贵,当然这么算的前提就是,这部分的持仓确实是不准备搞一波就走,而是准备常年作为防守板块持有的。

长期持有,大概只有一个障碍,就是现在的流通盘很小,因为大部分的持股都集中在实际控制人手中,会在明年达到首发解禁,一般解禁在解禁前20天-后20天都会有比较大的冲击,即使对于中信出版这种实际控制人为大型国资背景,减持意图不强的票也是一样。

前两天放量大跌的时候其实出版业数据已经出来了,所以果断的从底仓20%加仓到了70%,看今天的状况回归了可能会比预期的早一些,后面还是会慢慢减,如果长期关注,每次这种波动都会是压低持仓成本的好机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