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韶山蒋氏后辈,为何大规模修改祖宗名字?

父亲替儿女改名字,大家见得多了。

反过来的事,有人见过吗?

韶山蒋家的老人,顺字辈的多,聊天之时,常常就嘟起:

恭维先泽本隆昌,顺序敦和肇锡长……

(族谱)

比如老祠堂的先祖景明公,就是恭字辈,叫恭旵。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其实啊,他的上讳可能并非为恭……

为什么这样讲呢?

最近翻《湘潭瓦子坪蒋氏十修族谱》,发现了件让我难以理解的事。

卷首《派语》一章提到:

乾隆壬子,“上湘安理安阳安泉安湘诸公倡公派议,旋以各邑谱成未果。厥后合修通谱,七邑父老始申蓝田之约……”

意思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蒋安理等人倡议编撰公派,以后大家取名,中间一字,就按新的来。但因各地族谱都已经修成,难以再改,所以未成。

但已有心做此事,因此之后修谱时,便议定了一个公派派语。

恭维先泽本隆昌,次序敦和肇锡长,钜望汉中经鼎盛,鸿勋楚宇灿云章,诗书力业登科甲,孝友承家选俊良,蔚起人才昭善述,魁名辉映冀联芳。

族谱写道:

右派语乃嘉庆乙丑通谱所颁,为我仲南公裔三大房公派,自后各支同归划一。故我支道光己酉八修谱,从安字派起,悉遵公派改定,今仍其旧。惟第二句次字意义稍窘,难以命名,酌改顺字,仍与次字并列,以听所取焉……

(族谱)

从中可知:

一、公派派语是嘉庆十年(1805)议定。

二、使用者为仲南公三大房,五代北宋之际的蒋文辕(湘乡、安化各支启祖),蒋文通(湘阴赤土支祖),蒋文炳(宁乡道林、灰汤、长沙黑石铺、湘潭瓦子坪)的后代。

三、瓦子坪蒋氏觉得次字意思不是蛮好,所以次序顺序并立。现在我所知道的,取顺和取次的,都有。

前面三点都好理解,依一般做法,新出生的孩子,按新字辈来就是了。

但里面说,道光二十九年(1849),从安字派起,都遵公派改定——

也就是后代为了适应派语,把上几辈中间一字,都改掉了。

翻看族谱,公派之前的派语是:

际忠成源河海兆,永朝世立国(族谱上的有三点水)泰民。

民字之后接安字,就顺理成章,且前面提到的倡撰公派的几位,也都是安字派。

之前的旧派语族谱里也有备注:

安湘笃益德,祖泽永贤良,孝友敦伦重,光先裕业长。

在网上查了下资料,这个派语不独湘潭瓦子坪蒋氏在用,湘乡宁乡有几支的,亦有安湘二字。

益阳安化的,则干脆也一模一样。

(族谱)

康熙四十年(1701),安化蒋子霖,拿着他们谱牒,先到宁乡道林,再到湘潭瓦子坪,寻找800年前的亲戚。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比对,果然是兄弟。

于是大伙出钱,蒋子霖出力,跑遍三湘四水,捋清各支关系,四年后五修族谱。

大概也是在那时,议定了新的派系,供安化及湘潭两支使用。

不过,仅用了两代,便被新公派取代了。

安湘二派的,改成了恭维。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奇异的情况:

后辈在族谱上,大规模更改了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祖辈们的名字……

我的祖辈的名字,上安下旵,变成了上恭下旵。

道光年间的先人们这样修改,我估计,当时肯定也有各种争议,有人会觉得不孝,改谱容易,祠堂、墓碑等等,怎么办?

(族谱)

但最终仍形成了共识,这过程,应该很不容易。

这种修改,也给后代带来了小小疑惑。

之所以说小小的,原因在于,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了,五六七代之前的事, 除了几个喜欢看看历史的,还有多少人在意呢?

(0)

相关推荐