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伍荟萃
【配伍精华】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到“凡破血之药,多伤气分”。
其中,“破血之药”,指的就是活血化瘀之药;“伤气分”,指的是病人若单独服用、或长期服用活血化瘀之药时,会出现明显的少气、短气、“感觉上不来气”等症状。
是以,张锡纯每每用破血瘀之药时,多会佐以补气、提气之药。
譬如张锡纯的理冲汤:生黄芪三钱 党参二钱 于术二钱 生山药五钱 天花粉四钱 知母四钱 三棱三钱 莪术三钱 生鸡内金三钱
张锡纯用三棱、莪术、鸡内金以破瘀血,又用黄芪、党参补益气分,用天花粉、知母来调剂黄芪、党参之热,使得药性平和,山药、白术健旺脾胃。
你需要注意的是,这补气、提气之药,不仅仅只有黄芪、党参,桂枝、丹皮、柴胡、桔梗、升麻等药,也皆能提升气分。】
【脾虚湿气大不能生津。】
【代茶饮:*黄芪/10克+知母/3克: 单纯用黄芪上火,配合知母,7天为一疗程,可以喝一周停一周。】
【胃口有所下降,原方加砂仁30g。(用3:1的熟地+苍术代替更好。)】
【如果是脾胃不开,可加生姜、半夏驱浊;如果肝脾不达,可加砂仁、桂枝来宣郁。】
【因略有腹胀,前方又加陈皮、枳壳各15克。】
【槟榔、乌药、沉香都是行气消滞的药,但如果方中都用辛散的药的话,则容易耗伤正气,所以加上人参扶正气,在发挥开郁行气的作用的同时又不至于会耗伤正气。】
热盛阴伤较重者,可加生地20g或元参15g,以滋养阴液而维护内脏之功能。
一大堆的养阴药(石斛-胃阴,百合-肺上焦,白芍-脾中焦,生地-肾下焦),一定要加一个散结药(比如莪术,行血中之气,理气活血散结),一个理气药(比如枳壳或香附)【,一个养活血药(比如当归):自加】。让它不至于过于滋腻碍脾。以上主调胃阴不足(石斛),同时体现气血同调,上中下三焦同调。
【一个中医大夫,他在开处方时会根据一个人的身体状况用药,当中要有动有静,互相搭配。比如说,我们用静药,用点熟地、麦冬、天门冬,这些东西都是比较黏腻的,不爱动。用这些药的时候,一定要配上什么呢?有经验的老先生会加个动药。什么是动药呢?就是能动人气血的。比如说,加上麻黄,就能把熟地的这种黏腻去掉,增加它的药效。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大夫用药用不到这个份上,往往阴阳的配比拿捏得不是很准,使得药的动力不够,力度不足。】
【如该病需用苦寒药,或破气药治疗者,可加红枣、淮山药、粳米等,以防止苦寒败胃,香辛耗气;需用补气药或补阴药者,可酌加陈皮、木香、砂仁等,以防止补药呆胃。所以叶天士说:“通补则宜,守补则谬。”又说:“补药必佐宣通。”】
【回到甘温扶阳法,常用的中药有甘、微温的巴戟天;甘,温的杜仲;甘,温的沙苑子;甘,温的鹿茸等等。偏于便秘者加甘、咸、温的肉苁蓉;偏于腹泻者,添辛、苦、温的补骨脂。】
【为什么要在小柴胡汤方的基础上把甘草和人参去掉呢?因为所有的补益药都是燃料或助燃物,实火的时候不能用,如果用了,只会增加火的势头,犹如在燃烧的大火堆上再填一捆柴一样。】
【血压高减炙甘草5g,加泽泻60g、灵芝30g、生山楂片30g。
心率快加黄连15g,或加麦冬20g、茯神20g、柏子仁20g、莲子肉20g。】
在“真武汤证”中,患者的阳虚程度更深了,所以去掉了“炙甘草,大枣”,因为这两味药虽然能守护胃气,但是有助湿之忧。
加上了什么呢?加上了炮附子一枚。
在经方的体系中,若要温补肾气,用的是炮附子,若要振奋阳气,救命,则要用生附子。
她还有一个特殊情况,精神疲乏,脉象细缓,这是什么症状?这是气虚的症状。既有蓄水,又有气虚,怎么治?五苓散加上气虚的药,正好又是春泽汤,我刚才前面已经提到过了。所以,这个病人用的是一个标标准准的春泽汤,五苓散加党参。
兼肝火,头痛,目赤者,去南枣、谷芽,加丹皮、桑叶。——桑叶不仅仅可以用于由于风热所导致的双眼发红情况,同时还具有清除肝火的作用,对于由肝火上炎所引起的双目红肿情况治疗效果非常的不错,可以将桑叶和菊花、车前子以及决明子等等配合服用。
其湿旺木郁,而生下热,倍茯苓、白芍,加泽泻、丹皮,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谬用清凉滋润,败其脾肾之阳。
胃阴虚口干者,加原麦冬。
肝强脾弱。——加乌梅、木瓜以泄肝,肝得泄而脾始可扶,即东垣谓“治脾胃必先治肝”之义。
中虚者,加甘草、红枣;不寐者,去白芍,加鸡子黄;喉痒,干咳者,去白芍、牡蛎,加沙参、麦冬。
肝肾精虚,足痿难行者,去五味、丹皮、石斛、菊花,加牛膝、巴戟、当归、虎骨(现多用牛、猪骨代)。
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
【选药甘淡甘平之品为君,其性冲和无毒,以土感性而类之,故能入脾经而补脾。且都选择了山药,历代医家对其推崇备至,明代周慎斋谓:“用四君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再随所兼之证而用之。”
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吴绶云曰:“山药入手足太阴,补其不足,清其虚热。”】
【此外,津液尚能渗入脉中,成为血的一部分,津液不足亦可造成精血亏虚,加以“津血同源”,故精血与津液具有类似的属性。临床上不少疾病表现为严重的水肿与低蛋白血症,如肾病综合征、肝性水肿、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等。蛋白属于营养物质,属于中医学“津液” “精血”的范畴。精血化为水则人身之精血必然虚败,故在治疗此类水肿时勿忘养血填精。】
【痰病从气论治的机理
痰与气关系密切,首先从痰的生成来看,虽与肺脾肾三脏相关,但主要在脾,《医宗必读》曾云: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体内津液代谢输布失常,而痰液滋生,其次,气之运化正常与否,与痰液的生成及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气之运行正常,可使疾病早愈,反之则病情加重,气逆则痰雍, 气滞则痰阻,气结则痰疑。因此治疗痰病时必须配合使用治疗气病的药物,通过治气而达到治痰的目的。】
【”上热下寒“中医的治疗要领是,先调理脾胃,打通通道,把上面的“热”引到下面来,中医称为“引火归元”。
中医的很多方剂有这个作用,比如交泰丸、潜阳封髓丹、金匮肾气丸;我经常会在调理的方药里面加上牛膝、肉桂、细辛等药物,起“引火下行”的功效。】
【干姜助热故加黄芩,黄芪、附子助肝热故加芍药、玄参等。
虽肺寒,不减黄芩,恐干姜助热也。】
【内热,加生地;内寒,加干姜。】
【水饮上冲,咳嗽的病人,加细辛、五味子、干姜。细辛能温肺化饮,也能开郁,干姜能扶助肺的阳气,五味子能够补下,亦有防止开散太过的作用;呕去附子,这个也不太合适,可以生姜加量。】
【小便利,水饮不是太重,再用茯苓利水会截伤肝阴,所以去茯苓】
【下利比较明显的病人脾阳不足,所以暂时去掉寒凉的白芍,加上温脾的干姜。但如果有肝阴虚不足的表现,一般是不去的】
【上热者,加知母、石膏,下寒者,佐干姜、附子。痰之陈宿缠绵,胶固难行者,加枳实开之。】
【四圣心源中治疗水胀时讲地黄助脾之湿,附子益肝之热。
用桂枝干姜,会加重肝热郁热。肝经郁热多用柴胡,黄芩,川楝子,茜草,郁金,龙胆草,白芍,竹茹等,赵绍琴医案可参考!
其实,只要脾有寒象,不论肝热如何,在用丹皮生地柴胡等清肝胆热邪时,都应加干姜或炮黑姜护补脾阳,以防清肝热时更伤脾阳的。】
【经行口舌碎痛,名曰经行口疳,有属心火、胃火之不同。心火旺者,治以养阴清心法,方用清心莲子饮加马勃;胃火炽者,治以滋阴清胃,方用玉女煎加大青叶。均可外用野蔷薇花、野菊花适量泡汤漱口,外抹锡类散或珠黄散。】
【我们今天常说的鼻炎(四圣心源中称鼻病),大多是由于感冒治疗不及时而引起。然而,有些网友用桔梗元参汤治疗时,效果并不很好,原因就是表邪未解,须加苏叶和生姜以解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